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玉律真师范,化雨春风入我庐。”老师的传授是金科玉律,老师的品行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学生。师者,为师亦为范。时代在变化,但师范精神在每一位教师身上薪火相传,始终不变。我校张艳霞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坚定且执着的传承者。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她,躬耕热爱的讲台28载,教书育人,成绩斐然;她,照顾生病的公婆十几年,悉心周到,家庭安澜;她,直面人生的风雨侵袭,处之泰然,不弃不怨。“做一名好老师”是她不变的初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她践行的诺言。 一心回乡任教,立志做一名好老师 <p class="ql-block"> 1996年7月,张艳霞老师毕业于大庆师范学校。和许多同学一样,充满了对三尺讲台的憧憬和干出一番事业的豪情,和许多同学不一样,她主动选择了回到家所在的一所村级小学,也是她的母校。为了减轻父母持家的重荷,也为了回报帮助她上学的家乡父老乡亲。她从这里毕业6年了,可破旧的桌椅依旧,她的启蒙老师们依旧,他们在炉子上给孩子们烤玉米饼子的身影依旧。可能是多年学校没有年轻老师来任教的缘故,孩子们看见她的到来,异常兴奋,围着问:“老师你教哪个班呀?要是教我们班就好了。”看着这些孩子,她突然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觉,那一刻,也让她下定决心留在教育的最基层——村小,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乡村教师。同时,当一名好老师的信念也在这里萌芽了。当时村级小学条件很艰苦:她的第一间教室低矮潮湿,冬天取暖得需要自己领着学生用砖搭炉子,烧的是孩子们从家带的苞米瓤子,还得在课间领孩子们捡引柴。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她依然对这间教室充满了希冀与热爱。她坚信:只要自己在,就会给家乡的孩子们带来与市县教师同等水平的教育,她的孩子们虽地处偏僻的农村,却可以站在她的肩头眺望远方。村小只有她一个年轻教师,她就干脆整天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她领着孩子们课上一起学习,课下一起游戏,还领孩子们去野炊。对于学习吃力的孩子放学就领到家里无偿辅导。每天忙忙碌碌,但是很踏实、快乐。渐渐的,孩子们也更喜欢她了,家长把孩子放在她的班级也很放心。就这样,她做了24年班主任。</p><p class="ql-block"> 韶华渐去,鬓易染霜。很多东西在岁月的侵蚀中早已改变,而不变的是做一名好老师的追求一直在远方指引她不断努力前行。</p> 潜心钻研教学,在学习中成长 <p class="ql-block"> 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她深知要想做一名好老师,首要的是让自己保持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进入课堂后,她很快就发现自己知识有限,方法欠缺,好在有同事们热情帮助,在踏实、互助、进取和包容的氛围中,她慢慢成长起来了。同时,她争取参加各种比赛的机会,因为这样能让自己始终处在教改的前沿,能督促自己不断钻研业务,也能让自己的视野不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她都在反复研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上的案例,在镜子前面一遍又一遍地“试讲”。就像她教过的《倔强的小红军》一样,在少有人关注的一隅,倔强地努力着。也是这份倔强,让她在连续举办的几届全县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中脱颖而出。这些比赛经历,让她更自信了,教学手段也更丰富了。或许是越努力越幸运,她先后获得了县级市级骨干教师称号;她执教的《徐悲鸿画马》一课在全省小学语文第四届“精英杯”竞赛活动中,获得了特等奖,她被认定为省级语文教学能手、市级教学能手。这一份份沉甸甸的收获,激励着她在小学语文这条路上不断探索,她基于语文教材开发的阅读课《我向三国借智慧》,深受同学们喜爱,探索出了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路径。一直工作在教育的最前沿,她有了更多的与孩子接触的机会,也会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多年来秉承学校“教育问题即科研课题”的理念,她也以对待科研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梳理,形成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助力教学。从课题参与者到能独立主持课题研究,她在不断前行。她还积极参与校刊校报的编辑工作,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p> 耐心对待学生,在耕耘中守望 <p class="ql-block">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对于班主任教师更适用。对学生满怀期待,守望他们的成长是好老师必备的素质。这几年,农村教育正面临着的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留守儿童。在班级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平时面对这样的孩子以及出现的各种问题,她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不抛弃每个孩子是她从教以来一以贯之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班级有个叫浩浩的孩子,也是个留守学生。