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起义2个旅长7个团长不愿当红军领300元走人,后来其结局如何(二)

谈笑有鸿儒

<p class="ql-block">  第80旅旅长冯安邦,原名景树,字化民,号恩善,山东无棣县信阳乡店子村人。其家族世代耕读传家,他父亲曾任清光绪年间的五品把总,在乡间享有很高的声誉。后家道中落,生活十分艰难。为了谋生,十几岁的冯安邦不得不在县城扛麻袋度日。正值清末,民不聊生。冯安邦选择离开家乡,投身军队,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辛亥革命后,冯安邦成为冯玉祥麾下的骑兵排长,并逐步晋升为工兵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及宁夏省代主席等职务,中原大战失利后西北军余部被蒋军收编,冯安邦也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7师80旅旅长。宁都起义中,冯安邦因为事先没有准备,而被赵博生扣押在酒楼,被迫参加起义。进入江西苏区后,冯安邦不愿在红军干下去,于是提出要领路费回家,并得到了上级批准。带着300大洋的盘缠要回家乡。他领了钱后实际上并没有回老家,而是立即回到了老领导孙连仲那里,被任命为重建后的26路军第27师师长,并驻扎在江西宜黄、乐安一带,继续与红军为敌。不过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被杀得人仰马翻,因为与红军作战吃了败仗而下了班,被调去陆军大学深造,学业完结后继续回到第27师当师长。全面抗战爆发后,冯安邦率第27师赴华北参战,曾配合友军在娘子关,并因功晋升第42军军长。但这个所谓的军也就辖一个师而已,因此之后冯安邦虽然在台儿庄与日军血战,但由于部队损失太大,不得不退往大别山地区游击。由于部队连续作战,减员很大,后冯安邦部并入张自忠第33集团军建制,自己则坐镇襄阳收容溃散部队,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日机对襄阳实施猛烈空袭,昭明台、东门街一带被炸成一片瓦砾。在一片混乱中,冯安邦从容不迫,不肯逃避,在春风旅社不幸被炸伤腹部,当日殉国,享年五十四岁。事后被追授为陆军上将,以表彰他的英勇事迹。冯安邦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特别在抗战中表现的英勇,他牺牲后,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抗战英雄,为他塑了雕像,兴建纪念馆,以供后人对他的英雄事迹深切缅怀。虽然在宁都起义中拒绝参加红军,尽管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难,最终受到世人的敬重,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军事领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81旅旅长王恩布。1896年出生于河南项城,早年在冯玉祥指挥的北洋军第16混成旅当大头兵,后来参加了部队里开办的教导队第二期军士班,得以走上军官岗位,到1925年就当上了营长,在地位上已经和比他大11岁的冯安邦平起平坐了。1926年冯玉祥率西北国民军参加北伐后,王恩布也一路晋升旅长、师长,中原大战失败后,部队被改编之后,他也由师长降为81旅旅长。在宁都起义中,王恩布被赵博生扣押在总指挥部的楼上,由于他一贯比较反动,怕他闹事,一开始便下了他的枪,并被事先准备好的特务连战士用绳索捆绑起来。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反抗。起义成功后部队进入根据地,也表示不愿意参加红军,便领了300大洋的盘缠声称要回家。不过,他根本没有回老家,而是又回到重新组建的部队里,继续与红军为敌,但是他的这支部队屡战屡败,老蒋对他及他的这支部队根本不当回事,所以在后来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只能是打打酱油。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离开江西后,王恩布觉得自己已经没什么事可干了,与其当个吃力不讨好的师长不如辞职回家躺平,反正已经捞够了,于是当年他就辞职回了项城老家,过起了寓公的生活,可谓是享受了好些年。不过好景不长,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好日子也到头了,1954年,王恩布因为历史问题而被项城法院下令逮捕,经审理后进行了关押,1955年腊月,王恩布病逝,时年59岁。他的村里人说,24年前的宁都起义,假设他能顺应潮流加入红军队伍,说不定能留下一抹耀眼的光芒,当然,历史没有假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81旅162团团长杨守道,山东巨野大义镇东杨庄人,1922年入冯玉祥部当兵,因其有点文化,沉稳机敏,作战勇敢,受到上峰的赏识,提拔较快,过在河南督军署学兵团培训的方式,走上军官岗位,历任排、连、营、团长。