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博物馆,位于山东省威海市文化中路73号,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集历史、艺术、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二级博物馆。建筑面积 13669 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 7221 平方米。设有基本陈列“威海历史文化展”等常设展览及临时展厅。 “夷风古韵 威震海疆——威海历史文化展”是威海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面积3700余平方米,上展文物总计700余件,于2015年5月16日正式开展,展览分为十个部分,介绍了威海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的历史。 <br> <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夷风古韵 威震海疆</p><p class="ql-block"> 威海位于中华文明辐射圈的东端,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古代先民们祭拜太阳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蓝色海洋深刻影响着这块古老的大地。威海的先民依海而居,享受着海洋的馈赠,在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创造了与黄河文明紧密相联而又独具特色的文明体系,成为推动远古东方文化发展的动力。这里所孕育的全真教,闪烁着东方文明人文理性光辉的特色文化,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 威海取名威震疆海之意,是扼京津咽喉之地。明清时期威海是抵御外来势力的前沿阵地,在抗击倭寇侵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北洋海军提督署在刘公岛建立,威海的防御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然而甲午之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威海陷入了被日本强占、被英国强租的噩梦之中。五百多年的痛楚、五百多年的抗争,威海终于摆脱了屈辱的历史,成为我党武装力量收复的第一个城市。威震疆海、甲午风云、米字旗下、一战华工、红色热土一幕幕场景再现历史的悲壮,战争的残酷和威海人民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威海,以其优美的环境、强盛的经济闻名遐迩。2003年,威海市获全球人居领域内规格最高的奖项——"联合国人居奖",威海的发展迈入全新的时期。走遍四海,还是威海。 <br></p></h5> <div align="center"> 第一部分 夷风古韵 <br></div><div> 东夷是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早在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威海大地就出现了早期的原始先民。他们敏应环境,用聪明才智谱写下灿烂的篇章,为我们留下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遗产,后来他们逐渐接受山东腹地文化的影响,继续着东夷文明的辉煌历程。这一部分包括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两个单元,主要介绍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威海先民的生活状态。</div> <h5><p class="ql-block">河口遗址</p><p class="ql-block">河口遗址位于荣成市人和镇西河口村南200米小丘东坡的台地上,1973年农田整地时发现。遗址面积约13.5万平方米。采集遗物有陶纺轮、石器、骨针以及大量陶片。通过调查得知,河口遗址的文化内涵较单纯,陶器均为手制,火候较低,是胶东半岛原始文化中较早的贝丘文化遗址,属白石村一期文化(相当于北辛文化)。1984年公布为荣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h5><h3 class="ql-block"><b>石猪(复制品)</b><br>新石器时代<br>荣成市河口镇遗址采集</h3><h3 class="ql-block"><b>石羊(复制品)</b></h3><div>新石器时代</div><div>荣成市上庄小陈家庄采集</div><h3><b>夹砂红褐陶鬶</b></h3><div>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div><div>文登区征集<br></div> <h5><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p><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胶东半岛的夷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渔业技术,青铜器物作为当时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代表,活跃在政治、军事、生活等诸多领域。