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工商实业家祝大椿故居

雪原

<p class="ql-block">清明桥西侧的南长街。据史料记载,3200多年前,泰伯奔吴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后吴王夫差开凿无锡古运河,至隋、元时期,伯渎港、无锡古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连通,成为贯通中国南北水道的重要组成。</p><p class="ql-block">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文物遗址品类丰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涵盖了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观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形态。</p><p class="ql-block">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独特的江南文化特色,延续了运河古韵的历史文脉。据统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拥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9处、牌坊8座、其他文物遗存17处,文化遗产之多、质量之高,在古运河两岸城市中屈指可数。该街区将着力打造成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示范工程</p> <p class="ql-block">清明桥</p> <p class="ql-block">‌清名桥东侧的伯渎桥,是伯渎港与运河汇流处的一座砖砌拱桥。这座桥位于无锡城区南门外,与清名桥一同构成了无锡古运河上重要的交通节点。伯渎桥的建造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它不仅是泰伯渎上的一座重要桥梁,也是无锡古老文化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祝大椿故居,位于无锡南城门外的清名桥东侧,伯渎港117号至122号。故居整个宅邸规模较大,部分建筑做工精致,是无锡清名桥历史街区保护和修复的最完整的清代名人故居,也是街区内的故居中规模最大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现在祝大椿故居主轴线上的三开间4进房已布置成了“传统戏曲音乐博物馆”。祝家花园也开了花园大酒店,游览赏景、美食用膳两相宜。</p><p class="ql-block">祝大椿(1856~1926),字兰舫。清咸丰六年十一月十二日(1856年12月9日)生,无锡南门外伯渎港人。近代实业家。祝大椿是近代工商业的重要代表人物,近代无锡首位“红顶商人”,被誉为“电气大王”,清末资本家,工商实业家(旧时上海十大民族工商业实业家之首)。1908年由清政府赏给二品顶戴。曾任上海商务总会董事、锡金商务分会总理。晚年任上海总商会董事。</p><p class="ql-block">祝大椿在无锡故里伯渎港的这组房子,一半是祖产,另一半是他在上海发迹后扩建的。具体说,主轴线上的4进是建于清代的老房子,均为面阔3间的硬山顶平房,其中第三进梁架做法奇特,上雕如意云纹,前有船篷形廊轩,后为双步廊,建筑艺术价值较高。主轴线两侧的房子都是后来扩建的,其中西侧有面阔3间、前后4进平房;东侧则为3开间两进、高二层的小转盘楼,其东北角的墙脚处至今还留有“祝士记界”的石刻界址碑。祝大椿故居曲径通幽,别有洞天,陈设以中西合璧为特点,部分建筑做工精致,后面为私家花园。整个宅第规模较大。民国初年,祝大椿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先后与人合资创办两所平民学校,又将其故宅改为大椿小学堂,因此获得北洋政府所颁“敬教劝学”匾额;又曾相继资助建造通运桥、通汇桥,独资建造伯渎港上的大椿桥(现改建为兴隆桥);还出资修葺龙光塔、保安寺和青山寺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