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贤宏丨军旅回眸之黄须沟畔忆初心

白丁习文

<p class="ql-block">  今年"八一"前夕,我与家人一起驱车赴甘肃河西走廊旅行,顺道去了趟兰州市永登县北街村黄须沟,看了看我军旅生涯第一站一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黄某部旧址。</p><p class="ql-block"> 伫立在原军营紧锁的大门前,脚踩通往连队营区的战备公路上,手扶水泥景观护栏处,眺望远处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黄土高坡,心里泛起了对军旅往事回忆涟漪……</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1990年12月,我从陕西南部秦巴山区小镇入伍,先是到了青海省湟源县某部参加新兵训练,1991年3月新兵训练结束,我被分配到了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北街村黄须沟某部服役。</p><p class="ql-block"> 我刚到部队那会儿,被安排到了勤务连炊事班工作,每天早上推着三轮车到距部队3公里外的农贸市场买米面油、肉菜蛋,尔后在班长的指导下洗切蔬菜、和面包饺、煮米蒸馍,尤其是切菜丝练刀功着实不容易,多少次早起晚睡、加班加点,切过几箩筐土豆丝,双手指头和指甲都不程度负过刀伤,虽然留下了永久疤痕,但是练就出了过硬刀功,在后来的部队组织的烹饪比赛中拔得了头筹。</p><p class="ql-block"> 我在买菜做饭之余,还饲养了3头生猪,负责它们一日三餐、扫舍除污、防疫治病工作。依稀记得那是1992年一个隆冬夜晚,天降鹅毛大雪,地上洒水成冰,一头生猪突然病了不吃食物,我心急如焚冒雪到县城兽医站,请来医生为其打针喂药,为防止病猪受冻加重病情,便拿来自用电热毯给猪披盖保暖,那天晚上我是在猪栏里度过了漫长一夜,直至病猪康复了才得以安心。正因有了我精心饲养和百般照顾,三头生猪特别争气,个个膘肥体壮、肉好油多,先后被连队于"八一"、"十一“和春节各宰杀一头改善官兵伙食,既贡献了肉油节约了经费,又积累了生猪饲养自给经验,被部队树立为生猪养殖典型,荣立了第一个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有了前面的表现,再加上我钢笔字和小材料写的还不错,连长、指导员安排我做了连部文书。到了文书工作岗位,我除了训练、执勤、巡逻外,一有时间就自学文化知识和报道连队新闻趣事,先后多次在军地报纸上发表"豆腐块",在市县电台获播"短信息“,一时间我被连队官兵誉为“笔杆子",曾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士兵。</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这点儿小特长,被上级政治机关所发现,先后被选调到通信站和政治处担任电话接线员、电影放映员。在任电影放映员期间,我一方面学习钻研放映技术,经常在夜深无人时,一个人跑部队大礼堂开机练习装片、倒片、换片、接片等放映基本功,并在确保部队电影放映数质量的同时,经报部队批准,每逢夏秋季节,主动开展送电影下乡入村进组活动,几个月下来安全放映上百场次,受到了驻地居民群众欢迎和好评。另一方面自学文化知识,为备考军队院校做充分准备。尤其在兼职部队新闻报道员期间,积极撰写部队战备、训练、学习、生活和"双拥“工作稿件,并被军地报刊、电台采用,多次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再一次荣立了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1994年3月,我以优秀士兵身份被推荐参加军队院校苗子培训班,并通过军事、体能和文化科目选拔考核,拿到了同年6月参加军队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入场券,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某学院录取。</p><p class="ql-block"> 我考入军校的次年,原驻黄某部在军队改革调整时被撤编,人员、装备、物资悉数被分流、转隶和调运安置,夕日的战友各奔东西、天各一方,他们有的入学套改了,有的转隶换防了,还有的转业复员了,如今只留下空荡荡的营房座落在黄须沟畔,仍然坚守着一方革命阵地,见证着国防和军队的改革发展,诉说着部队过往历史与辉煌……</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于古都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