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收割晚稻</span></div><font color="#167ef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陆顺兴</div> 一阵秋风一阵凉,枫叶飘落满地黄。雁陈南翔避冬寒,不见露水只见霜。满园稻穗渐渐黄,稻浪金黄映日辉。最是丰收喜悦季,欢声笑语满园菲。</font><div><font color="#167efb"> 天气渐渐凉了。我们来到龙源生产队插队两天后就是农历立冬(11月8日)。立冬后生产队就要开始收割晚稻了(老乡把“割稻子”叫“割禾”)。我们上海知青也要参加“割禾”的繁忙工作,因为从来也没有见到过“割禾”是啥样子的,所以感觉既新鲜又好奇的。<br> 开始“割禾”前,生产队召开了一次动员大会,并且召集全村人一起举行了一次空前丰盛的聚餐(打平伙)。又是打鱼杀猪又是宰牛的,每家每户还可以分得一些猪、牛肉,以便农忙时改善伙食。我们知青也同样分得了一份。<br> <br> </font><br></div> <font color="#167efb"> 立冬后的天气非常晴朗。开镰“割禾”的第一天,我们知青也像模像样的和老乡们一起,拿起镰刀挑着箩筐,向一片片黄灿灿已经成熟的稻田走去。身体健壮的老乡们用竹杠抬着一台木制脚踏打谷机,还有老乡用一根扁担横在一个很大的四方型的“脱粒木格”内,扛着走向田间。“割禾”用的是一把弯弯的带有锯刺的小镰刀。老乡都说这种带锯刺的小镰刀不用磨,只会越用越锋利。</font> <font color="#167efb"> 要“割禾”的田地离我们村子有点远,要走上十几分钟才到达。翻过一个不太高的山凹,就可以看到眼前一片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层层梯田,一片金黄色的稻田分布在山坡下。稻穗在阵陈秋风中微微摆动。老乡们一到田间就放下扁担和箩筐,安顿好打谷机和“脱粒木格”,各自相隔一定距离一字排开,弯下腰拿起镰刀就开始收割起来。<br> 我们上海知青也学着老乡们的动作一字排开,弯下腰拿着镰刀“割禾”。“割禾”时左手抓住稻杆的根部上端,右手拿着镰刀在稍离稻杆根部处轻轻一割,一棵稻杆就割下来了。老乡们可以一手连续割抓四到五棵稻杆然后再放在地上,等后面人用打谷机脱粒稻谷。而我们只能割了一棵稻杆放下后才能再割下一棵,动作小心翼翼的生怕割到手指。可割着割着还是不小心割到了手指。我的无名指头被削去了圆圆的一小片指尖。还好我带着纱布和红药水,包扎后还能勉强干活。</font><br> <br> <font color="#167efb"> 一会儿功夫,老乡们已经割完了一大片“禾”。身后脚踩打谷机的脱粒转盘飞快的旋转着,时而发出咕!咕!咕!的欢快声响,脱粒下来的稻谷已经块装满了打谷机的仓肚。另一块稻田脱粒用的是“脱粒木格”。老乡双手握住一把稻杆,用力的甩向“脱粒木格”内壁,“脱粒木格”发出嘭!嘭!嘭!的声响。一把把稻杆上谷粒在稻杆撞击“脱粒木格”的同时,纷纷掉落到“脱粒木格”内,不一会儿功夫“脱粒木格”内的稻谷快满了,老乡用簸箕把稻谷装到箩筐里。当跟前的稻杆甩完后,他们马上拽住“脱粒木格”两边的木把手,将“脱粒木格”向前面有稻把的地方拖动,再继续用力的甩着稻杆。脚踩打谷机也同样的时而向前移动脱粒。<br> <br></font><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 快到中午的时候,总觉得口渴的难受。于是老乡领着我们来到不远处的山脚下,那里有一口不断向外涌出泉水的泉水口。老乡直接用嘴对着涌出的泉水,咕嘟咕嘟的喝起来。我们各自互相看了一眼,犹豫了一会,也学着老乡的样子喝了几口泉水。第一次喝山脚下涌出泉水觉得很不错,不知道是不是口渴的太厉害还是什么原因,感觉这泉水有点甜晶晶的,又解渴又好喝。<br>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了。稻子已经割去了一大片。老乡们收拾好工具,挑着满箩筐的稻谷回队里。我们知青没有挑过担,只能学着老乡的样子,挑着半箩筐稻谷回家,还时不时的箩筐前后摆动,双脚左右晃晃悠悠的走着,看上去好像随时会跌倒的样子,只能小步缓缓的走。</font><br><div><font color="#167efb">。</font></div> <font color="#167efb"> 午饭过后休息了一会儿,大家又拿着镰刀挑起箩筐继续下地“割禾”了。下午要收割的稻田更远些。这天我们一直干到太阳快要下山才收工回家,回到家里还要马上洗米做饭。等到吃完晚饭天已经很晚了。尽管这一天感觉很累,第二天我们还是照样出工,和老乡们一起“割禾”,一直忙了好几天。</font><br><br> <font color="#167efb"> 几天后,老乡们看到我们这些知青都很累,于是让我们留在队里的晒谷场上,帮着一起晒稻谷。<br> 第一次晒谷,我们一大早就来到晒谷场。晒谷场就在仓库的前面,南北有二十多米宽,东西有十四多米长。整个晒谷场是经过平整夯实的泥地,晒谷场的四周长有少量的杂草。老乡告诉我们,要先将晒谷的竹席打开,再把收割回来的稻谷倒在晒谷的竹席上,然后将稻谷用木推把将稻谷均匀的铺平。每一个多小时还要上下反动一下,让稻谷都能均匀的被晒到太阳。稻谷摊平在晒谷的竹席上还要轮流的看管着晒谷场。不让晒谷场附近的鸡鸭子过来偷吃谷子。还有成群的小鸟在晒谷场附近飞来飞去,时而也会扑向晒谷的竹席吃上几粒谷子。真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br> 老乡说,稻谷必须要晒够两天以上的太阳才能被晒干。晒干的稻谷还要用风车的扇选,把不饱满和空憋的稻谷扇去就可以进仓库保存了。</font><br> <font color="#167efb">经过近三个星期左右的忙碌,晚稻的收割工作基本完成了,装稻谷的粮仓里也基本装的满满的有几万斤。晚稻收割完成后接下来就要交公粮了,队里每年都要交好几千斤公粮。<br> 晚稻收割完成了,公粮也交了。接下来队里就要求大家整理一下所有的农器具,该修的都要修理好,等明年开春就可以直接用上了。完成后各家就要做一些准备过新年的事了。那一年,我们上海知青也没有回上海,在生产队里和老乡一起欢度第一次在农村的新年。<br><br></font><div><font color="#167efb"> 作者简介:陆顺兴,男,1952年生,上海市人。1970年11月插队到南丰县市山公社耀里大队龙源,1975年开始担任市山公社水利员兼职乡干部,1979年回沪。</font><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