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中国化北京故事·建筑篇

暖暖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园林博物馆看了一个“宗教中国化北京故事·建筑篇图片展”,引人入胜!其中例举到的北京地区五大宗教相关的名胜古迹,好些是我曾经游览过的,便想将自已拍攝的一些照片归纳其间,互相借鉴。</p> <p class="ql-block">“扎根北京·和合大美”</p><p class="ql-block">——宗教中国化北京故事·建筑篇图片展</p> <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建筑不仅是"凝固的艺术",而且是"历史的见证"。北京作为"燕、辽、金、元、明、清"六朝古都,堪称是我国五大宗教建筑典范的荟萃之地。此展精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建筑典型,以图片形式展现北京宗教建筑"和、合、融、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佛教建筑中国化</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u>引言</u></b></p><p class="ql-block"><u>佛教建筑充满了"中和、有序、包容、宁静"的文化气息,</u>北京佛教建筑深受中国传统礼制和皇城文化影响,呈现出"宫廷式建筑"特点,<b>即以"一轴双翼"为主体,以"四平八稳"院落为组合,</b>鲜明地体现出"主次有序、团结和谐、持重恒久、博大包容"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b>第一单元 · 从浮图到佛塔</b></p><p class="ql-block"><b>印度桑奇佛塔</b></p><p class="ql-block">该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佛塔(公元前3世纪),其窣(su)堵波形制奠定了后人兴建佛塔的基础。中国式佛塔顶安置的塔刹即窣堵波原型,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是佛塔建筑中国化以后塔顶上保留的佛教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b>第二单元.从魏晋到当代</b></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魏晋到民国的佛教寺庙建筑</b></p><p class="ql-block"><b>▽西晋潭柘寺</b></p><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其中,左右基本对称,整个建筑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 </p> <p class="ql-block"><b>▽潭柘寺 </b>摄于2016年8月30日</p> <p class="ql-block"><u>潭柘寺山门</u></p><p class="ql-block">敕建岫云禅寺·潭柘寺山门匾额</p> <p class="ql-block"><u>大雄宝殿黄色琉璃瓦绿剪边</u></p><p class="ql-block">中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使用木柱承重,抬梁架结构承托屋顶,木制构件多以榫卯结构进行连接,斗拱…形成出檐深远的外观特征。</p><p class="ql-block"><u>大雄宝殿重檐庑殿顶,殿顶吻兽高2.9米,是北京佛寺中最大的构件。</u></p> <p class="ql-block"><b>▽隋代戒台寺</b></p><p class="ql-block">位于京西马鞍山山腰,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而得名,寺院坐西朝东,建筑依山而建,西高东低,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b>▽唐代云居寺</b></p><p class="ql-block"><u>该寺佛舍利是世界上唯一一处珍藏在洞窟里而不是供奉在塔内的舍利。</u>云居寺因经而寺、寺以经贵,石刻经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云居寺有三路建筑、五层庭院、六进殿宇及行宫,从中路山门进入,依次为天王殿等六层殿堂。</p> <p class="ql-block"><b>▽金代圣安寺</b></p><p class="ql-block">该寺时为金中都宣华门外的地标式建筑。现仅存山门、天王殿和一座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b>▽金代圣安寺 </b>摄于2024年8月20日</p><p class="ql-block">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横西街119号。</p> <p class="ql-block"><u>金圣安寺故址 </u></p> <p class="ql-block"><b>▽元代白龙潭龙泉寺</b></p><p class="ql-block">该寺坐东朝西,寺院为四合院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b>▽龙泉寺 </b>摄于2016年8月28日</p> <p class="ql-block"><b>▽明代智化寺</b></p><p class="ql-block"><u>是北京市内保存完整的、现存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之一。