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过去,曾梦想行万里路,先去看祖国大好山河,有条件后,再选几处世界美地游览。后来陆续由近到远走遍大半个中国,过河跨江临海,见过许多的圣境美景。经常摊开地形图,查找或阅览天下胜地,在电视中关注自然地理,人文历史,以当储备导游。每次出行总是去来匆匆,于短暂光阴中走马观花,尽管极力记忆笔录,却多为雾水障目,浮云遮蔽,繁华扰动。</p><p class="ql-block">很多旅行不过是一出浮光掠影的行走。在这不大的地球村,走到哪里都以出生长大的生活底蕴视察一切,即背负着故乡。遇见的一切都在大自然囊括之中,都与故乡有某种相似联系。他乡遇故知,可能是最大欣喜。会突然由一处山景老村旧居想念起自己的故乡家园,我的小小故乡间那些山峦士地树木草花,还有一些独特的本土饮食。所以如此,是因为故乡留在心灵中深刻的印痕。这也算是一种旅行的比对。</p><p class="ql-block">离开故乡那块热土,行走到外地,才能发现自己在熟悉与陌生的世界上,在人事景物之喧嚣繁华中都有自己的影子和一些单纯简朴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山重水复的旅行,给我以某些珍惜的启迪,每到一个生疏地方,总在闲暇时想起故乡的一些物事、景象。如果遇到风雨雷雪,荒野陌路,故乡便与远方连结起来。此时觉得旅行原来是一场深层的故乡回归。</p><p class="ql-block">平日的阅读工作中,总是心驶神游,希望憧憬不可定夺,对旅行迫不及待,生怕错过什么机会。像是行者暂息,查百度,浏览标记,收藏心怡之地画册史志等,却多为落空或失去可行程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有些地方看似一目了然,却大有细可考量之余地。就我故乡而言,有的大得闻名遐迩,有的小得只是荒村一隅。我究其天地人事,也是一种新鲜的地理学,是一种还未被文学和感觉触碰的处女地。其中可能容纳更多更深远的地理观点和描述。一个大山深沟中的村落,完全可以建筑一座规模宏阔、大名鼎鼎的寺庙古刹,而一个大市县区却可以默默无闻不为人知。一个生来没有出过家门的老妇,竟然可以悉数历史文脉、地理走向,议论当今政治时事。没有人知道的地方,但是因为一个乡贤而举国贯省让世人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旅行中,多人不如人少,有伴不如独行。自个儿随心所遇,或行或止,或吟或写,想怎么就怎么,天马行旅,信天凭地,无人干扰。是思与遇、情与景最好的接触方式。但要储备很多知识,找到一个恰当视角,以心灵舒服的姿态寻觅更好的自我,站在更高处旁观自己。这是一种特别的自我认同,可增强心理弹性和适应能力,有利灵感和创造性的激发。</p><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关键是看山水是山水又不是山水。你不必走多远爬多高,而在于你灵魂的跟定又前瞻的引领,行稳方可致高远。心安则如归家平和畅快。去的地方多,看的风景也不少,但如果是走走忘忘,如过眼云烟,全将意义丢失忘记,也对当初去旅行时的欣喜随走而淡化,把仰望星空变成雾罩烟笼;也不追问沿途自然文脉,捕捉历史风云,只是为了到达某个地方符号而吃喝尽兴,又有何意义?</p><p class="ql-block">无论本国他乡,总少不了一些美好的风景,就是在故乡的天空地面,也有很多美好佳境、未被揭开面纱的美丽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无论他人是否顾及,我们却只管去热爱,细搜深品,珍宝自现。</p><p class="ql-block">旅行就是为了去与未见或熟视盲然之美好相遇,就是去抓住那些和自己最契合的风光结点。</p><p class="ql-block">人生如逆旅,最是去旅行。行者必逢风云变幻,时光出彩。旅程是修行,心慢志高远,就总能遭逢期望或意外惊喜。 </p> <p class="ql-block">从小玩大的深山密林,成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后,立马灵感跃动,进入便凝眸审视,以新观念注目发现。鸟鸣山幽,树老花鲜,兽行草动,风吹林啸,云光斑驳,处处生机盎然,妙趣丛生。就是寂静时候,天籁地气,人之呼吸,似有袅袅回声俏影。令你体会其间一个人的安然世界,静默心音。突然发现一棵老树横枝上发出新芽,自己也觉返老还童,青春焕发。在我看来,山脉和溪流是这片土地的自然进程,涵括所有的存在、作用、本质、行为、缺失。它们是有与无的共存。</p><p class="ql-block">不论出外还是故乡的旅行,都可以将自己安放于全新又高远的时空里,都会感觉自我的不断改变,很多人与自然、天地的奥妙尽可意会,又可言传。你觉得自己又小又非同小可。</p><p class="ql-block">其实家乡和故乡的旅行和阅读,是最接近内心和可发掘深层认知的方式。因着你已有些底蕴,浸润着微风细雨,民俗乡情。</p><p class="ql-block">读书与行路,确实教会我重新看待认知自我的角度,使我在面对生活中遇到无数不期而遇的大小欢喜,从而让我更好地听见自己的心声,脱出只缘身在此身中,而多侧面发现更完全本真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最近,在故乡的文艺创作基地,吸引了几百位国家知名艺术家和大学研究实践学生,他们面对国家森林公园,在这处神圣的岩石、树木、山脊、山脉及河流中,我看到了他们劳作的情形。画中有农民和茅屋毡房,喇嘛和寺庙,上山下乡的学生,森林草地和自然景观。他(她)们描绘出意识和实物关系的图画,亦即他们的视觉感受时,我的认知美感也随之升华,我还冒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评论。他们采用的是山水画的形式,有国画也有油画写生。从那些卷轴画中我发现了心目中各种各样的小小自我;而且,山崖、树木、瀑布、云彩也是我们自身的变化和社会身份的呈现。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一种不同的想象。这让我又联想到了旅行和文学艺术的本质关系。</p><p class="ql-block">归去来兮,处处皆旅行。将自己从繁扰、匆忙中放生于大地田园,山河荒野,复得返自然。在邂逅,遇见,发现自己生命的惊喜时,生命被收缩放大,在惊奇中爱上故乡熟土和生长于其间的自己。在一次次的若即若离中,一次次的在路上又抵达,由此及彼,由外至内,由境界走进自心,也离世界之心越来越近。在最坚硬中也会触碰到一些柔软的部分,激发一些失去的人性善良。从而深情拥抱故乡热土和祖国世界。感到越是避开繁华向孤远行走,越容易洗尽铅华,回到本原简素之初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源自中国旅游文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