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济宁被称为“运河之都”不仅是因为作为运河腹地人文定位、地理位置、航运作用的重要。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俗称河道总督衙门的河道总督署设在济宁运河沿岸的城市有很多河道总督署作为管理运河的中枢机构是济宁成为“运河之都”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 在古老的济宁大地,有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地方 —— 河道总督遗址。这里,仿佛是一本被岁月尘封的史书,每一页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踏入这片遗址,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古老的建筑虽已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透露出昔日的威严。那斑驳的墙壁、古旧的砖瓦,仿佛在低语着元明清三代的风云变幻。 河道总督署,曾是国家河道管理的最高机构。它见证了运河的兴衰,也见证了济宁这座城市因运河而兴的传奇历程。站在遗址前,思绪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舟楫往来、商贾云集的繁华时代。<br> 那时的济宁,作为 “运河之都”,地位举足轻重。河道总督在这里坐镇指挥,统管三河,疏浚河道、筑堤设坝、催趱重空、提督军务并统辖地方。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治理着这条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大运河。 历史上,河道总督们面临着诸多艰难险阻。比如在一次特大洪水来袭时,河道总督临危不惧,组织百姓和士兵日夜奋战在抗洪一线。他们加固堤坝、疏通河道,甚至不惜以身犯险,跳入汹涌的洪水中去堵塞决口。在他们的顽强拼搏下,终于保住了运河两岸的百姓和城市的安全。 林则徐就曾在济宁担任河道总督一职。当时,运河面临着诸多难题,河道淤积、洪水泛滥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航运和百姓的生活。林则徐以其坚定的决心和卓越的才能,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河道疏浚和堤坝加固。他亲自勘察河道,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不畏艰辛,始终奋战在治水一线。在他的努力下,运河的通航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div> 走进遗址公园的展示馆,序厅中那视觉冲击感极强的展示墙,播放着的 3D 影片《砥柱中原转漕上国》,瞬间将人带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古老的《山东运河全图》镌刻在自动旋转艺术铜门上,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div><div> 上方横匾“总督河道部院”六个遒劲的大字,是在济宁担任过河道总督的林则徐题写。</div> 从展馆的中转大厅,可以分别进入负一层、一层和二层展厅,而贯穿上下几层的,是巨幅的主题浮雕——“南通江淮 北达幽燕”,准确给出了济宁在京杭大运河上的历史定位,充分展现济宁“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的兴盛繁华。 第一部分是“运道之中 漕渠咽喉”,主要讲述济宁在运河河道中的地位。<br>下方的展柜中,展品为元朝都水监刘宽的《太白楼赋》与“河道官砖”一块,《太白楼赋》为石刻拓本。 第二部分是“河督驻节 运河中枢”,详细介绍了元明清三代驻扎济宁的河道管理机构设置及运行情况。从图表下方的展柜里面,可以看到《九省运河全源水利情形图》;展柜左手边的视频中,生动介绍了4次担任河道总督的潘季驯;视频下方展柜,有潘季驯亲笔书写的一首诗;明清时期河道总督的官服,吸引了许多观者的目光。<br>官服上方,周围一圈是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绘制的《运河全图》。此图收录在张鹏翮的《治河全书》里,共24本,书名由康熙钦定。其优美程度不亚于《清明上河图》。 第三部分是“砥柱中原 转漕上国”,详细说明济宁的行都水监、河道总督署及河道总督的相应职责。建筑布局图是康熙《济宁州志》、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和道光《济宁直隶州志》上所绘制记载的。下方展柜摆放了《乾隆济宁直隶州志》《京杭运河图》《靳文襄公奏疏》与《治河奏牍》。<br><br> 河道总督署大堂为康熙朝河道总督靳辅于康熙十八年所建,右侧上匾曰“保障北流”,左侧上匾曰“尊闻集思”,均为靳辅手书。正中上匾为“勤慎敬谨”,两侧悬挂楹联一副,上联“三德日宣合僚吏军民而底绩”,下联“百川手障会济河沁洛以朝宗”,为乾隆朝河道总督白钟山题写。 第四部分是“以智治水 济运利漕”。<br>讲述了众位河道总督的治河智慧与担当。展厅从引河济运、水柜泄蓄、以闸节运、水工典范和南旺分水五个方面,展现了具体河道的治理与管理,让游客充分感受河道官员的治河智慧。 第五部分是“襟带四方 因署兴城”。<br>驻节河道官员积极参与济宁的城市建设、兴教办学、文化交流等活动,极大促进了济宁城市的兴盛与繁荣。<br>通过“总督河道部院的沙盘”和《济宁城图》《济宁城厢图》《济宁盛景图》,以及贯穿上下三层的《济宁八景图》,就能强烈感受到明清时期济宁因署兴城的都市繁华。<br><br> 位于中间的“总督河道部院的沙盘”,是据《乾隆济宁直隶州志》所绘制的《总督河道部院衙门图》还原的。 视频同时播放《漫游总督署》。以动态影像的形式呈现总督署的建筑风貌、布局等,能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身临其境,使其对遗址有更深刻的感受。 第六部分是“河城共荣 运都风华”。济宁的发展与京杭大运河休戚相关,更与总督河道部院驻节于此关系密切。“运河通,济宁兴;运河废,济宁衰”。济宁是会通河开通以后最早兴起的运河城市。<br><br> 明清两代,“百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成为山东运河沿线最为繁华的运河城市,“江淮百货走集,多贾贩,民竞刀锥,趋末者众”的商业性都会,号称“东鲁之大郡” 万福楼、玉堂酱园、潘家大楼、崇觉寺、声远楼、吕家大院、宣阜门、太白楼、东大寺等知名建筑或建筑群,重现了当年济宁作为运河都市的盛世繁华。 漫步在遗址公园内,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每一处遗迹、每一块砖石,都似乎在默默讲述着运河的故事。 济宁市河道总督遗址,不只是历史遗迹,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激励我们为未来努力奋斗。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们应积极保护这一珍贵遗址。让我们在探寻历史足迹的同时,传承弘扬运河文化,共同为遗址保护贡献力量,使这份宝贵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让古老的智慧持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