</u></p><p class="ql-block"><b>▽智化寺万佛阁藻井(右下图)</b></p><p class="ql-block">万佛阁藻井共有八层,称斗八藻井。它造型独特,是寺内结构最精美的部分,巧夺天工,<u>为我国藻井装饰的极致精品,现藏美国费城博物馆。</u></p> <p class="ql-block"><b>▽智化寺 </b>摄于2023年1月17日</p> <p class="ql-block"><u>智化寺内有三大国宝级艺术品:藻井、藏经橱、转轮藏。</u></p><p class="ql-block">▽为藏殿中的藻井(藻井正下方是一尊精美的毗卢遮那佛像,而佛像下就是巨大的八角转轮藏)。</p> <p class="ql-block"><u>智化寺内</u><u style="font-size:18px;">仅留的最后这一座藻井弥足珍贵。</u></p><p class="ql-block">智化寺内本来有三处天花藻井,其中最精美的两座金丝楠木八角盘藻井在民国时期被倒卖到美国,现分别藏于费城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u>智化寺轮藏木雕六拏具</u></p><p class="ql-block">六弩具是藏密中用六种动物以象征组成的法相装饰,常用于佛教中的佛像背光和券门之上。</p> <p class="ql-block">目前智化寺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共四进殿宇。</p> <p class="ql-block"><b>▽清代重修法源寺</b></p><p class="ql-block">该寺始建于唐代,原为悯忠寺。<u>布置为典型中国传统"伽蓝七堂",</u>最初七堂指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b>是佛教中国化寺院建筑的典型代表。</b></p> <p class="ql-block"><b>▽法源寺 </b>摄于2024.8.20</p> <p class="ql-block"><u>法源寺原名悯忠寺</u></p><p class="ql-block">明清重修,雍正帝赐名为法源寺。</p> <p class="ql-block"><b>▽法源寺</b></p><p class="ql-block"><b>佛教中国化寺院建筑的典型代表。</b></p><p class="ql-block">寺坐北朝南,基本保持了早期寺庙建筑的格局。中轴线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毗卢殿、观音殿、藏经阁等。</p> <p class="ql-block"><u>法源寺天王殿</u></p><p class="ql-block"><b></b>1955年中国佛学院在此成立。1979年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成立。1980年恢复中国佛学院。是我国珍藏佛经最多、版本最珍贵的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b>第二部分 现当代复建或新建寺庙</b></p><p class="ql-block"><b>广化寺</b></p><p class="ql-block">该寺2001年进行了修缮,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四进殿堂,另有东西配殿、配楼。</p> <p class="ql-block"><b>第三单元.从文化融合到国家一统</b></p><p class="ql-block"><b>第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三教融合特征的"三庙一塔"建筑群</b></p><p class="ql-block">佑胜教寺、文庙、紫清宫,三座独立庙宇合称三教庙,与燃灯舍利塔合称"三庙一塔",是儒、释、道三教文化互补、方圆互容、兼收并蓄特色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燃灯佛舍利塔</b></p><p class="ql-block">通州的燃灯塔多次重修,保留辽金佛塔风格:八角形13层,每椽端、仔角梁皆<u>悬挂铜铃,共2248枚,塔悬铜铃之多为世界之最。</u></p> <p class="ql-block"><b>第二部分 佛教建筑民族融合特色</b></p><p class="ql-block"><b>元代居庸关云台(过街塔)</b></p><p class="ql-block">该云台(过街塔)中,券门洞内壁有四大天王浮雕及汉、藏、回、蒙、梵、西夏六种文字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券顶布满曼陀罗花及小佛像,具有民族大融合、文明交流互鉴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b>▽雍和宫</b></p><p class="ql-block">雍和宫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于雍正三年亲王府改为行宫,取"融洽、和睦"之含义,赐名"雍和宫"。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成为皇家寺院。</p> <p class="ql-block"><b>▽雍和宫 </b>摄于2023年7月25日</p> <p class="ql-block"><b>第三部分</b></p><p class="ql-block"><b>维护国家稳定的金瓶掣签制度缘由《喇嘛说》碑</b></p><p class="ql-block">在北京雍和宫中,诉说金瓶掣签制度缘由的《喇嘛说》碑,立于雍和门殿后的重檐四角攒尖顶碑亭之中。