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1–10)

绿罗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1)</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雍也可使南面。”</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南面:古时尊者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天子、诸侯时皆面南而坐。此以“南面''代指卿大夫之位。</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啊,可以让他去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曲线从政”</p><p class="ql-block">在本章中,孔子给予自己的弟子冉雍以极高的评价,说他有堪为诸侯的治国之才。通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时候,孔子总是大力赞美自己的弟子,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向当政者推荐他们,这与孔子一向低调谦和的风格不太相符。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其目的何在?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孔子的这个做法背后大有文章。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生修德求学,最终的目的是一展才华,在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天下太平。但是,周游列国十多年,孔子处处碰壁,不仅政治主张备受冷遇,有时甚至有性命之忧。孔子彻底明白,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有生之年已是无法实现了,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弟子,由他们发扬自己的学说,推行自己的主张。此乃孔子曲线从政的道路,是孔子的无奈,也是他超越性的长远智慧。</p><p class="ql-block">孔子的做法启迪我们,做事不要一条胡同跑到底,此路不通,就改走他途。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样的事情,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坚持不懈虽然很重要,但是当你选择的方向是错误的时候,就应果断地放弃这条“死胡同”,选择一条更加适合自己、更有前途的路走。而且,当你在那条“死胡同”上摔得遍体鳞伤、跌得头破血流,却依然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没必要固执地坚持下去。此路不通就换条路,说不定你想要的就在新的征程上等着你呢!就像孔子,从政之路堵死以后,他毅然投身到教育事业当中,通过栽培弟子,将自己的主张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仲弓问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tai)简乎②?”子曰:“雍之言然。”</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子桑伯子:鲁人,事迹不详。</p><p class="ql-block">②无乃:岂不是。</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还可以,他办事简约。”仲弓说:“如果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这样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如果态度马虎粗疏,办起事来又简约,那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你的话很对。”</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居敬而行简</p><p class="ql-block">通过两人对话可知,孔子对子桑伯子还是比较认可的,认为他做到了“简”,做人做事简单、单纯、不复杂,为人也很简朴。可冉雍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子桑伯子的“简”只是单纯的追求“简”而“简”,因此觉得他的“简德”还有待商榷。冉雍说,一个人,特别是领导者如果内心对事、对人、对百姓出于敬重的心理,对自己要求严格,有“斋”的心理,那么做事自然就会从简,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反之为了标榜“简”而刻意的去简单、简化,“简”就变成了一种权术、一种手段,所有的事情就会过于简化,这就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简德”。正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如果领导者表现出对于某事、某种做法的喜好,下面的人就会群起效颦,做得更加激烈、过火。孔子觉得冉雍说的很有道理,自己看待子桑伯子的“简”有些简单了。也反映出孔子虚怀若谷、胸襟宽广。</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3)</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p><p class="ql-block">②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p><p class="ql-block">③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岁。</p><p class="ql-block">④亡:同“无''。</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到谁爱好学习的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在本章中深深赞许了颜回的好学。颜回的好学不仅仅指他爱好学习,而且还包括他不迁怒、不贰过的心性修养。自己有了过失而不反省修正,反而怨恨别人,就是迁怒,是人所共有的逃避心理。对自己同样的过错照旧再犯而不思改正,或者对他人犯过的过失不加借鉴,自己也犯,是为贰过,这同样是人所常犯的。但颜回却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可见他的德行、涵养极深。而他有此涵养,是由于他的好学。所以孔子在他英年早逝后悲恸至极。</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4)</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华使于齐①,冉子为其母请粟②,子曰:“与之釜③。"请益,曰:.与之庾④。''冉子与之粟五秉⑤。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子华: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p><p class="ql-block">②冉子: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粟.小米。</p><p class="ql-block">③釜:古代量器,六斗四升为一釜。</p><p class="ql-block">④庾(yǔ):古代量器,二斗四升为一庾。</p><p class="ql-block">⑤秉(bǐng):古代量器,十六斛为一秉。