中原大战后被蒋军收编,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7师81旅162团团长。宁都起义时,听到赵博生参谋长在酒楼宣布起义时,他的反应是比较激烈的一位,当然,他尚未动手,就被早已埋伏在屏风后的刀斧手拿下,并被事先准备好的特务连战士用绳索捆了个结实。随后万般无奈只好老实地交出了印章,向全团宣布参加红军。而他自己不愿意参加红军,并拿走了300块钱路费,称自己要回家。不过,他根本就没有回到老家,而是又折回孙连仲报到,被送到南京军校深造,在重建27师时,他再次被任命为团长。</p><p class="ql-block">全面抗战爆发后,杨守道率部参加华北抗战和徐州会战,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娘子关战役和襄樊战斗等,他的军事才能得到的认可,随后提拔为79旅少将旅长,不过,毕竟是杂牌军,他后来遭到蒋军嫡系排挤,当了个有名无实的第六战区司令部少将高参。解放战争中,杨守道继续坐冷板凳,当的还是些高参、附员、视察官等闲职。</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见自己追随大半生的国民党大势已去,便随蒋军第30军在四川起义。可谓是梅开二度的起义,后杨守道曾任解放军万县军分区军事教员,成为一名县级干部,1952年从部队退役,从事参政议政工作,最后于1991年去世,终年88岁。熟悉杨守道的人评价他说,从宁都起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川起义,弯弯绕绕近二十年,从不肯起义到主动起义,最后总算有个良好的归宿,尚若当初在宁都不要领那300块钱,一步到位起义参加红军,说不定他的人生又要改写。</p><p class="ql-block"> 81旅161团团长张方昭,出生年月和籍贯不详,早年在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当大头兵,后逐渐被提拔为排、连、营长,中原大战后被蒋军收编,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7师81旅161团团长。宁都起义中,由于张方昭平时态度立场比较反动,同样被赵博生扣押在酒楼,特务连战士用绳索捆了个结实。</p><p class="ql-block">跟随起义部队进入江西苏区后,张方昭提出不愿意参加红军队伍,便申请拿300块钱路费要回家自己创业,当然,拿了钱之后,又回到孙连仲那里述职重操旧业,由于其表现所谓的“忠贞”,再次得到提拔,晋升为旅长,之后可能没有什么战绩,其事迹没有在公开史料出现, 后人猜测可能是解甲归田,终老乡间。</p><p class="ql-block"> 80旅160团团长王天顺,出生年月和籍贯未见记载,当初也是怀着改变命运的理想,参加了西北军,成为冯玉祥手下一名士兵。虽然冯玉祥因为多番“倒戈”运作而备受诟病,但他也是有追求的,他起兵也是为铲除人间不平的,他非常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千方百计地把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保护国家、爱惜百姓、吃苦耐劳、勇敢牺牲、勤俭朴素、戒除嗜好等各种精神,灌输到每一个官兵的脑子里。他亲自为官兵编纂一本名曰《精神书》的小册子,其中分“道德精神”、“爱国精神”和“军纪精神”三部分,凡80余条,每条都是格言式或语录式的条目。比如“有过必改,过则勿惮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胜于无过。”“古今英雄,百战而不死,非是怕死,乃是真不怕死。”等等。</p><p class="ql-block">王天顺读了点书,在部队打仗的时候非常勇敢,始终冲锋在前,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立了不少战功,在部队里得到重用,一再被提拔,很快就从士兵一步步升迁当了连长、营长、团长、副旅长,不过中原大战部队被蒋军收编,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7师80旅160团团长,虽然是属于降级使用,从而心怀不满,但在宁都起义时,毕竟事先一无所知,思想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当参谋长赵博生宣布部队整体参加红军时,他立即便有过激行为,只见他一个转身,纵身从二楼的窗户中跳下,想要趁机反抗并逃跑。令他没有想到的,赵博生早有准备,每个窗户都站满了装备精良的特务连精悍人员,等他从楼上跳下,尚未立定的时候,几个人便蜂拥而上逮着了他,随后用绳索捆了个结实。等他拿出印章发出部队集合的命令后,接着队伍跟着大部队开进红军根据地后,大家也并没有为难他,让他拿了300块钱路费回家,当然,他也是拿了钱又重操旧业,回到孙连仲的部队,后来再度任命为旅长,之后其事迹不再记于公开史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4旅148团团长刘毓琪,山东菏泽人,他早年参加西北军,因文化程度较高,被选送进河南督军署学兵团培训,毕业后成为一名基层军官,先后在部队担任排长、连长。