碑文分别用满、汉、藏、蒙四种文字刊刻于碑的四面,碑文共2163字,是乾隆为制定和实施藏传佛教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亲笔撰写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道教建筑中国化</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u>引言</u></b></p><p class="ql-block">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北京的道教建筑既遵循于道教建筑的规制与法度,又具有自身的特性。<b>一方面,北京的道教建筑符合传统祠庙的建筑规制;另一方面,崇尚自然山水,是道教一直以来的文化传统,一些道教建筑自身附带有园林景观。</b></p> <p class="ql-block"><b>第一单元·道法自然</b></p><p class="ql-block"><b><u>白云观</u></b><u>是古代北京城建的重要参照,通过白云观与古观象台可以确定景山中心的位置,进而确定紫禁城中轴线。</u>冬至日,在景山上可见太阳从白云观方向落下;夏至日,在白云观可见太阳从景山方向升起。</p> <p class="ql-block"><b>▽白云观 </b>摄于2023年9月14日</p><p class="ql-block"><u>北京白云观具有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特色,严格按照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和前照后靠的古建形式来布置殿堂,</u>形成了典型的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的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u>勅建白云观,</u>是用生铁铸造的匾额,故称铁打白云观。</p> <p class="ql-block"><b>望柱</b></p> <p class="ql-block"><u>石砌三券拱门</u>象征三界,跨进山门意味跳出三界,进入神仙洞府。山门石壁上雕刻流云、仙鹤等图案,造型精美。</p><p class="ql-block"> 摄于2024年2月7日</p> <p class="ql-block"><u>窝风桥,</u>该桥是一座南北向单孔汉白玉石桥,北方风猛雨少,观外原有"甘雨桥",观内建"窝风桥",象征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u>驮碑的神兽赑屃(bì xì)</u></p> <p class="ql-block"><u>白云观玉皇殿</u></p><p class="ql-block"><u></u>玉皇殿面阔五间,硬山顶,前有砖筑月台,围以汉白玉栏杆。月台前有石碑两通。</p> <p class="ql-block"><u>白云观戒台 </u>为单檐卷棚歇山顶方亭,其两侧有回廊与对面的云集山房相连,回廊墙壁上嵌有数十方历代珍贵碑刻。</p> <p class="ql-block">白云观中药王殿</p> <p class="ql-block"><b>▽东岳庙</b></p><p class="ql-block">北京东岳庙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因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而得名,共有东、西、中三路建筑群,其中中轴线上有6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b>▽东岳庙 </b>摄于2023年11月15日</p><p class="ql-block"><u>东岳庙山门</u>,原为棂星门,在东岳庙山门拆除后成为北京东岳庙的大门,挂有康熙御笔"东岳庙"牌匾。</p><p class="ql-block">东岳庙共有东、西、中三路建筑群,其中中轴线上有6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u>岱岳殿</u></p><p class="ql-block">该殿是东岳庙的主殿,殿内供奉东岳大帝。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绿剪边琉璃瓦屋面。</p> <p class="ql-block"><u>康熙御碑亭</u></p><p class="ql-block">该碑亭为康熙四十二年立,螭首龟趺,刻满、汉文,首题《东岳庙碑文》。为重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u>东岳庙碑林</u></p><p class="ql-block">该碑林现存东岳庙碑林163通,主要为香会碑和功德碑,其中包括透亮碑儿和张留孙道行碑等著名碑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伊斯兰教建筑中国化</u></b></p><p class="ql-block"><b>引言</b></p><p class="ql-block">中国清真寺建筑初期为典型伊斯兰风格,随着伊斯兰文化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建筑,它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象征,也是中国穆斯林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外在体现。<b>北京地区的清真寺,无论从建筑风格、空间布局,还是装饰彩绘、碑刻楹联等方面都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b>蕴藏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b>第一单元.