</p></h5> <div>青铜甗</div><div>等级:二级文物 <br>时代:西周时期<br><h5> 环翠区田村镇西河北村旁小河道中发现。铜甗,甑、鬲连体,甑,敞口,立耳外撇,深腹,腹壁斜直,甑底有一弯钩钩住箅子,箅子为长方形,其上有“十”字形镂孔,鬲腹较浅,弧形裆,四柱状足,甑上腹部饰凸弦纹两周,鬲四角各饰兽面纹。口径长31厘米,宽25厘米,通高50厘米。1977年该村村民扩挖河道时发现一座竖穴土坑墓,其大部分遭到破坏,出土的铜器被运到废品收购站(已收回),原威海市文化局文物组闻讯即刻派人赶赴现场,对墓葬残余部分进行了清理,又发现了铜鼎、铜壶及陶罐等遗物。出土遗物共计8件,其中铜器6件,器形有鼎、甗、铙、壶等;陶器2件,器形是瓿和簋,皆是泥质灰陶。该墓时代约为西周中期。</h5></div> 铜戈<br>等级:三级文物<br>时代:战国时期<br><h5> 1978年威海市环翠区鲸园街道北王家抚崖墓葬出土。铜戈援、内稍上扬,援较短,其上有线状脊,胡较长,援、胡三穿,内长方形,其上一横穿。长19厘米。【图片来自博物馆官网】</h5> <div><b>铜剑</b></div><div>战国</div><h5> 1978年威海市环翠区鲸园街道北王家福崖出土,剑身较长,断面呈菱形,圆首,柱形茎,其上有两周凸棱,剑格较厚。长49.5 cm。该墓位于威海市区东北部一小丘陵之上。 1978年,威海市量具厂在此建宿舍楼时发现。墓葬为一竖穴土坑墓,墓口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06米,南北宽2.4米,墓底距地表深2米,方向90度。木质葬具已朽,残存板灰痕迹表明,葬具为一棺一椁。椁及四周墓圹之间皆有夯打的熟土二层台。棺内骨架一具,保存较好,墓主仰身直肢,头东面上,为一成年男性。出土各类随葬品计26件,铜兵器、玉器、水晶器置于棺椁之间;棺内随葬品有骨梳、簪及敦、匜、带钩等铜器;陶器仅有豆5件,分置于人骨架足端棺内及棺椁之间。该墓时代为战国时期。</h5><div> <br></div> <h5></h5><h3 class="ql-block"> 商周时期独木舟</h3><p class="ql-block"> 独木舟长390厘米,最宽处74厘米,舱深15厘米。1982年,泊于镇松郭家村西南毛子沟出土。独木舟为一段原木去皮凿空修整而成,平面近似长方形,舟底纵剖面呈弧线型,前翘后重,两侧舱壁外凸,横断面弧线型。这种结构可增加浮力,减少航行阻力,从其制作工艺、材质变化、风格特点等考证,年代应为商周时期。</p><h3 class="ql-block"> 独木舟出土情况</h3><p class="ql-block"> 1982年,松郭家村民在村西南约一公里的毛子沟挖掘蓄水池时发现这艘独木舟,独木舟出土层位于距离地面约四米深。独木舟保存基本完整,仅右侧舱壁部分损坏。</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二部分 秦汉华章</div><div> 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多次东巡到达威海,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东夷土著文化正式融入中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包括始皇东巡和岁月遗藏两个单元,主要介绍秦始皇东巡的历史和威海汉代墓葬出土的文物。</div> <p class="ql-block"><br></p> <h5><p class="ql-block">始皇东巡</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在位期间曾五次出巡,以察看当地的民风民俗,扩大政治影响,巩固秦朝的统治地位,同时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公元前219年和前210年,秦始皇两次来到成山头礼日祭神。沿途他来到文登东山登高望远、指点江山,召集当地文人志士集思广益、阔论天下。</p></h5> <p class="ql-block">秦驰道示意图</p><h5 class="ql-block"> 秦朝统一后,由左丞相李斯负责修建了以秦都咸阳为中心通往四方的皇帝专用驰道。驰道分为东南西北四路,东路出三川郡,一条支线直抵齐郡后,沿海岸线可绕至胶东郡,即现在威海境内。 <br></h5> <p class="ql-block"><b>彩绘陶壶<br>陶方炉<br>陶罐</b><br>汉代<br>2003年环翠区温泉镇河西村出土</p><h5 class="ql-block"> 河西汉墓位于市区环翠区温泉镇河西村西600米处的高台地上。2002年12月,威海市博物馆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此墓有2扩,南、北排列,距10米。墓1出土随葬品共24件。其中陶器10件,铜器4件,铜饰件6件,铁器4件。墓2出土彩绘陶罐3件。当为西汉中晚期的异穴合葬墓,墓主人应是基层官吏或富裕阶层。</h5><h5 class="ql-block"> 汉时,人们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风盛行。威海发掘的汉墓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达。