一斛为十斗。</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子华出使齐国,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骑肥马,穿着又轻又暖和的皮袍。我听人说:君子应该救济有紧急需要的穷人,而不应该给富人添富。”</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p><p class="ql-block">孔子以“仁爱”为出发点,提出了“君子周急不继富”的观点。在他看来,最需要帮助的人是那些穷人,而不是那些富人。当你接济穷人的时候,就好比是“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之间,能真正起到作用。如若你去接济富人,充其量只是锦上添花,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有些“锦上添花”的事,完全是趋炎附势,还不如雪中送炭,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带去一些实际帮助的好。所以,孔子认为雪中送炭还是君子应当具备的美德。</p><p class="ql-block">大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应当看看对方是否真的需要。就像孔子教训冉有的一样,自己不是不想接济公西赤的母亲,而公西赤也并非没有能力养育老母,这种情况下的接济就显得有些多余,还不如拿着粮食去周济一下身边更需要的人呢!</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5)</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宰:家宰,管家。</p><p class="ql-block">②邻里乡党:古代地万单位的名称。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原思做了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报酬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这样推辞!多余的就给你的邻里乡亲吧!”</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此章和上一章一样,都反映了孔子处理钱财的态度,自己有所富余,便去周济邻里乡党中穷困的人。原思为孔子的弟子,他做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斗粟的俸禄。原思生活简朴,要不了那么多,就加以推辞。孔子便体贴地教导他将多余的粮食分给乡里邻居,因为君子在独善之后,有能力还应该去兼善他人。</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6)</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谓仲弓①,曰.“犁牛之子骍且角②,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子谓仲弓:有两种解释,一是孔子对仲弓说;二是孔子对第三者议论仲弓,今从前说。</p><p class="ql-block">②犁牛:耕牛。骍(xīn)且角: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驿,红色。</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对仲弓说:“耕牛生的小牛犊长着红色的毛皮,两角整齐,虽然不想用来当祭品,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英雄不问出身</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冉雍的父亲出身卑微且品行不端,但是冉雍却未受其影响且很有修养,孔子对他有着很高的期望。由此也能看出,孔子态度开明,观点非常明确,他觉得只要是人才,就不应太在意他人的出身。无论贫富无论贵贱,人人都可成为英才。也就是说,即便一个人出身低微,只要他自己肯去努力,也应该受到重用。不过,话虽这样说,英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而且,一个人只有成为英雄,才会有人想知道你的出处,若无英雄之才,就很难有英雄之名的,到那时问不问出处也就无所谓了。</p><p class="ql-block">因此,英雄不问出身这句话,只有放在真正的英雄身上才会有些意义。唐朝大将薛仁贵是绛州龙门(现山西河津)人,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之家,他在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出现“红光满室”之类的异征,一切都显得过于平凡。新、旧唐书的传记上,对其出身也就只有“少贫贱,以田为业”等字而已。但是,他自己没有自暴自弃,唐太宗也没有在意他的出身,而是信用有加。最终,薛仁贵创造出非凡成就,为大唐王朝的繁盛立下殊勋。它不仅成就了自己,也回报了慧眼识珠者。</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听到有人说造化弄人。其实,造化有些时候就喜欢将自己的“宠儿”放在不起眼的人群当中,让他们操着卑微的职业,远离金钱、权力和荣誉。等到他们慢慢地成长起来,并学到足够的技能以后,就会让他们一飞冲天,向世人展现出其耀眼的光彩。在他们看来,出身不好并不代表着不幸,也许早年的逆境只是为了磨砺自己。</p><p class="ql-block">只要肯动脑筋、勇于探索、不断追求上进,普通人也能成为英雄。千万不能为自己卑微的出身而否定自己的智慧,更不要因为他人的歧视就让自己消沉下去,因为这是庸人的选择。真正的英雄是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的,他们常把自己高贵的灵魂藏在卑贱的肉体之中,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当时机来临时,这些貌似平凡的人,将会成为不朽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7)</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中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只不过短时间能做到这点罢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修身贵在坚持</p><p class="ql-block">在本章中,孔子再次表扬了颜回的好学和良好的修养境界。在他看来,多数人在言行上可能只会偶尔地展露一下仁,但很难长久保持着仁的境界。但是,颜回则不同,他能长时间保持着仁的境界,他的这种坚持是很难得的。</p><p class="ql-block">仁者,最重要便是内心的修养。颜回好学笃道,用心求仁。在孔子弟子中,他是最接近“仁”这种至高至大境界的一个。对此,朱熹解释道,“仁者,心之德。心不违仁者,无私欲而有其德也。”也就是说,要达到仁,首先就得用坚强的意志,克制住自己的私欲,即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而且,在孔门的所有弟子中,只有颜回最为用心,也是心意最为坚定的一人,所以才能做到长时间地心有仁德。至于其他弟子,虽然也有孔子的教诲,但他们的本性之中依然存在着私欲,只能“日月至焉而已矣”,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p><p class="ql-block">其实,坚持只是一个很简单的词语,但它的寓意却不简单。它代表的是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耐性,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修身养性也是如此,只有通过一点一滴的坚持,才能达致“仁”的最高境界。