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没骨画法:</p><p class="ql-block">没骨画法是中国画的一种独特技法,它强调直接用色彩塑造物象,而不依赖墨线勾勒轮廓。这种技法在古代山水、花鸟画中都有广泛应用,形成了没骨山水和没骨花鸟两种主要表现形式。没骨画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由张僧繇创始,并在唐代杨升和宋代黄荃等人的发展中逐渐成熟。到了清代,恽寿平进一步发展了没骨画法,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绘画风格。</p><p class="ql-block">没骨画法的特点在于其将运笔和设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需要勾轮廓或打底稿,要求画家在作画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这种技法可以分为渲染和点染两种,前者是通过多次着色来塑造物象,后者则是通过一笔或几笔点出物象。没骨画法在表现物象时,注重色彩的干湿浓淡、冷暖变化,以及用笔的挥洒自如,使得画面形象生动。</p><p class="ql-block">没骨画法的代表人物包括张僧繇、杨升、黄荃、徐崇嗣、恽寿平等,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没骨画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没骨画法不仅在表现自然景观和动植物时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在人物画中也有所应用,展现了画家对色彩和构图的精湛掌控。</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名家大师作品。</p> <p class="ql-block">恽寿平:清代画家、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恽寿平的花鸟以“没骨法”自榜,正如清代张庚评议:“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独开生面。”(《国朝画征录》)但恽氏自己却进一步言明“徐熙(没骨法)无径辄可得,殆难取则。”因而,他也只能“惟当精研‘没骨’,酌论今古,参之造化以为损益”(提与唐黄合作《红莲图轴》)。而清代方熏更是看到了恽氏“没骨”画法的真正本质,:“恽氏点花,粉笔带脂……前人未传其法,是其独造。”(《山静居论画》)恽寿平确实改变了明代“写意”花鸟习用的“勾花点叶”陈法;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他的“没骨法”又还是从明人传统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事实上明代的吴门画派中已有一些近似恽氏的“直以彩色图之”的因素,他们偶尔也舍弃了墨笔勾勒。恽氏的“没骨法”正是继承、融合,复又加进了自己的独创因素,以彩笔取代墨笔直接挥抒,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时代风格,而宋人所谓的“没骨”图画,当然更难与之同日而语了。</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油画</p> <p class="ql-block">任伯年(1840-1896),名颐,字伯年,号小楼,浙江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籍贯之故,其画作上常署“山阴任颐”。作为近代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他与吴昌硕、蒲华、虚谷并称为“清末海派四杰”,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自幼受家庭熏陶,任伯年随父研习书画,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十四岁那年,他离家赴上海,初在扇庄做学徒,后逐渐以卖画为生,历经磨砺,画艺日臻成熟。其绘画题材极为广泛且深入,无论是传神的人物肖像、生动的花鸟虫鱼、幽远的山水景致,还是灵动的走兽百态,皆能信手拈来,精妙绝伦。</p><p class="ql-block">任伯年的艺术成就,源于他对民间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广泛汲取,同时他又不拘泥于传统,勇于探索创新。他深入研习古代名家之作,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更巧妙地将西方绘画中的速写技法、色彩运用等融入中国画中,使得其画作既保留了传统中国画的精神气韵,又呈现出新颖别致的面貌。这种中西合璧的尝试,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也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在技法上,任伯年用笔用墨极为讲究,丰富多变,既有苍劲古朴的线条,也不乏细腻柔美的笔触。他善于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营造出层次分明的画面效果。构图上,他追求新巧而不失章法,往往能在有限的画面空间内,巧妙安排布局,使主题突出,引人入胜。同时,他还注重画面的虚实相生、疏密有致,以及色彩的和谐搭配,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任颐绘周闲肖像 - 浙江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周闲</p><p class="ql-block">晚清词人、篆刻家、海上画派画家</p><p class="ql-block">周闲(1820年—1875年),字存伯,一字小园,号范湖居士,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晚清著名词人、篆刻家、海上画派名家。严迪昌《清词史》称周闲足与鸦片战争时期诗史型诗人贝青乔并驾齐驱。咸丰三年,佐戎幕剿灭嘉定小刀会,以功赐六品官。同治三年,官新阳令、候补知州同知。同治五年,因事与大吏龃龉,遭革职,隐居吴市,假笔墨以自娱。晚年寓居上海。善画花卉蔬果,远师陈淳、恽寿平、李鱓,近参任熊,笔致雄浑秀腴。《嘉兴府志》称:“其画浓部密致,似宋人”。与任熊、姚燮、胡公寿为艺文挚友,同蒋春霖、任薰、任颐、吴大徵、吴昌硕、张之万等交游密切。善篆刻,富金石派学养。喜用行楷,气韵朴厚。作品有《任处士传》、《范湖草堂词》等。见《海上墨林》、《广印人传》、《清画家诗史》、《金石家书画集》、吴大澂《愙斋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近代词史》。</p> <p class="ql-block">本文资料来源网络致敬原作者</p><p class="ql-block">编辑整理:空谷怡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