</h5> <p class="ql-block">大天东汉墓群</p><h5 class="ql-block"> 大天东汉墓群是1992年公布的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经山东省文化厅批准,威海市博物馆发掘了其中两座墓。墓3的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墓。出土随葬品共计27件,其中陶器有盖鼎、圆壶等13件;铜器有镜、印章等7件;铁器有刀、剑等7件。墓4构造与前墓同。出土随葬品共计30件,其中陶器25件,铜器3件,铁器2件。经考证,所发掘两处墓葬的时代为西汉中晚期。 <br></h5> <p class="ql-block">羊亭汉代砖室墓</p><h5 class="ql-block"> 位于威海市羊亭镇驻地北200米处。2002年12月,威海市羊亭镇十六中学在校园东北方向修建操场时挖出4座汉代的砖室墓,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分析,羊亭汉代砖室墓群处于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这批汉墓的发现证明,早在西汉后期羊亭一带已经是胶东地区重要的人类聚居地。 <br></h5> <div>子母砖</div><div>汉代</div><div>环翠区羊亭镇采集<br></div> <div>陶奁</div><div>汉代</div><div>2003年威海市环翠区温泉镇河西村出土</div> 彩绘陶壶<br><div> 汉代</div><h5> 2003年威海市环翠区温泉镇河西村M1出土。通高30.8cm,带盖,侈口,束颈,圆鼓腹,圈足,盖上、颈部、腹部饰红黑彩,颈部为三角形纹饰,盖上和腹部为祥云图案。河西汉墓位于环翠区温泉镇河西村西,2002年12月,威海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随葬品24件,其中陶器10件,铜器4件,漆器铜饰6件,铁器4件。该墓为西汉中晚期的异穴合葬墓,墓主人应是基层官吏或富裕阶层。</h5> <div>彩绘陶盘</div><div>等级:二级文物 </div>时代:西汉<br>1994年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天东汉墓发掘M3出土。<br><h5> 圆唇,折沿,腹壁浅直,底部中心饰弦纹,内壁及底彩绘三色龙纹。残修。口径34.8厘米,高7厘米。</h5> <div align="center"> 第三部分 海象万盛 <br></div><h5> 威海是古代中原文明与海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之一。早在石器时代,半岛先民就掌握了丰富的天文海洋知识,凭借风帆与石锚等先进的造船与航海技术认识了辽阔的海洋。先秦时期,人们开通了北上辽东南下达朝本列的航线。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拓展了威海一带先民的视野,使东方文明的发展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这一部分包括海运古道和中日韩交流的桥头堡两个单元,主要介绍威海在古代海运中的特殊地位以及隋唐时期赤山浦(今石岛)在中日韩海上贸易中重要的枢纽作用。</h5> <p class="ql-block">海运古道</p><h5 class="ql-block">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威海先民就与朝鲜半岛有着贸易往来。隋唐时期,威海一带逐渐成为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最重要的港口。到了元代,由于南粮北调的需要,成山头成为海运的必经之路,千步港、刘公岛成为重要港口。 <br></h5> <p class="ql-block">中日韩海上贸易航线图</p><h5 class="ql-block"> 中日韩古代海上航线有四条:黄海北线、黄海南线、东海南线、东海北线。其中黄海南线是从山东半岛到朝鲜半岛中部直接横渡,最迟在南朝时就已开通。隋炀帝时,文林郎裴世清等就是走此线出使日本。 <br></h5> <p class="ql-block">元代的贸易和海运航线图</p><h5 class="ql-block"> 元代在通过运河向大都运粮的同时,积极组织海运。船只从平江府刘家港出发,沿海岸北上,过成山头、刘公岛,向西抵达直沽。海运从至元十九年(1282)开始,一直延续至明代初年。 <br></h5> <p class="ql-block">中日韩交流的桥头堡</p><h5 class="ql-block"> 石岛古代又称"赤山浦",是中韩日交往的重要枢纽。唐代,这里拥有过全国最大的新罗人居住区,当时日本及朝鲜半岛许多使船、留学生、商人、僧俗,都在此中转。日本圆仁和尚,新罗义湘、张保皋,都以他们传奇的经历,记述了当年威海作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盛景,在威海中日韩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br></h5> <h5><p class="ql-block">长沙窑</p><p class="ql-block"> 唐代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石渚湖一带,又称铜官窑。长沙窑大致兴起于"安史之乱"以后,至中晚唐发展到鼎盛时期,衰败于五代。