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八月,福建省教育厅联合闽南师范大学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新任高中教师规范化培训班。从8月18日至20日,为期三天的数学学科培训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们共同见证了教育梦想的启航,探索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无限可能。</h3> <h3>8 月 18 日上午,厦门第二中学的廖金祥老师为老师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专题讲座:《新时代基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高中数学教学》。</h3> <h3>讲座中,廖老师重点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br> 其一,明晰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通过解析师傅、老师和教师的差别,突出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的特质。<br> 其二,深入探讨了新教师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三新背景下开展课堂教学的策略。廖老师以芬兰的现象教学为例,展现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总体走向,阐明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给出相应举措。同时,通过抛物线的教学案例示范“单元主题”的设计,还分享了自己创作的例题教学示范案例,从多种方法和不同角度解答书本例题,尽显数学之魅力。<br> 其三,廖老师提出了核心素养观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三条重要途径,分别是学习培训、教学实践和教学技能大赛。<br>此次讲座让参会的老师们对于三新背景下如何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大家均表示收获颇丰。</h3> <h3>8月 18 日下午,泉州第五中学的吴水文老师为老师们带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讲座:《课堂砥砺,教学卓越——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h3> <h3>讲座伊始,吴老师介绍了泉州五中精神,随后着重强调了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阶段。他指出,青年教师需投入大量精力,力求一年入门,三年成型,五年成才,八年成器,尤其要珍视前五年这一职业黄金期。</h3> <h3>在核心素养方面,吴老师首先阐述了时事背景。2014 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 年全面推进并发布相关课程标准,同时提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在世界各国教育聚焦人的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趋势下,信息时代要求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而数学核心素养涵盖用数学的眼光、思维、语言观察、思考、表达世界,对学生三观的形成具有独特作用。</h3> <h3>针对教学,吴老师给出了诸多建议:其一,要热爱教师职业,与学生共同成长,以身作则;其二,认真备课,提前练习,精选例题,重视复习专题,关注学生差距并做好个别辅导,及时批改作业;其三,重视本质教学,加强概念理解,避免题海战术;其四,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环境,引入生活,设置悬念,巧用幽默语言;其五,培养学生反思意识,提升多种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h3> <h3>此外,吴老师还指明了高考试题对课堂教学的启示。评价理念的转变带来了考查内容、试卷结构、试题类型、知识载体的变化。高考破除“八股”,稳中求变,动态微调,试题情景兼具文化性、艺术性,数学与其它学科融合,体现出工具性、实践性,以社会现象、发展成就为背景,彰显实践性,且兼具逻辑性、探究性、开放性、创新性,考查四基四能和理性精神。</h3> <h3>8月19日上午,学科组开展“新课程标准如何在教学中落地”主题研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成为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在主题为“新课程标准如何在教学中落地”的研讨会上,来自福建省各中学的老师们纷纷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实践经验,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思想的盛宴。</h3> <h3>福清三山中学念昱涵老师以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2.深化概念教学,培养学生抽象能力;3.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三点展开阐述如何让新课标标准在教学中落地。</h3> <h3>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赖楚楚老师认为教学需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贯穿教学,就新课程标准如何落地问题提出以下五点1.制定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核心素养;2.充分考虑教学要素;3.科学设计教学问题;4.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5.积极开展课堂评价。</h3> <h3>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林思佳老师首先阐述了现阶段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接下来就新课程落地提出以下六点1.潜心研究教材,赋能课堂教学;2.聚焦目标达成,培养核心素养;3.更新教学理念;4.创新教学方法;5.优化作业设计;6.持续学习反思。</h3> <h3>福鼎市第六中学邓姝媛老师提出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强化数学与现实实际的联系;3.注重过程评价,促进深度学习;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5.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h3> <h3>福建师范大学仙游附属学校翁新华老师提出可以重点关注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1.