此时,冯玉祥为了培养更多的一线军官的文化和军事知识,决定选派一批有实战经难的基层指挥员进行深造,刘毓琪被选中,并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第19期学习,三年后以留学生总分第三名的成绩毕业,曾一度担任军校教务长,可谓是前程似锦。然而,中原大战失败后,这个本来从事军事教学的人,又阴差阳地任命为孙连仲手下的25师74旅148团团长,在宁都起义中同样被扣留在指挥部。本来,刘毓琪的上司季振同是宁都起的组织策划者和领导人,起义成功后因功劳还成为红五军团的总指挥,并给他表示,你要是愿意参加红军,可以任命他为师长。然而,刘毓琪嫌红军条件简陋,认为自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高材生,与红军打游击的作战方式格格不入,加上他本身和季振同关系一般,刘毓琪最后还是领了300块钱路费回家。</p><p class="ql-block">当然,毕竟刘毓琪拥有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那块招牌,名声在外,很快就被29军任命为少将参议,还参与了1933年著名的长城抗战。不过,到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刘毓琪没有守住底线,居然投降了汪伪军,历任伪军师参谋长、师长,成为了一名可耻的汉奸。解放战争中,蒋氏先是将这批伪军收编,在把他们的将领逐步架空,刘毓琪也不例外,成了蒋军国防部一个有名无实的高参。对此刘毓琪倒也无所谓,整日以收集古玩、花木、名人字画为乐。全国解放后,刘毓琪因为当过汉奸等历史问题而被长期关押,直到1979年才被特赦,最后于1997年去世,终年95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5旅150团团长曹明道,河南开封陈留人,早年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国民军,中原大战后被蒋军收编,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7师75旅150团团长。宁都起义中,曹明道也被赵博生扣押在酒楼,由于他平时态度立场比较反动,所以被事先准备好的特务连战士用绳索捆了个结实。整个部队起义之后,进入根据地进行整编的时候,曹明道见老领导李松昆已经溜走,不愿意参加红军,便决定拿了300块钱路费后离开。亦未见参军升官之类的信息。之后,曹明道的名字便不再见于公开史料,也许真的隐居乡下与世无争安度下半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9旅158团团长李锦亭,河南罗山人,早年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国民军,中原大战后被蒋军收编,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7师79旅158团团长。在宁都起义的过程中,他与上面介绍的王天顺,当听到赵博生一声令下宣布起义参加红军,接着全副武装将餐桌围住要每一名军官表态,以为是要把他们就地枪决,于是,连忙从二楼纵身跳下要逃跑,但还是被起义官兵捉住,并扣押在酒楼。</p><p class="ql-block">随后26路军开往根据地进行整编,并改为红五军团时,见到红军发展势头良好的李锦亭思想发生了变化,并表示愿意参加红军队伍,随后,他被上级任命为红五军团第14军41师师长,成为红军队伍中的一名高级军官,随后他率领部队打“土围子”战斗还立下功勋。不过,在几个月后,受红五军团内部风波影响,李锦亭决定领了300块钱路费回家,并得到了上级批准,之后其事迹便不再见于公开史料。要知道,红军时期的主力师师长,那的确是职务高了。</p><p class="ql-block"> 73旅146团团长郭道培,有的文章中也作郭通培,出生年月和籍贯皆不详,早年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军,曾任西北陆军干部学校步兵第三队队长,中原大战后被蒋军收编,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5师73旅146团团长。在那天晚上宴请过程中,郭道培表示自己不愿意参加红军,也被扣留,后来拿了路费回家。其事迹后来没有在史料中记载,应该是回家做了一名自由乡民,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能找到一块安身立业之地,也实属大幸了。 </p><p class="ql-block"> 宁都起义时,红军比较弱小,红一方面军二个军团加起来也只有三万多人,而整建制的一支正规军部队近2万人全部参加红军,使红军的力量倍增。不过,在起义过程中,可谓是惊心动魄,一招不慎可能会一败涂地,因此特殊时期必须采用特殊的方式,纵观第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采用非常手段扣押这些旅长、团长,采取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不同意的发点路费让他们去自谋职业。事后不由得佩服得五体投地,倘若不采取这种非常手段,起义成功的概率就会呈几何式下降,毕竟这些人也不是吃素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