长沙窑是中国釉下彩绘的发源地,釉下多彩的发明,打破了当时"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唐以后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长沙窑是唐五代时期最大的出口瓷。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江苏、广东、河北、湖北等12个省,国外有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13个国家出土有长沙窑瓷器。 <br></p></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部分 道教圣地</div><div> 这一部分包括全真七子和昆嵛创教两个单元,主要介绍金元时期全真教在威海的发展和相关遗址、遗迹。</div> <p class="ql-block">全真七子</p><h5 class="ql-block"> 1167年,年已55岁的全真祖师王重阳,自陕西终南山千里迢迢来到昆嵛山,创立全真教。全真教融佛道儒为一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以修真养性为正道,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br></h5> <p class="ql-block">全真教遗址分布图</p><p class="ql-block"> 金大定年间,王重阳带领马钰等弟子在文登一带传教,创立全真教史上第一个教团,也是全真教第一个基层组织——三教七宝会,从此全真教开始在胶东半岛发扬光大。</p> <h5><p class="ql-block"><b>道教始祖</b><br></p><p>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对后世影响极大,被后人尊称为道教始祖。 </p><p class="ql-block"><b> 王重阳</b></p><p class="ql-block"> 王重阳(1112-1170),北宋末京兆咸阳人,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全真道创始人,著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p><p class="ql-block"> 王重阳七个著名弟子,分别是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p></h5> <h5><p class="ql-block">全真七子</p><p class="ql-block"> 马钰(1123-1183),字亥宝,道号"丹阳子",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全真教遇仙派祖师。马钰是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在山东收下的首位弟子,是全真道第二任掌教。著有《洞玄金玉集》十卷。</p><p class="ql-block"> 谭处端(1123-1185),字通正,道号"长真子",山东宁海(山东牟平)人,全真教南无派祖师。于马钰后继任掌教,涉猎经史,善书法,为人慷慨重孝义。著有《云水集》传世,今存《道藏·太平部》。</p><p class="ql-block"> 刘处玄(1147-1203),字通妙,道号"长生子",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人,全真教随山派祖师。于谭处端后继任掌教。著有《仙乐集》《至真语录》《道德经注》《阴符演》《黄庭述》等。</p><p class="ql-block">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全真教龙门派祖师,于刘处玄后继任掌教,曾远赴西域拜见成吉思汗,全真教在他手中发扬光大,他所创龙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著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蹯溪集》和《鸣道集》等。</p><p class="ql-block"> 王处一(1142-1217),道号"玉阳子",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全真教嵛山派祖师。曾两次被金世宗接见,对全真教在山东地区发展贡献卓著,著作有《云光集》《清真集》《西岳华山志》。</p><p class="ql-block"> 郝大通(1140-1212),字太古,道号"广宁子",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全真教华山派祖师。著作有《三教入易论》《示教直言》《心经解》《救苦经解》《周易参同契释义》《太古集》。</p><p class="ql-block"> 孙不二(1119-1182),原名孙富春,道号"清静散人",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全真教清静派祖师。在出家前是马钰之妻,是全真七子中唯一的女性。著有《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孙不二元君法语》。