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暑气止,此时,大雁高飞,天高云淡,人们在处暑后要忙于收稻谷,摘棉花,拔芝麻,种萝卜等农事,到处呈现出“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的美丽秋收景象。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既是对过去做一个回首,也是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万事顺遂。人们也将迎来一段一年中较为舒适的日子,在宜人的秋色里、或出游、或闲坐、或聚会、或品茶,都将美不可言。<br>迎秋出游,登高赏景<br>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br>而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br>登高徒步,领略秋天的美和大自然的魅力,是一种别样的秋游体验。南极洛,被称为“上帝遗落人间的眼泪”,初秋的南极洛,宁静而深邃,雨水褪去,能见度扩大,抬眼可看见远山辽阔。草甸变黄,山间碧水依旧,但是山林却换上了五彩斑斓的外衣,美不胜收。初秋的南极洛还是观赏日出日落的好时机,你可以在这里看到美丽的朝霞和晚霞,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魅力。<br>在落叶缤纷的秋日,邂逅玉溪抚仙湖,同样是一场如梦似幻的旅行。当秋风轻轻拂过抚仙湖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仿佛是大自然在诉说着秋日的私语。秋日的抚仙湖,没有了夏日的喧嚣,多了一份宁静与深沉,来这里,让心灵在这美丽的画卷中得到最纯粹的放松与滋养。<br>顺时而食,滋补养生<br>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饮食跟着季节变化,要健康养生,顺食而食。这个时候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因此“处暑”之后人们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人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俗话说“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此时的鸭子最为肥美,而且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br>南京江宁湖熟地区的麻鸭最为抢手,据悉,那里的鸭子味甘性凉,肥瘦适宜。老南京人都会去熟食店买半只鸭子回家,有的还会在家炖上“萝卜老鸭煲”或做“红烧鸭块”送给邻居,这就是俗语中说的“处暑送鸭,无病各家”。<br>而在吃烤鸭上,玉溪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玉溪的青松毛烤鸭,具有质朴和野性之美,它近似于北方的烤鸭,但又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在鸭子的选择上,青松毛烤鸭选用生长40天当地散养的小麻鸭,肉质更细嫩。另外在烤鸭燃料上,它选用青松针叶晒干扭成“草团”,作为烤鸭的燃料,用青松针叶烤制出来的鸭肉散发独特的清香。在蘸料上,椒盐和老酱各有风味。蘸椒盐料,单纯的咸味更能体现鸭子的本味;老酱的辣,则更能烘托鸭子醇厚的口感。食用时也可以伴葱而食,又是另一种风味。<br>千舸竞发,顺时取物<br>对于沿海地区来说,每年的处暑前后,都要迎来一件大事:开渔节。万人齐聚,彩旗猎猎,人山人海,千舸竞发,渔家人用一声声响亮的号子和隆重的仪式,祈祷风调雨顺、出海平安、丰收返航。千条渔船首尾相接、劈波斩浪,驶向大海深处,场面蔚为壮观。天亮就会消失的“天光鱼市”是开渔节尤为特别的一环,近邻远郊的朋友们凌晨三四点便驾车来“海淘”抢尝“秋天的第一口鲜”。<br>顺时取物,有“休渔”才有“开渔”。一开一合、一张一弛间,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从上古时期大禹颁布的禁令“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到孟子提出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开渔节的背后,蕴藏着“人海共生”的密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海洋生态,才能有取之不竭的渔获。开渔节祭祀海洋、敬畏海神是流传千古的传统,也是“渔文化基因”的探寻传承,更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共舞。<br>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在流转的时光里,我们享受过盛夏的热烈与美好,也与清浅的秋天不期而遇。处暑过后,秋意渐浓。秋意浓时,便生美好。虽有四季更迭,但秋风送爽,惟愿时光静好,万事合顺,幸福绵长。<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