一年级时,他还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这个孩子学习很吃力,但让人感动的是孩子的妈妈每天不离不弃的领孩子学习。这在农村学校的家长中是很少见的。可是就在孩子上二年级时,有一天,她突然接到了孩子妈妈的电话:“张老师,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我已经和他爸离婚了。浩浩的弟弟我带走了,浩浩就拜托给你了。”这一声“拜托”太沉重了。孩子妈妈离开了这个家,爸爸也出去打工了,奶奶患有精神分裂症。这个本就学习吃力的孩子很快就表现出放弃的状态。不听课,不写作业。家长不管,但作为老师却不能不管。由于缺乏督促,这孩子一天比一天懒惰。除了玩,对什么都抵触。真的体会了鲁迅的那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作为老师,教一天就得往上拽他一天。有一天,她发现这个孩子跑得挺快的。但因为班级里男生多,平时的体育比赛他参加的机会不多,因为他个子特别小。于是在冬季学校的长跑比赛中,张老师极力推荐他参加比赛。在比赛前,她对孩子说:“你先告诉自己,一定要往前冲。”在那场比赛中,他居然获得了第六名,并且得到了一份学校发的奖品。好,有了这次成功,她就在学习上不断给孩子定小目标,鼓励他接近这些目标。慢慢的孩子从各种肯定中获得了力量。一次在写作文时,他写到了小时候有一次他脚划破了,妈妈背他的事。其中有一句话很打动人:“我趴在妈妈的背上,觉得特别温暖。”这份流露出的对妈妈的依恋让人心头一颤。同时也告诉我们:心里有柔软的部分就是很好的教育契机。</p><p class="ql-block"> “ 在教育中,要‘让孩子跳起脚来摘桃子’,可实际教育教学中,有的孩子跳起脚也摘不到桃子,那么,不妨给他搬个板凳。成功的标准有很多条,别光拿成绩来衡量。以不抛弃每个孩子为宗旨,不放弃每份努力为目标,我们每天都会看到教育的进步。特别是留守孩子,这些小成功对他们的人生至关重要。”这是张老师深深的感悟。</p> 悉心照料家人,在付出中幸福 <p class="ql-block"> 家是讲爱的地方,也是需要每个人付出爱的地方。作为教师,她同时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很不幸,她的婆婆患有类风湿导致了瘫痪。公公患有帕金森,又伴有轻度的阿尔茨海默症,都是世界级无药可治的慢性病。他们不能独立生活了,因为丈夫是医生,老人坚决选择跟她们生活。当时,儿子刚刚4岁,家里的两位老人都需要照顾,特别是婆婆,大小便都需要人协助。老公的工作也比较忙,照顾婆婆的工作更多靠她担起。早上起来,给婆婆穿上衣服,抱到轮椅上,中午放学,吃完饭,再把婆婆从轮椅上抱到床上,伺候她小便。婆婆很通情达理,特别体谅她的不易,有时也会调侃:“都说婆媳关系不好处,看咱娘俩天天亲密无间。”虽然生活忙碌,但全家人互相体谅,也其乐融融。寒来暑往,9年后,婆婆安详离世后,公公也不能自理了,这样,在白天上班时,家里雇人伺候老人,晚上由夫妻俩照顾。因为公公还患有阿尔茨海默症,有时会幻听幻觉,总害怕,一到晚上就不睡觉,就会无数遍地起来要去厕所,俩人轮班扶着他,一晚上能去七、八趟厕所。有时他清醒的时候会向儿女道歉:“爸爸让你们受累啦。”可她知道,一向与人为善的老人,他是不会为难孩子的,因为他生病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很艰难的岁月,同时,也是一家很幸福的一段岁月。你陪我长大,我陪您变老,不光是一句承诺,更是一个全力付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人生活有尊严,孩子有榜样。这个家在彼此的理解与关心下充满了幸福,充满了力量,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孝顺之家。这个温暖的家也让她在考验来临时,从容面对。在2022年,张老师罹患了乳腺癌。老公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是我给你的家太沉重了。”可她却从不这么认为,人吃五谷杂粮,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常态。她积极接受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会打各种针,每次疼得时候就会觉得特别委屈,泪水就不自觉地流了出来。但一想到家人热切的眼神,一想到自己无比热爱的讲台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她就又获得了力量。在承受了难熬的放疗后,她如期回到了校园,那一刻,觉得校园的土是那么的香。能安静地和同事们一起上班是多幸福的事情。只有在工作中,她才踏实。这场病,反倒让她更豁达了,更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p> 初心依然,祝福明天 <p class="ql-block"> 这一路走来,有太多的经历,有太多的成长。在晨光熹微中准备早餐时,在夜深人静奋笔疾书时,在面对荣誉淡然放弃时,在三尺讲台循循善诱时,平凡的她都是幸福的,因为有当一名好老师的信念一直指引着她前行。</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说:“感激这么多年来在身边鼓励我,认可我,理解我的领导、同事、亲人,从他们身上我获取了前行的力量,让我选择善良、信奉感恩、践行勤奋。而在这一份份坚守中,也让自己的教育生涯既有脚踏实地的耕耘,也有仰望星空的浪漫。”从张老师由衷的语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真诚,同时也祝愿她:向着“做一名好老师”的方向,一路前行,不断抵达。</p> 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