坚持就是胜利,这个看似浅显的道理,若是真让大家去做,恐怕能够坚持到底的不会有多少人。</p><p class="ql-block">在现实生活中,能给人们带来诱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人们的意志很难抵挡得住欲望的诱惑。修身养性养的便是心性,即便在我们的面前有无数个可以说服大家放弃的理由,我们也应坚持下去,坚持的时间越长,我们的境界提升得也就越多,距离“仁”的境界也就越近。</p><p class="ql-block">此外,坚持是为了寻求仁的本质,探求人生的自我价值,得到心灵上的满足。</p><p class="ql-block">这种满足是作为人本身存在的价值而融入到自身周围的人际关系中,在对其他人关怀爱护的同时,产生的一种幸福之感,与外在的物质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坚持自身的修养,才能充分体验到仁爱的博大,感受到生命的乐趣与价值。 总之,只有坚持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做到推己及人,并以天下为己任,逐渐地推行仁德的思想,让大道流行,实现天下大同的目标。不仅如此,除了修身养性以外,做其他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看到最后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  《论语》雍也第六</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季康子问①:“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季康子.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康''是谥号。</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季康子问:“仲由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呀,办事果断,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端木赐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呀,通情达理,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呀,多才多艺,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人尽其才,物尽其用</p><p class="ql-block">孔子对于自己的学生是十分了解的。当季康子向他询问子路、子贡、冉有可否从政时,他将三人各自的长处给说了出来,希望季康子能够人尽其才,将他们安排到最适合的位置,以便让他们的优点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说到底,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人才的浪费,这对于优秀的管理者而言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果某位领导的下属个个都是人才,且多才多艺,那这个领导当得也就太轻松了!不过,像这种完美的人只是极少数的存在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领导的用人眼光如何,直接关系到事业成败。因此,优秀的领导者会用人之长,避人之短,通过合理的分工合作,将事情做得趋于完美。而一个较为平庸的领导者,则不懂得如何使用人才。季康子之所以向孔子询问,恐怕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三人,为接下来的人员任命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当然,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首先就应对下属们的才能、兴趣等了然于胸。只要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针对某项特定的工作选出最适合的人选,让最适合的人做合适的事,做到“人得其位,位得其人” 优秀的领导者不但应该应当知道下属的优点和特点,还应该能在适当的时候,将其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之上,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领导者不可对人才有着过高的要求,如果求全责备,就会看不到人才的优点,那样只会妨碍自己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9)</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①。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②。”</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闵子骞(qiān):孔子的学生,姓闵,名损,字子骞。费(b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p><p class="ql-block">②汶(wèn):汶水,即今山东大汶河。汶上,暗指齐国。</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季氏派人通知闵子骞,让他当季氏采邑费城的长官。闵子骞告诉来人说:“好好地为我推辞掉吧!如果再有人为这事来找我,那我一定逃到汶水那边去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讲述的是闵子骞拒绝做官的故事,反映了他宠辱不惊、明哲保身的超然态度,实在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宋代大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深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是说在乱世从政,刚直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取辱。孔子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闵子骞就是这样做的。</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第十</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伯牛有疾①。子问之,自牖执其手②,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伯牛: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字伯牛。</p><p class="ql-block">②牖(yǒu):窗户。</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冉伯牛病了,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说道:“没有办法,真是命呀!这样的人竟得这样的病呀!这样的人竟得这样的病呀!”</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这一章孔子以极其沉痛的语气与他的得意门生冉伯牛诀别。最令人痛心的是,好人而得恶病,孔子只能归之为天命。孔子虽为圣人,但对生老病死也只能是一筹莫展。他对冉伯牛的不幸而牵挂、担忧、焦虑,然而又感到无可奈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