古韵清风</b></p><p class="ql-block"><b>牛街礼拜寺</b></p><p class="ql-block">形制规整,是中国古代建筑与清真寺建筑风格相结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园林式伊斯兰古建筑群。它的文物价值、宗教文化内涵、社会影响十分突出,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牛街礼拜寺建筑平面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纵轴式四合院院落形制,把伊斯兰教"中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中、和"理念相结合,以礼拜大殿为主体,左右对称、依次递进,形成错落有致、深邃典雅的中国伊斯兰教建筑风格。</b></p><p class="ql-block">▽牛街礼拜寺望月楼夜景</p><p class="ql-block">▽牛街礼拜寺鸟瞰图</p> <p class="ql-block"><b>▽牛街礼拜寺 </b>摄于2023年3月26日</p><p class="ql-block"> 疫情后一直未开放,只在大门、围墙外拍摄几张。</p> <p class="ql-block"><b>花卉</b></p><p class="ql-block">牛街礼拜寺窑殿内采用中国传统博古、花卉图案进行装饰,成为北京清真寺建筑绘画一大特点。</p><p class="ql-block">牛街礼拜寺殿内宋式博古、花卉图。</p> <p class="ql-block">摄于2024年8月20日</p><p class="ql-block">看了宗教建筑中国化展,才知牛街礼拜堂内建筑装饰如此精美,再去探访,没想到又遇关门(还是前一天刚刚贴出的维修通知),这一关说是要整三年呢。真是不巧!</p> <p class="ql-block"><u>牛街礼拜寺望月楼</u>为中国传统建筑六角形亭式,双层飞檐,亭顶黄绿琉璃瓦,斜脊六角攒尖置金黄色琉璃陶宝顶。</p><p class="ql-block"> 摄于2023年3月26日</p> <p class="ql-block">在牛街礼拜寺围墙外拍的一片错落有致的屋顶,能看出该寺的建制及规模。</p> <p class="ql-block"><b>第二单元.伊儒会通</b></p><p class="ql-block"><b>第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清真寺建筑与北京建筑的风格融合</b></p><p class="ql-block"><b>▽东四清真寺</b></p><p class="ql-block"><u>东四清真寺是明代北京伊斯兰教"四大官寺"之一。</u>该寺整体建筑无论平面布局、主体结构,还是形制风格、雕刻纹饰,都蕴含着浓厚的中华文化内涵。特别是礼拜大殿五楹三进,面阔五间,前带抱厦,灰筒瓦庑殿顶、无推山、三踩单昂斗拱,<u>是北京清真寺建筑中仅有一座的四面坡明代古建筑。</u>(争取去探访)。</p> <p class="ql-block"><b>▽花市清真寺</b></p><p class="ql-block"><u>是典型中国传统大木起脊式古代建筑的典范。</u>大殿各组成部分,均有起脊式屋顶,由五卷勾连搭组成,<u>雕梁纹样体现了中国传统纹饰与伊斯兰纹饰的交相融合。</u></p><p class="ql-block"><b>花市清真寺藻井:</b></p><p class="ql-block">大殿使用藻井装饰大殿,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与伊斯兰建筑的巧妙结合。</p><p class="ql-block"><b>花市清真寺御碑亭:</b></p><p class="ql-block">台高四尺,亭顶重檐黄琉璃瓦,四周装以窗牖。(争取探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天主教建筑中国化</u></b></p><p class="ql-block"><b>引言</b></p><p class="ql-block">天主教教堂建筑是天主教的信仰、礼仪、艺术等诸方面浓缩体现的有形载体。矗立在首都北京的天主教教堂不仅是建筑艺术与中华文化融合的智慧结晶,也是天主教信仰本地化的绚丽果实。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不同的理念和匠艺在这些信仰的可见标记上相遇、交融,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b>第一单元.历史印记</b></p><p class="ql-block"><b>▽ശ്ി安文思与利类思墓碑的特写</b></p><p class="ql-block">安文思、利类思墓碑上的镌刻纹饰体现了极浓的中西融合元素,碑座上含祥云万字符,碑阴篆额天宫处刻有十字架与耶稣会名称" IHS "共同构成"寿"字,一方面融合信仰元素,一方面契合中华传统。</p><p class="ql-block"><b>▽宣武门教堂中式牌楼</b></p><p class="ql-block">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物之一,宣武门教堂采用中式牌楼样式,题写有"敕建天主堂",代表皇家的允准,"钦崇天道"表达皇帝的认可。(争取探访)。</p><p class="ql-block"><b>▽着明朝传统汉族儒生服饰的著名传教士利玛窦</b></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北京教区宣武门教堂门前两座塑像,左侧为着明朝传统汉族儒生服饰的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塑像,右侧为圣 方济各 莎勿略塑像</p><p class="ql-block">——摄于2021年6月1日</p> <p class="ql-block">宣武门天主堂共有三进院落,大门为中式建筑,占据了教堂的第一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宣武门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万历三十三年即1605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在此修建了一个规模很小的经堂。