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莫言说:“倘若我能写出《阿Q正传》,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同是诺奖得主的大江健三郎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点点。”</p><p class="ql-block"> 即便是世界范围内,也很少有作家,能像鲁迅一样,获得同行如此一致的高度评价。鲁迅,是绍兴的一张名片,这里处处有着鲁迅的气息,在绍兴遇见那些年的鲁迅。</p> <p class="ql-block"> 鲁迅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的重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和文学史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蜚声世界文坛。鲁迅以小说创作起家,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鲁迅散文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以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震撼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他的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鲁迅创作过许多优秀的诗歌,他的诗歌不仅内容丰富、朗朗上口,更有很高的艺术美感及思想特色,在古体诗创作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虽然总体数量并不是很大,但其艺术特点有很多人为之称道。相较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鲁迅的诗歌佳句,在当代被引用的频率很高。如“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重归于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民族气节);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民不聊生);《自题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真切动人,境界大开。1922年创作《彷徨·题辞》:“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描述文学创作路上呕心沥血孤行,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里,位于绍兴市鲁迅中路,是一个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p> <p class="ql-block"> 鲁迅祖居位于鲁迅故里东首,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周家老台门坐北朝南,青瓦粉黛,砖木结构,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楼等组成,是目前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德寿堂是周家老台门的第二进门,也就是民间意义上的“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凡有喜庆、祝福及宴会宾客,均聚集于此。德寿堂原名“宁寿堂”,清道光帝时为避皇帝“旻宁”名讳,改为德寿堂。鲁迅祖居的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德寿堂”大匾,下挂“松鹤图”大堂画一幅,并配对联一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p> <p class="ql-block">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复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百草园连同周家新台门的房产易主之后,园地的南北两端虽已改变了面貌,而它的主要部分仍基本上保持原样。鲁迅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现大部分园地保持原貌。“短短的泥墙根”则系原物。</p> <p class="ql-block"> 一八九二年(光绪十八年 壬辰) 十二岁 鲁迅入三味书屋读书,塾师寿镜吾。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书房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p><p class="ql-block"> 走进这里,耳熟能详的那些段落在脑海闪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这些从小就阅读的文字,成了此时的索引。</p> <p class="ql-block"> 三味书屋一直是寿家的产业,保存基本完好,其中思仁堂的匾是原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过的不仅是鲁迅的记忆,更可以看到一个没落地主家族和书香门第之间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绍兴的水乡朴素而淡然</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先生是上世纪最著名的校长,以一己之力影响整个民族教育事业的走向,以宽阔的胸襟,兼容并包,容纳不同思想交流与碰撞,让人格独立与思想自由之精神花朵在校园盛开。 他不仅支持新文化运动,而且还用慈祥爱心和坚毅力量,不惧北洋政府的武装,出面守护着自己的学生,保护进步的教师。 他生于光绪年间,早期接受的是传统文化教育,年仅16岁便考取了秀才,22岁考中举人,25岁通过殿试,成为进士,27岁又被提升为翰林院编修。先是在清政府任职,后接受新思想,看到帝制的黑暗,决然辞职回家乡从事教育工作。 </p><p class="ql-block"> 他是民国政府首届内阁成员,首任教育总长,为我国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做出贡献,是将一生都奉献给爱国教育事业的伟人,他是蔡元培先生。 他逝世的时,毛泽东在唁电中尊其为“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周恩来撰写的挽联是,“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这挽联也是对蔡元培先生参与民主革命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概括与总结。 </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故居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笔飞弄13号,走进故居先看到的是先生半身像,着民国服装,金丝边眼镜,和蔼睿智,一派大家风范。铜像后方“学界泰斗”的匾额是对其一生最好的评价,而红屏上十个金字“中国为一人 天下为一家”则是蔡元培先生渴望中国强大的终极愿望。</p> <p class="ql-block"> 故居是典型的明清风格江南台门建筑,分门厅、大厅、座楼三进,展室中陈列着大量照片、实物,咖啡色色调尽显深沉厚重,在这里慢慢看,慢慢逛,可以读尽蔡元培先生不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蔡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或许教育家的身份是大多数人对他的主要印象,而他一生悉心从事教育,也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实现教育救国,让中国走上强国之路。</p> <p class="ql-block">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任校长的十年中他始终坚持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大因此学术繁荣,人才辈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p> <p class="ql-block"> “志同道合 真挚乡情”部分可以看到诸多从绍兴走出的名人——鲁迅、秋瑾、徐锡麟……这些名人志士都和蔡先生有过许多交集,还有人说过,“蔡元培是鲁迅背后始终站着的那位巨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蔡先生一生提出过许多超凡出群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育才观、“兼容并包”的办学观、“思想自由”的学术观、“文理兼修”的课程观等,即使放在当下也丝毫不过时。</p> <p class="ql-block"> 蔡先生一生著作极多,有不少是他在绍兴家中书房所写,他在故乡居住了29年,对这里感情笃深。</p> <p class="ql-block"> 绍兴的茶室,在高温下细品茶韵。</p> <p class="ql-block"> 绍兴的茄子是这样细长。</p> <p class="ql-block"> 回首百年,鲁迅、蔡元培的背影引领着那个群星闪耀的觉醒年代。他们用生命点亮了中国文学和教育的希望之光,不断激励后来者以文为碑、以心为碑、以行为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