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若非摄影老师“老法师”的极力推荐,我还真不知道在上海静安区汶水路有一座《遇见博物舘》。2024年7月12日早8时,老伴去医院理疗,我独自在家无所事事,遂带上相机,乘公交车去参观《遇见博物舘》。</p><p class="ql-block"> 天气湿热,下着小雨,并不是适宜外出的时候,因此参观的人较少,以致于走到跟前还不知道已到达博物舘。别看这座博物舘并不宏伟,却以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交流为使命,目标是助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现艺术教育的全民普及,说它是城市国际文化交流会客厅还是很贴切的。</p><p class="ql-block"> 看了文字介绍,才知道《遇见博物舘》所属北京中创文旅文化产业集团已先后举办过数十场文化艺术展览,包括拉斐尔、提香、毕加索、莫奈、梵高等大师真迹展,古埃及木乃伊文物展,凱斯哈林、安迪. 沃霍尔等艺术家波普艺术展,特别是自主研发并在国内多个城市巡展了《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和《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木展》。</p><p class="ql-block"> 我为自己孤陋寡闻错过这些展览而深自懊悔,之所以将本篇名为“初访”,也是期许着能够有机会“二访”、“三访”……</p> <p class="ql-block"> (-)遇见拿破仑</p><p class="ql-block"> “遇见拿破仑—-消失的宫殿”展览,是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力推的文化交流活动之一。展览展示了81件来自拿破仑帝国三座重要宫殿—-杜乐丽宫、圣克卢宫、默东宫的国宝。这三座宫殿均毁于19世纪后半期,部分珍贵家具和装饰品在宫殿烧毁之前被转移了出去,现在大部分为法国国家家具管理舘收藏。</p><p class="ql-block"> 这些珍贵的展品得以在本次展览中重聚,配以华美的3 D宫殿场量复原,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返两百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近距离感受法兰西第一帝国的魅力,沉浸式体验拿破仑这位传奇人物的个人风采及其帝国的盛衰。</p><p class="ql-block"> 以上摘抄自《遇见博物舘》说明书,因为个人知识有限,对拿破仑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把拍的照片附上,没带三脚架,照片也没拍好,权当资料留存吧。</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二)莫扎特的奇幻世界</p><p class="ql-block"> 古典音乐巨匠沃尔夫岗. 阿马德乌斯. 莫扎特(1756–1791年),是一位古灵精怪的天才,他的个性和音乐风格的形成与他自童年起就不断的旅行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 这位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在1761年仅仅五岁时就首次作曲,1762年便与姐姐在父亲带领下开始到欧洲各国献演,并获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1764年,创作首部交响曲《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1772年,16岁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茨堡宫廷乐师,结束了长期旅行演奏生活,1781年,脱离对雇主的依赖,成为历史上最早的自由作曲家。</p><p class="ql-block"> 1782年,歌剧《后宫诱逃》在维也纳首演。1784年,完成题为献给约瑟夫. 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1786年,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演。1787年,被任命为宫廷作曲家。1791年,歌剧《魔笛》首演,这年12月5日,莫扎特逝世,真是天妒英才啊!这使我想起了27岁便象流星划过夜空一般消逝的聶耳。</p><p class="ql-block"> 莫扎特在短短35年生命历程里,完成了600余部(首)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以及大量的器乐小品、独奏曲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他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完善了各种音乐体裁形式,与海顿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p><p class="ql-block"> 令人难以忘怀的是,2017年,我去欧洲旅游,曾经在莫扎特诞生地萨尔茨堡流连忘返,那是一座非常美丽古老的小城,听导游说因为莫扎特的缘故,二战时,交战双方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狂轰滥炸,因而得以比较完整的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 摄影: 时协荣</p><p class="ql-block"> 文字摘编: 时协荣</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19日发表于上海</p><p class="ql-block"> 附:本篇文章发表后,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关注与鼓励,为了表达谢意,征得摄影老师“老法师”的同意,特将他欧州旅游所拍摄的有关萨尔茨堡和哈尔施塔特的几张照片附后,希望大家喜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