后由德国籍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于清顺治七年即1650年,在经堂的原址上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天主教大教堂。现在看到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教堂是1904年重建的。</p><p class="ql-block">——摄于2024年12月24日平安夜</p> <p class="ql-block"><b>第二单元.殿堂风采</b></p><p class="ql-block"><b>▽坐北朝南的西什库教堂</b></p><p class="ql-block"><u>堂前月台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中式四角攒尖重檐歇山黄色琉璃瓦碑亭。</u></p><p class="ql-block"><u>西什库教堂两侧的蚣蝮与螭首排水口。</u></p> <p class="ql-block"><b>▽西什库教堂 </b>摄于2023年10月23日</p><p class="ql-block">西什库教堂属于中西风格的组合,主体为哥特式建筑,庭院为中式皇家园林建筑风格。2016~2018年的修缮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教堂礼仪空间设计再次深度融合,皇亭里的中式绘画、堂内的百余扇彩色玻璃、圣所的巨型彩石画等诸多细节饱含中华元素。</p> <p class="ql-block"><u>堂前月台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中式四角攒尖重檐歇山黄色琉璃瓦碑亭。</u>教堂因两座皇亭的存在而呈现出皇家气质。</p> <p class="ql-block"><u>西什库教堂亭子里画像</u></p><p class="ql-block">画像中人物的服饰均采用汉服,使用传统中式艺术表达来讲述《圣经》故事。</p> <p class="ql-block"><u>西什库教堂的上谕碑文 </u></p><p class="ql-block"> 摄于2023年</p><p class="ql-block">堂前东西两侧各有中式四角攒尖重檐歇山黄色琉璃瓦碑亭一座,亭内分别立有1888年天主堂迁建谕旨碑及满汉文天主堂碑,均为螭首龟趺碑。</p> <p class="ql-block"><u>西什库教堂的彩玻</u></p><p class="ql-block"><u>西什库教堂亭子屋脊兽</u></p><p class="ql-block">五脊六兽是中国宫殿式建筑构造,古代中国建筑为木结构,以镇脊,避火消灾,于两坡瓦珑交汇点以吞兽严密封固,防止雨水渗漏,既有装饰之美观,又有护脊之实效。</p> <p class="ql-block"><u>西什库教堂的彩玻 </u></p><p class="ql-block"><b> </b>摄于2023年10月17日</p><p class="ql-block">使用了大量的中国人物形象、中国故事情节、中国符号元素,进行了本土化设计。</p> <p class="ql-block"><u>西什库教堂旗装圣母塑像</u></p><p class="ql-block">该木雕塑像取材于现代香港画家朱家驹所创作的旗装圣母子像,现摆放于西什库教堂的一座耳堂内。</p><p class="ql-block"> 摄于2023年10月17日</p> <p class="ql-block"><b>第三单元.稽古振今</b></p><p class="ql-block"><b>▽北京市天主教神哲学院</b></p><p class="ql-block">北京天主教神哲学院的钟塔参照中国古代朝臣拜见皇帝时手持的"笏",钟塔上部是一个简化了的穿斗架屋顶。</p> <p class="ql-block"><b>▽西直门教堂中式三联彩画</b></p><p class="ql-block">西直门教堂的祭台三联彩画中人物、服饰、乐器均呈现出中国元素。</p> <p class="ql-block"><b><u>▽王府井教堂</u></b></p><p class="ql-block"><u>教堂正门的对联:</u>中式对联为中西建筑风格共融之典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汉文字组合的艺术精品,被人喻为"诗中之诗""词里佳句"。</p><p class="ql-block">庇民大德包中外</p><p class="ql-block">尚父宏勲冠古今</p> <p class="ql-block"><b>▽王府井教堂(东堂)</b></p><p class="ql-block"> 摄于2024年9月1日</p> <p class="ql-block"><b>▽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b>(全国修院)主体建筑采用"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基督教建筑中国化</u></b></p><p class="ql-block"><b>引言</b></p><p class="ql-block">北京市各基督教堂历史传承不同,教堂建筑风格各异,具有丰富的信仰、文化及美学的内涵,体现出基督教建筑中国化的独特魅力。教堂建筑的样式、风格与特色彰显出北京市基督教的文化理念、信仰特点、精神面貌、美学取向。</p> <p class="ql-block"><b>第一单元.