呼兰文庙

郭明志49957417

<p class="ql-block">呼兰河北岸林木丛生,古木荫中隐圣宮。</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呼兰河大桥东几百米处的呼兰河北岸,有一大片林木茂密的园林,这里生长着许多棵树龄百年以上的榆树,高耸的树干蒼老虬曲、枝叶繁茂。呼兰文庙就掩映在这片古木绿荫之中,涂饰紫红色的青砖围墙环绕成一个的巨大的长方形院落(有12800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呼兰文庙始建于1927年(民国十六年),伪满时期继续修建,至1938年(康德五年)建成。解放后遭到损毁,废弃已久。2010年在原址修缮重建,2015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新建的文庙三进式院落,完全按照文庙的传统规格建筑,构件齐全,规模宏大,成为呼兰地区新的文化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庙的门开在东西两面的围墙上,名“东华门”、“西华门”</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华门关闭,开放的东华门也只开右侧的小门,中间大门和左侧小门关闭。</span></p> <p class="ql-block">东华门外的孔子塑像</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东华门进入文庙。回头看到门上方内侧题“德配天地”,看到正前方西面围墙上西华门上方题“道冠古今”。不远处就是南面的围墙,于是移步向南,作为参观文庙的起点,再折向北。看到南面的照壁上四个金色大字:“万仞宫墙”,这是文庙纵向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礼 赞孔子道德学问。用典出自《论语 . 子张篇》:“夫子之墙数仞”,含义为赞扬孔子学问与道德博大精深。“万仞宫墙”,位于文庙最南端,是南面围墙正中的一段,青砖镶砌而成,全长8.6米,高3.8米,墙面上这四个大字是复制乾隆皇帝御书。“万仞宫墙”所在之处,本应辟建文庙的正门,因民间约定俗成,无论何地建成文庙,都由当地当朝状元前来祭孔,然后方可修建文庙的正门。呼兰文庙建时科举 度已经废 除,没有状元前来祭孔,因此“万仞宫墙”取代了正门。最南端围墙前竖立着一通花岗岩石碑,镌刻伪滿康德五年的“建修文庙碑文”。</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照壁向北行不远处有半圆形水池,名泮池;池上架有一座精致的小石桥,名泮桥。泮池源自《周礼》。按照西周礼仪制度,周天子所建立的太学称为"辟雍",四面围墙,墙外 立的学宫只能取其半,即半面环 ,称为"泮宫","泮"即是半的意思,因 作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泮池和泮桥为文庙特有的建筑,象征孔子讲学的学宫。古时候,泮池平时封闭,一般人不能跨过,只能从两边绕行,只有状元及第方可以从桥上走过去祭拜孔子,故称为"状元桥"。昔日学子成为生员称“入泮”,中秀才时,绕池三周,中举人时,在桥上挂满灯笼,由桥上走过。呼兰文庙的泮桥是水刷石拱桥。池桥虽小,寓意同深。“泮池如月,虹桥飞架”。这个小小泮池还有个独特景观,池中桥边长有一棵参天的古树,这是一棵树龄上百年的榆树,与文庙四周的古树共同守护着这片庄严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欞星门,也称“先师门”,是文庙的第一道大门,四柱三间的牌枋,每间宽5米,中门上方高悬匾额“欞星門”三字。欞星门为呼兰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建筑,以欞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在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过欞星门,来到大成门前。大成门因形似古代的兵器"戟",又称戟门。"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大成门是一座六柱五间的平房,青砖砌筑,灰瓦铺顶。两侧为对称的钟 鼓室和两间耳房。大成门呈朱红色,正中开门,中轴线贯穿其中。走进大成门来到二进院落,正前方即大成殿。</span></p> <p class="ql-block">修缮重建之前的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成殿是呼兰文庙的主殿,位于第二进院。殿内供奉至圣先师孔子及四配塑像,十二先哲画像。呼兰文庙大成殿面积300平方米,正面长30米,顶高7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式屋顶,顶覆灰瓦,飞檐精致,四周有回廊,正面八根红柱映衬红色的木雕门窗墙面。殿前庭院宽敞,院里的东西配殿称东庑西庑。</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成殿中央的孔子圣像及左右供奉的圣贤像。</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庑西庑是大成殿东西两面的配房,规格建筑完全相同,都是供奉配享孔庙先贤先儒牌位的地方,属从祀儒家先贤先儒的纪念性建筑。建筑的屋顶覆灰瓦,面阔五间,面积各为140平方米,门前六根红色柱子,一字排开,形成回廊。供奉的先贤是文庙中从祀的第三个等级,大多数为孔子的弟子。其位次和等级是清朝颁定,成为文庙礼制,为后世继承。东庑供奉先贤三十九位,西庑供奉先贤四十位。墙上悬挂圣贤画像,像前红色供桌上摆放礼器。</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大成殿,来到第三进院落的崇圣祠。这是文庙最后边的一个小院。崇圣祠原是孔氏宗庙,称启圣殿。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谕封孔子五代祖先配享王爵尊号,并准其入祀,改名崇圣祠。另外也配祀孔鲤等九位先贤先儒牌位。这座崇圣祠的建筑,顶覆灰瓦,苏式彩画,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面积50余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返回到前边的第一进院落,再细细观看。大成门东西两侧,有两座圆形拱门,名金声门和玉振门。这两座门旁的围墙上分别镶嵌着《圣迹图》石刻和《论语》石刻,镶在墙上的青石板从北向南一直延伸到最南端,像一条长长的玉带铺展向远方。</span></p> <p class="ql-block">  《圣迹图》和《论语》石刻都是采用上等石材手工雕而成,分别镶嵌在东西两面的围墙上,像两条长长的玉带环绕着文庙。</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迹图》石刻,全长58米,每幅长0.5米,高0.3米,共计104幅。《圣迹图》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也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最早一部连环画。明万历二十年始刻于曲阜孔庙。它按编年顺序,再现了孔子的一生行迹与相关的历史事件。这部刻在石头上的长篇历史人物画卷,图文并茂,具有珍贵的石刻艺求价值。《刊刻圣迹图论语记》石刻铭文记叙此大型石刻制作的缘起意义,署名“曲阜市三孔旅游服务公司制、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监制。乙未年菊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论语》石刻,全长约58米,高0.36米。选用杨伯峻先生译注的繁体版本,该版本一共二十篇,约11705个汉字。这部刻在石头上的儒家经典著作,字迹工整清晰,具有版本文献的价值和石刻艺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漫步在围墙的石刻前,仿彿穿越数干年时空,看到当年圣人的举止行履,聆听圣人的教诲。走出文庙,看到孔子塑像前有民众恭敬肃立手捧《论语》在齐声诵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