</p></h5> <p class="ql-block">昆嵛创教</p><p class="ql-block">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老学派便慕名来到昆嵛山传真布道,开启教化,不久便在胶东濒海一带兴起了道教的早期本原——"方仙道",形成了早期的道教雏形。作为方仙道和全真派的发祥地,昆嵛山自古便有"神仙的窟宅""僧道的故乡"之称。</p> <h5><div>紫金峰</div><div> 位于昆嵛山南部,文登区葛家镇西于村北,全真七子之一马钰曾在峰之北筑契遇庵,在峰之南建东华宫,传道修炼。<br></div><div> 东华洞位于东华宫东侧,元大德六年(1302)道士李道元自云州来到紫金峰,继续修建东华宫,并在此凿洞,名为东华洞。<br></div><div> 玉皇阁位于紫金峰东华洞之上,元至正三年(1343)李道元弟子耿道清在此建阁,后经殷志和、韩道微、董道安等人资助建成。阁中奉有汉白玉雕玉帝圣象,故称“玉皇阁”。 <br></div></h5> <h5><div>圣经山</div><div> 朝阳洞位于前往摩崖石刻东侧山路上,据史料记载应为李道元于元大德六年(1302)开凿。<br></div><div> 福地刻石位于圣经山顶。 <br></div></h5> <div>铁槎山</div><h5> 金大定九年(1169),王处一隐居于铁槎山云光洞潜心修炼,常临危崖跷足而立,数日不动,人称“铁脚仙人”。铁槎山位于今荣成人和镇境内,滨海而立,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5.5公里,主峰清凉顶,海拔539.8米。 <br></h5> 槎山千真洞拓片 玉虚观碑拓片<br> 玉虚观碑,立于金貞佑二年(1214),碑通高5.66米,正面楷书阴刻碑文,背面楷书阴刻全真道宗派世系表。 <h5><p class="ql-block"> 圣水岩位于乳山冯家镇孔家村西北,岩壁下有一天然石洞,洞内流水常年不断。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玉阳来此搭建茅屋,修炼道行,承安二年(1197),牒赐"玉虚观",后陆续修建一些道观建筑。</p><p class="ql-block"> 1942年玉虚观遭到破坏,至今道观已荒芜成废墟,尚存玉虚观碑、玉阳洞等遗址。</p></h5> <p class="ql-block">圣经山摩崖石刻</p><h5 class="ql-block"> 位于文登区葛家镇西于村北面的圣经山顶,巨石全长15.6米,高5米,形似月牙,俗称月牙石。石刻高5米,宽15米,阳面阴刻《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146行,6000余字,字径10厘米左右,楷体竖书。据《文登县志》记载,此石刻大抵金元时期诸真人所为,据推断是全真教道士所刻。 <br></h5> 圣经山摩崖拓片【图片来自博物馆官网】 <p class="ql-block">画像石</p><p class="ql-block">宋元</p><p class="ql-block">2007年文登区界石镇崮头集墓地出土</p> <div>崮头集墓地棺椁石刻拓片</div><div> 崮头集墓地位于文登区界石镇崮头集村南。2007年发掘出土晚唐至明代墓葬40座。 <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部分 威震海疆</div><div> 这一部分包括一代名卫和严防密布两个单元,主要介绍明清时期威海设卫抗倭的历史。</div> <p class="ql-block">辛汪巡检司创寨碑</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八年(1375年)</p><p class="ql-block">1991年环翠区寨子附近出土</p><h5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在威海寨子设立辛汪寨巡检司,孙谅任首任巡检司,统领官兵20人。巡检司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边防派出所,一般设立在偏远地区,辅助管理地方事务。明洪武八年(1375年),本地乡绅为纪念孙谅的功绩特此立碑,撰写辛汪寨创寨记刻于此碑。 <br></h5> 辛汪巡检司创寨碑拓片 <div> 碑阳:辛汪巡检司创寨碑 </div> 碑阴 <p class="ql-block">一代名卫</p><h5 class="ql-block"> 明朝政府为了防御倭寇,稳定政权,在沿海许多地方设立海防机构。威海卫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较早设立的卫之一,并与天津卫、镇海卫、金山卫一起被誉为"明代四大名卫"。 <br></h5><p class="ql-block">威海卫城墙用砖</p><p class="ql-block">明代<br></p> <div>《威海卫志》中的威海卫全境图</div><div>清代威海卫城区图<br></div> <p class="ql-block">严防密布</p><h5 class="ql-block"> 自1398年起,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和宁津守御千户所,以及文登营和百尺崖、寻山、海阳三个守御千户所相继成立,它们和辛汪寨、赤山寨、温泉寨、乳山寨四个巡检司及大大小小的军寨一起构成了严密的海防体系,为维护明朝政权的稳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br></h5> <p class="ql-block">清代环翠楼</p><h5 class="ql-block"> 环翠楼位于威海卫城西北角,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明代巡察副使赵鹤龄重修威海卫城,挥使王凯等感公之德,捐俸建楼纪念。