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文字走运河——读《运河2500年》有感

林间黄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跟着文字走运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运河2500年》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文/林间黄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月的第一天,是一个非常荣幸的日子。我们文友相聚在江南溪望谷,参加沈小玲老师的新作《运河2500年》分享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从李主席手中接过本书《运河2500年》时,深深地被它的封面吸引。大运河正泛起朵朵白色的浪花;一艘小船正踏浪而来;一截龙身隐隐约约腾出水面,真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如运河一般;一个火球如太阳一般冉冉升起,给人无限的想象。封面封底连为一体,画面若隐若现,好像蒙着一层纱,运河也似乎被覆盖了一般。更是让人心痒痒,迫不及待地翻开封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画,以青灰色为基调。一位帝王模样的长者矗立于运河之上,垂头俯瞰波涛汹涌的运河,他是吴王夫差,他是隋炀帝杨广。是的,没错!右下角的“运河之源”告诉我,他是运河之始祖。一团火沿着运河慢慢升腾,是希望,是未来。第二页的图画叫“水上船家”,水的那边停靠着挨挨挤挤的船,一扇窗户里透出昏黄的灯光,一人在窗下干活。灯光在背景的映衬下,那么的明亮辉煌,让人心生欢喜和愉悦。第三页图是“锦随河来”,这“锦”是丝绸,是丝织品,是锦绣山河;第四页图是“运河民俗”。最吸引我的是一幅黑白图画,它如《清明上河图》,繁华的码头,商贾云集,人来人往,有的围城一圈,讨价还价;有的三五成群,闲庭胜步,观芸芸众生;有的挑着担,有的弯腰驮着麻袋,有的赶马呼啸而来,有的静立,等顾客光顾;七八人合力撑起桅杆,一女子依窗而立,等待出远门的家人回家;一只黑猫熟睡于屋顶,一人坐于船篷之上,抬头仰望天空,一黑狗于街上追逐着。是画,是生活,是烟火,看着看着,自己仿佛也是画中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了作者沈小玲老师介绍,才知道,这些画都是她的女儿宴鸟所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开目录,本书由十章组成,每章有五节。文章以散文的笔触描述了运河的开掘发展、运河边上的城市、与运河相关仓储、邮驿、漕帮、运河上的天工开物、运河边上的胜景、与运河有关的艺术作品、运河边上的生活、与运河有关的大人物等。去走走运河吧,跟着文字走运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运河2500年》是史书吗?是的,是史书,是关于运河一生的书。在书中,可以读到吴王夫差开造邗沟;在书中,可以了解到隋炀帝杨广下令开挖运河,从东都洛阳到涿郡的永济渠,从洛口仓到淮安的通济渠,一个大写的“人”字形之渠,从此落成,打通了南北水路;在书中,可以知晓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国家稳定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清朝皇帝康熙乾隆祖孙制水制河。还有历史课上所能学到的有关运河的历史事实,在这本书中也能读到。作者以大量的数据来讲述事实,让数据说话,让人心服口服。《邮路驿站》一节,这短短的几页纸上,作者用了26个数字,“600里加急!800里加急……”这急促的数字让人心跳加速;“唐朝驿站最多时有1639个,在岗人员20000多人,专职驿兵17000人……”让读者看到了大唐盛世,骄傲之情油然而生;“据史料记载,盂城驿占地面积为16000平方米,鼎盛时厅房有100多间:正厅后厅各5间、库房3间、廊房14间、马房20间、前鼓楼3间、照壁楼1座、驿丞宅1所等。驿马65匹、驿船18条,马夫、水夫200多人。”读着读着,仿佛穿越到那时那地,穿着马夫短服穿梭于盂城驿马房之间。诸如此类的数字,不能枚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运河2500年》是史书吗?不,不是史书。是散文,是作者叙述,描写运河的成长历程与运河人文文化。她说,“《水经注》是一部散文著作,文笔挺优美,需要够清丽,文学与史学、地理学的价值相当高。”《运河2500年》何尝不是这样的一部著作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法讲述着运河的故事。“东西南北中,全部都沟通。”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照搬北京老话儿……”一个南方人,操着一口京味,让人忍俊不禁,嫣然一笑。这样的语言在书中随处可见,处处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幽默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以对话的方式还原历史事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水路吧!水路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水路不够长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够长就拉长嘛。我们的水军作战英勇,还会开河,会造船,会航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挖水路!”一锤定音。这些带着双引号激烈的对话带我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亲临国事商讨的朝堂现场。庙堂之上,亲眼目睹文武百官吐沫飞扬,撸袖挽裤,跃跃然之势;亲耳聆听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夫差高坐其上,时而捋须点头,时而摆手摇头,时而怒目圆睁,时而仰头捧腹,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场景在园林里,在雕刻师的对话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运河2500年》是索引。跟着沈小玲老师的文字,去探索文中提到的典籍《河防一览》《马可•波罗游记》《江南运河》《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若有闲暇时光,若你对大运河感兴趣,可以沿着作者所给的索引,进一步去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从这里出发,跟着文字走运河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运河2500年》是导游手册。跟着文字游走于大运河两岸的古宅、古驿、古闸、古仓、古桥、博物馆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身为浙江人,最爱拱宸桥。读罢《运河2500年》,实地游览运河最南端,大运河,我来了,拱宸桥,我来了,从桥东头的运河广场走向390岁的拱宸桥。中间两块条石并铺直抵桥顶,像现在的无障碍通道;两侧石板平铺成一级一级十来厘米高的台阶。不知有多少级,一步步向上,站在高高的桥上,向北眺望。一队望不到头的船队浩浩荡荡而来,是皇家船队吗?是官家船队吗?是商船?是民船?还是巡航船?哦,那一定是皇家船队。不信,请看桥东头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特意介绍桥名来历:“宸,帝王所居。拱,即为拱手相迎之意。拱宸桥象征着对古代帝王南巡杭州的相迎之意。”不禁地面北拱手相迎。走下桥,坐上水上巴士,穿过三孔桥洞,只见四只镇水神兽趴蝮卧于桥南北两侧,低头注视水况。一路上,水光洌艳,绿柳拂堤,清风拂面,抚慰人心。船向前行,左岸的现代和右岸的古朴一起融进运河里。于桥墩上,偶遇帝王雕像,或遇运河史记,或遇“乘运河去北京登长城,乘运河来杭州游西湖”字样……脑中的思绪从文字到实地,从实地到文字,不断地切换和认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跟着文字走运河,欣赏自然风光,欣赏人文景观,也欣赏文字之美。它亦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用作者本人形容白居易对杭州的感情的语言“最直接、最质朴的语言,抒发出最强烈、最真挚的感情。”借用这一句话来形容作者对运河的感情,对家国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跟着文字走运河,在书本的空白处,画上了我心中的大运河,万古流不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