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思考型课堂——读《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有感

赵明明

<h3>《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是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育系教授彼得·利耶达尔的全新力作。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经验、研究与探索提出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主动思考的方法,建立思考型课堂,从而从根本上实现有效教学。引导孩子摆脱假装思考的恶性循环,真正地投入课堂学习当中。</h3> <h3>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发现,很多孩子在学习中完全处于不思考的状态,甚至是长久处于这种状态。老师每堂课做足了准备,设计了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但反响平平,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太理想。除此之外,老师们应该同样有以下的困惑:已经要开始讲解了,学生竟然还是停留在读不懂题目的阶段,更别说知识的理解,高阶思维的进阶。面临着种种课堂困境,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起源于学生善于“假装思考”。所谓的“假装思考”,学生从天亮忙到天黑,从上课忙到下课,于是我们也开始认为他们很努力,只是缺了点天分而已。但其实,他们只是假装在思考而已,逐渐养成不善于思考的习惯,导致思维不能进阶,阻碍核心素养的发展。</h3> <h3>在《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这本书中,作者做了10000小时的课堂研究,列举出影响学生“自主思考”的14条因素,包括思考题、学生分组、笔记本、课桌椅、提问类型、听课姿势、家庭作业、题照难度、巩固方式、笔记、评价与评语、评分方式。作者从14个方面,向我们建议了多种教学策略,还进行了工具包的分类,使得策略更加合理实施。</h3> <h3>1.激发学习兴趣~布置思考题,激发学生不断经历思考、尝试。<br>2.探索课堂合作~频繁随机分组:探索课堂合作方式,频繁地进行透明化的随机分组,可以打破学生之间的社交壁垒,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交流之中,促进知识的流动。<br>3.改变被动行为习惯~机智运用白板:在教室中布置白板能让学生更敢于主动参与课堂解题过程,改变其被动的行为习惯,老师要学会肯定错误想法的价值,让学生更加敢于表达。<br>4.打造自由思考空间~课桌随意摆放:通过环境的变化,促进学生思考、合作、试错。<br>5.应对学生的提问~只回答持续性思考问题:持续思考的问题:表明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想要继续探索。在应对学生提问时,只回答持续思考的问题,不仅可以减少教师任务量,还可以推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br>6.提高课堂参与度~站着口诉题目:布置题目时,老师和学生都站着,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老师不需要把整个路目全部写在黑板上,只用写题干的重要数据,引发快速思考。<br>7.布置有效的作业~布置自测题:重新定义作业或练习题,帮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促进主动性。</h3> <h3>8.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知识流动起来:允许学生之间交流解题思路,互相借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活跃度、培养学生自主性。<br>9.设置有梯度的任务~让学生进入心流状态:布置题目要“够一够才能摘到”,转变参与方式,让学生变为活动的主题。<br>10.分层巩固知识点~底层巩固:从基础开始让所有人没有知识盲区、再阶梯式上升难度。<br>11.记有用的笔记~记有意义的笔记:注重板书,给出重点,给出专门的时间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笔记。<br>12.评价核心素养~立足于能力:结合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评价注重过程,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br>13.进行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反思: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了什么、没学会什么。<br>14.进行总结性评价~运用数据收集式的评分方式:采用数据收集型的评分方式,更精细地评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h3> <h3>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读完《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才意识到,原来不是学生不爱思考、不能思考、不愿思考,可能是我们没有创设或利用好现有的素材、展示方式和机会给学生提供思考的契机。建立思考型课堂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些合适的思考题,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度参与,让他们愿意参与到任意的数学思考活动中去,学会主动思考,就要改变他们被动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同时把课堂互动和有效的作业结合在一起,帮助孩子们能够及时巩固知识点,提高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们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h3>

学生

思考

课堂

布置

思考题

学习

方式

知识点

行为习惯

假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