环翠楼几经兴衰,先后五次重建,最近一次兴建于2009年。 <br></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六部分 甲午风云</div><h5> 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震惊朝野,也大大刺伤了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国人自尊,有识之士发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呐喊。在洋务派的努力下,北洋水师正式成立。然而雄踞亚洲海军力量首位的北洋海军,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一部分包括海防重地和甲午之役两个单元,主要介绍北洋海军成立和甲午战争威海卫之战。 <br></h5> <h5></h5><h3 class="ql-block">海防重地</h3><h3 class="ql-block"> 清朝逐渐撤销了明代的卫所建置,代之而起的是成山水师(荣成水师)的建立。1888年10月,中国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在威海刘公岛成立。其后北洋水师学堂、机械厂、船务码头等军事设施兴起,刘公岛成为闻名海内外的重要海防基地。它的建设规模,不管是在防御体系上,还是在火力配置上,都达到了当时军事科技的先进水平,堪称亚洲的佼佼者。 <br></h3><p class="ql-block"> 李鸿章(1823-1901)</p><p class="ql-block"> 安徽合肥人,清末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北洋水师在他的主持下创建。</p><p class="ql-block"> 丁汝昌(1836-1895)</p><p class="ql-block"> 安徽庐江人,早年为淮军将领,1888年出任北洋水师提督。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最后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援之际,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服毒自尽以谢国人。</p> <h5><p class="ql-block">海军将领</p><p class="ql-block"> 叶祖珪(1852-1905)</p><p class="ql-block"> 福建闽侯人,福州船政学堂首期学员,第一批赴英国海军留学生。时任"靖远"舰管带,官至中军右营副将。1899年,清廷重建北洋水师,叶祖理被授为北洋水师统领,与萨镇冰一起担负重振北洋水师的大任。</p><p class="ql-block"> 林泰曾(1851-1894)</p><p class="ql-block"> 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首期学员,第一批赴英国海军留学生。时任"镇远"舰管带,官至左翼总兵,黄海海战中指挥"镇远"舰与"定远"舰并肩作战,重伤日军"松岛"舰。后因"镇远"舰不慎触礁,愧愤不已,自杀身亡。</p><p class="ql-block"> 林永升(1853-1894)</p><p class="ql-block"> 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首期学员,第一批赴英国海军留学生。时任"经远"舰管带,官至左翼左营副将。黄海海战中,"经远"为四艘日舰围攻,林永升镇定指挥,沉着应战,不幸头部中弹牺牲。</p><p class="ql-block"> 刘步蟾(1852-1895)</p><p class="ql-block"> 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首期学员,第一批赴英国海军留学生。时任"定远"舰管带,官至右翼总兵。黄海海战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次年,在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自杀殉国。</p><p class="ql-block"> 邓世昌(1849-1894)</p><p class="ql-block"> 广东番禺人,福州船政学堂首期学员。时任"致远"舰管带,官至中军中营副将。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军舰勇冲敌舰,捐躯报国,被誉为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 邱宝仁</p><p class="ql-block"> 福建闽侯人,福州船政学堂首期学员。时任"来远"舰管带,官至右翼左营副将。黄海海战中,日本鱼雷艇进威海卫港偷袭,"来远"中雷,舰身倾覆,邱宝仁被水手救上刘公岛。北洋水师覆没后,被革职。</p><p class="ql-block"> 方伯谦(1852-1894)</p><p class="ql-block"> 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首期学员,第一批赴英国海军留学生。