文化认同</b></p><p class="ql-block"><b>▽崇文门堂</b></p><p class="ql-block">坐北朝南,它不同于西方罗马式、哥特式建筑形式,而是博采众长,讲求比例均衡,特别注重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形成了折衷主义风格。<u>中国文化符号在崇文门堂外部显得尤为突出,它虽采用了西方民舍的别墅风格,却又运用了中国建筑的谦和形态,简单而古朴,没有西方传统建筑的豪华繁复,整体建筑以灰色清水砖砌筑,饰以砖砌线脚。</u></p> <p class="ql-block"><b>▽崇文门堂 </b>摄于2024年9月1日</p><p class="ql-block">1900年夏,亚斯立堂(今崇文门堂)被焚毁。1902年,教会以清政府赔款按原设计重建亚斯立堂。</p> <p class="ql-block">北京基督教会崇文门堂是<u>北京市目前最古老的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也是一所涉外的教堂,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u>曾经接待过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克林顿、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乔治·凯瑞博士,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牧师也曾经多次来访。每个主日都有外国使馆的官员、国外信徒来此做礼拜,经常有国际教会间的交流活动。</p> <p class="ql-block"><b>▽缸瓦市堂</b></p><p class="ql-block">缸瓦市堂主体建筑为方屋尖顶,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建筑,灰砖色的外墙壁与门窗框的一抹中国红,勾勒出这座百年教堂传统的底色。外观简约素雅,质朴复古,与中国传统美学注重本质、尊重本心、以质朴为尊、以无装饰为贵的思想相得益彰、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b>▽缸瓦氏堂 </b>摄于2023年10月17日</p> <p class="ql-block"><b>▽珠市口堂</b></p><p class="ql-block"><u>珠市口堂集中国建筑风格与西方的建筑特色于一身。</u></p> <p class="ql-block"><b>▽珠市口堂</b></p><p class="ql-block">教堂正面的拱券、门窗均用石膏线勾勒形成线条感极强的装饰。整个教堂建筑坐落于中式台基之上,设中式栏杆,与周围的环境相呼应。<b>不同于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西方教堂,珠市口堂主要采用中式砖木建材,这也是建筑建材本地化、中国化的重要特征。</b></p><p class="ql-block"> 摄于2025年4月24日</p> <p class="ql-block"><b>第二单元.融合创新</b></p><p class="ql-block"><b>▽北京基督教宽街堂</b></p><p class="ql-block">为通体白色二层建筑,白色代表着纯洁、神圣、宁静、无声和纯粹,整体建筑风格简单,与南锣鼓巷等北京特色胡同景观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b>第三单元.与时俱进</b></p><p class="ql-block"><b>▽海淀堂</b></p><p class="ql-block">海淀堂建筑材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外观造型趋现代化,由193根洁白的立柱围合而成,寓意诺亚方舟,同时也使人联想到一卷打开的圣经。</p> <p class="ql-block"><b>▽原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教堂</b></p><p class="ql-block">是圣公会在北京兴建的第一所教堂,为北京最早的中国"宫殿式"教堂。</p> <p class="ql-block"><b>▽模范书局·诗空间</b></p><p class="ql-block"><b>原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教堂</b></p><p class="ql-block"> 摄于2024年1月17日</p><p class="ql-block">教堂入口处开在硬山山墙上,做成中国式的住宅大门式样。外墙全部采用中国的青砖,屋顶为中式灰筒瓦顶,内部用木柱和桁架进行支撑。</p> <p class="ql-block"><u>教堂门头局部</u></p> <p class="ql-block"><u>祭坛顶上天窗成八角天井,天井上方是中国式重檐八角</u></p><p class="ql-block">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形,顶部列有两个八角亭作为天窗和钟,立面门窗仿哥特式。 摄于2024年1月17日</p> <p class="ql-block"><u>书局内景</u></p><p class="ql-block"><u><span class="ql-cursor"></span></u>摄于2024年1月17日</p> <p class="ql-block"><u>主教坛和讲坛都是仿中国红木家具式样,雕刻中国蕃草花纹。</u></p><p class="ql-block"> 摄于2024年1月17日</p> <p class="ql-block">展中还有在北京市内的几处寺院,有机会要去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