制定素养目标;2.构造情境教学;3.明确学习任务主线;4.评价融入教学。</h3> <h3>晋江市季延中学庄学晶老师提出教师1.注重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学;2.鼓励研究性学习;3.优化教学内容,扩展知识面4.完善教学评价;5.加强教师的教学培训研究。</h3> <h3>永安市第一中学肖震禹老师认为新课程标准如何落地是要看学生是否达到课堂要求1.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2.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活跃不等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学生思维活跃的前提是学生能听懂,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3.上课后关键词“问”,不管是多简单或多难的问题都鼓励学生问。</h3> <h3>蒲城第一中学潘婉婷老师提出1.全面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2.优化课程设置;3.创新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4.加强交流合作;5.注重学生个体差异。</h3> <h3>福建省漳浦达志中学陈宇洁老师提出1.引入问题的驱动法;2.创设研究性的学习环境;3.合理利用分层教学。</h3> <h3>经过各位教师的深入研讨和精彩分享,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的落地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到培养核心素养,从优化教学方法到加强教学评价,每一位教师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着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新课程标准为引领,共同开创教育教学的新篇章!</h3> <h3>8月19日下午在新高考背景下,漳州一中高级教师林丽娟为新教师带来一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和素养提升》的讲座。林丽娟老师分析了新高考改革对数学学科的影响,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变化、高中数学新课标特点。 强调了数学在新高考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适应新高考的要求进行教学调整。强调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以及通过《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实例,展示各类型高考真题的多种方法解题下渗透如何在教核心素养的提升。</h3> <h3>8月20日上午杨朝熙老师以《总体百分位数的估计》为示范课,并在后半节课开展的《夯实基础,熟练通法,聚焦考点,稳步提升》讲座的培训,使老师们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获得了诸多宝贵的启示。<br>杨老师的示范课《总体百分位数的估计》无疑是一场教学的精彩演绎。他巧妙地将教学背景融入到课程的导入中,让学生迅速明确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他对知识点的讲解清晰透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堂成功的课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br>后半节课的讲座更是干货满满。以 2022 年新高考全国一卷第 17 题为实例,杨老师展开了关于教学策略的深入探讨。他强调的夯实基础,让我反思在日常教学中是否给予了基础知识足够的重视和时间。熟练通法这一观点提醒我,不能让学生陷入追求偏难怪题的误区,而是要扎实掌握常规解题方法。聚焦考点则为教学的重点指明了方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稳步提升的理念也让我明白,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引导。</h3> <h3>8月20 日下午,数学学科组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员片段教学活动,四位老师先后登台一展风采。漳州三中的杨朝熙老师和漳浦一中的邱永伟老师应邀为此次教学活动进行专业点评。二位导师凭借自身的卓越才华和丰富经验,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为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我们点亮智慧之光,指引前行方向。<br><br>以下是对四位老师精彩片段教学的简要回溯:</h3> <h3>漳州三中的张小英老师巧妙地以学生已熟知的“五点作图法”作为切入点,巧妙地制造矛盾冲突,实现由数到形的转化,借助几何画板生动地呈现出函数图像,并从图像中深度总结出函数的图像性质。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获得了探究的体验,为学生预留了广阔的探索空间。</h3> <h3>莆田擢英中学的佘彬老师在对重要不等式深入复习的基础之上,巧妙运用数学换元法的思想导入基本不等式,通过多个角度、多种方法进行了详实的证明,高度重视学科思维的培养,突出强调了证明环节,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略长;在赵爽弦图的变化过程中,不等式的取等条件未能得到显著的突显。</h3> <h3>泉州市培元中学的杨梓洁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从代数法的角度给出了基本不等式的严密证明,将抽象内容转化为形象表达,全面总结了基本不等式的结构特征和使用原则,删繁就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明了之美。</h3> <h3>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的商昱宸老师率先以商场竞猜物品价格的场景导入“二分法”,深刻揭示了其朴素原理,随后以数学的严谨性进行了精准抽象,充分展现了数学的核心价值——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h3> <h3>18 日至 20 日的数学学科培训中,廖金祥、吴水文、林丽娟、杨朝熙老师的讲座精彩纷呈。既有对三新背景下教学策略、核心素养下教学方法的探讨,也有对新高考影响和素养提升的分析。还有“新课程标准如何在教学中落地”的主题研讨以及学员片段教学活动。这一系列活动让老师们收获巨大,对高中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未来的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