时任"济远"舰管带,官至中军左营副将。黄海海战中,方伯谦因临阵退缩,率"济远"舰逃离战场,被斩首。</p><p class="ql-block"> 萨镇冰(1859-1952)</p><p class="ql-block"> 福建侯官人,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赴英国海军留学生。时任"康济"舰管带,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卓越的人物。威海卫之战中萨镇冰指挥南口日岛炮台守军,奋勇抵御日军的水陆两路攻击。</p></h5> <h5><p class="ql-block"> 北洋海军公所正门</p><p class="ql-block"> 海军公所即北洋海军提督署,位于刘公岛上,建于1887年,占地17000平方米,是北洋海军军事指挥中心。</p><p class="ql-block"> 刘公岛铁码头</p><p class="ql-block"> 刘公岛铁码头是北洋海军舰艇的停泊之所,长205米,宽6.9米,水深7米,于1891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威海水师学堂</p><p class="ql-block"> 威海水师学堂位于刘公岛西端,建于1890年,只设驾驶专业,至甲午战败共开办4年,毕业学生一届,共30人。</p><p class="ql-block"> 戏楼</p><p class="ql-block"> 戏楼位于海军提督署西100米。当年每逢龙王庙会,或北洋水师重大活动,刘公岛内绅商都会组织大型的演戏活动以示庆祝。</p></h5> <p class="ql-block">北洋水师龙旗</p><h5 class="ql-block"> 1881年,为和国际接轨,李鸿章奏请清廷批准制定了国旗、军旗,将政府船只和海军使用的"三角形黄龙旗"改为"长方形黄龙旗",用正黄色羽纱制造。旗中青色飞龙,仍用羽纱照旧制镶嵌,龙头向上,五爪,分为大小四号。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与确定"黄底蓝龙戏红珠图"为大清国旗。</h5> <div>李鸿章题字“佐理藩垣”匾</div><div>清代<br></div> <div>新建环翠楼碑记拓片和日本海军编修书记题跋</div><div>清代</div><h5> 1895年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大败,威海卫被日军占领,日海军扶桑舰曾在威海湾内驻扎。1895年夏天,扶桑舰上一位叫福岛秀光的船匠师上岸游览,发现威海卫城内断成两块的明代环翠楼碑,他将碑文制成拓片收藏,并委托舰上的海军编修书记濑户晋写文章记录此事。濑户晋将事情经过记录下来,作为拓片的题跋交给福岛秀光。此后拓片和题跋辗转流传,2013年被威海市博物馆收藏。 </h5> <p class="ql-block"> 明治乙未春二月,威海既失守,刘公岛亦相继陷,我军处之矣。</p><p class="ql-block"> 越三月,余陪鲛岛少将往威海城,城明永乐年间所建,虽规模不甚雄壮,负山面海,亦足以为一方镇。</p><p class="ql-block"> 遂登山,山顶有楼,曰环翠楼,前有断碑,写文字漫灭,有往往不可口者,土人曰:贵军之始到此地也,看次为不祥,怒倒之于地,乃两断如此矣。</p><p class="ql-block"> 海军船匠师福岛秀光多能之士也,一日欲往摹之,次为字体贴。</p><p class="ql-block"> 有客难之曰:甚哉!子之好奇也。</p><p class="ql-block"> 碑文称我曰倭寇、曰倭夷,无礼亦甚矣,子岂非忘我国体醉异乡文物者乎!秀光纵容曰:是知其一,未知其二者也。</p><p class="ql-block"> 夫禹域之俗,唯我独尊,视异邦人犹禽兽然矣,其称我曰夷曰寇,不足复怪也。</p><p class="ql-block"> 而今也一败涂地,上下仓皇,割地请和,称曰上国,何其快也!故今我摹之,次示泰西人士,侮我者口明前车之戒,亦不善乎。</p><p class="ql-block"> 遂飘然驾轻舸去,此夕携摹本口口来示余,并征文,余乃不顾口文举前言次易跋云尔。</p><p class="ql-block">明治廿八年晚夏于扶桑舰</p><p class="ql-block">海军编修书记濑户晋识并书</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七部分 游离之痛</div><h5> 1898年5月7日,由英政府垫付的对日甲午战争赔款在伦敦全部付清,日军撤离威海卫。7月1日,中英双方在北京正式签定了《租借威海卫专条》。从此,威海卫沦为英国殖民地。这一部分包括分割之痛、修养圣地和回归之难三个单元,主要介绍威海被英国租借32年的历史。 <br></h5> <div>威海衞界碑</div><div>英租时期<br></div> <p class="ql-block">里程碑</p><p class="ql-block">英租时期<br></p> <p class="ql-block">威海風船進口货船捐根</p><p class="ql-block">英租时期<br></p> <div>威海卫交通银行纸币;西夏庄仁盛德银票</div><div>英租时期<br></div> <div>锡镶紫砂壶和锡镶模具</div><h5> 威海锡镶工艺开始于清朝末期,在英租威海卫时期(1898年—1930年)发展成熟。锡镶工艺是将锡合金冶炼、镂雕成各种图案,镶嵌到陶瓷制品上,最后经过抛光制成精美的工艺品。