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葛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悠久的教育传统,如同一条细水长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葛洋人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生于公元876年的陶史,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情与对知识的渴望。在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年过半百的他终于金榜题名,成为泰顺本土首位进士,并官至国子监祭酒,其学识与品德广受赞誉。《陶氏族谱》中的诰敕赞其“学贯天人,才兼文武”,不仅是对陶史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葛洋村教育启蒙的颂扬。</p><p class="ql-block">陶史归乡后,并未因仕途显赫而忘本,反而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亲自授课,将满腹经纶传授给子侄族人,开启了葛洋村私塾教育的先河。这份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如同一粒种子,在葛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陶史的后裔陶灌,继承了先祖的遗志,对教育事业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为了鼓励更多族人入学求知,陶灌慷慨解囊,捐出三十亩良田作为办学基金及塾师薪金开支。这一举动,不仅解决了当时教育经费的燃眉之急,更在葛洋村树立了尊师重教、助学兴学的良好风尚。在陶灌的带动下,葛洋村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学子们勤勉向学,蔚然成风。</p> <p class="ql-block">陶颜詮的出现,再次为葛洋村的教育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自幼聪慧过人,虽家境并不富裕,但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然而,与那些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不同,陶颜詮更加看重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家族的长远发展,于是他拿出部分良田设立“读书田”,专为家族中勤勉向学的子弟提供经济支持,这些“读书田”的田租,成为了他们追求知识道路上的坚实后盾。陶颜詮的这一举措,不仅激励了家族内部的学习热情,更将书香之气弥漫至整个葛洋村,形成了“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葛洋村依然保留着浓厚的教育氛围。在这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积淀。</p><p class="ql-block">这个被书香浸润的古村落,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教育情怀,更可以领略到那份薪火相传的文化力量,书香葛洋,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