锡镶工艺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英租时期深受欧洲游客欢迎,畅销海内外。这套锡镶壶用途各异,有茶壶、水壶、奶罐和糖罐,种类齐全、制作精良、独特新颖。锡镶产品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是那段特殊历史的见证,对威海人民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图片来自博物馆官网】 <br></h5> 锡镶模具<br><div>英租时期</div> <div>锡镶工具</div><div>英租时期<br></div> <div>锡镶啤酒杯</div><div>英租时期<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八部分 一战华工</div><div> 这一部分包括最佳招募地、出生入死、中西交融和神圣劳工四个单元,主要介绍一战期间中国劳工在欧洲代表中国参战的历史。</div> <p class="ql-block">最佳招募地</p><h5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中国受尽列强的凌辱。一战的爆发打破了旧有国际秩序以及列强在华势力,中国政府为借机收复国家主权,主动寻求参战。对协约国而言,中国的"以工代兵"计划无疑是雪中送炭。威海卫由于是英国的租借地,有着组建华人雇佣军和华北招工的前例,并且拥有大量闲置基础设施而成为最佳招募地。从1914年到1918年,中国输出的14万华工中有4.4万多人是由威海卫转运的。 <br></h5> <p class="ql-block">顾维钧(1888-1985)</p><h5 class="ql-block"> 中国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民国时期外交界领袖、有国际声望的国际法学专家。任外交部参事及驻美公使时,顾维钧基于提高战后中国国际地位并解决山东问题的考虑,力推中国参战。 <br></h5> <p class="ql-block">梁士詒(1869-1933)</p><h5 class="ql-block"> 北洋时期旧交通系领袖,民国初期中国政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一战爆发后,预测大战对世界格局及中国命运影响深远,力主参战。参战受阻后,又一手策划并实施了"以工代兵"战略。 <br></h5> <p class="ql-block">梁启超(1873-1929)</p><h5 class="ql-block"> 著名学者、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一战期间,梁启超视参战为中国跻身国际社会、提高国际地位的千载良机,坚决主张加入协约国阵营。 <br></h5> <p class="ql-block">陈独秀(1880-1942)</p><h5 class="ql-block"> 五四新文化运动领袖、中共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当时,陈独秀视对德绝交为中国"奋发有为""千载难逢"之机会,主张"举国一致,始终出以强硬态度"。 <br></h5> <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第九部分 烽火岁月 <br></p><h5 class="ql-block"> 这一部分 包括天福山起义、刘公岛伪海军起义、光复威海卫和解放威海四个单元,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威海人民奋起抗争、保家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历史。 <br></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十部分 魅力威海</div><h5> 这一部分 包括发展历程、自然资源和城市荣誉三个单元,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威海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br></h5> <h5 class="ql-block"> 经过威海人民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昔日的滨海小城已经发展成一座美丽、富饶、现代化的城市,尤其是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以来,威海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br></h5> 海草房模型<br> 本模型是以威海本地的海草房(正堂四间兼单厢两间)为蓝本按1:20的比例进行等比缩放制作而成的。<br>2015年征集 <h5 class="ql-block"> 《孝感集咏》是为表彰明代孝子事迹所作的册页。明嘉靖年间,文登孝子孙鹏尽心竭力孝敬父母,双亲去世后他搭建茅屋守孝五年,其间蝗虫远避,野火不生,感动世人。孙鹏的事迹得到皇帝嘉奖,文登本地官员为了表彰和宣传他的事迹,撰文为他立传,并邀请画家将他的事迹绘制出来,编成册页,取名《孝感集咏》。【图片来自博物馆官网】 <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