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问烈士家属 缅怀英烈功绩

忆江南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6日,“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者服务小分队一行四人,带着海曙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慰问品、带上问侯,赴四明山区看望烈士亲人。</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我们首先来到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慰问、看望陈仁德烈士的弟弟陈仁福。</p> <p class="ql-block">“我为烈士来寻亲”发起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孙嘉怿告诉陈仁福,我们已经寻找到烈士陈仁徳安葬地,在河南省永城市陈官庄镇烈士陵园,烈士英名镌刻在那里的英雄纪念墙上。孙嘉怿现场连线安徽为烈士寻亲志愿者周杨,他详细介绍了陈仁德烈士在烈士纪念馆的情况,75来弟弟陈仁福终于知道了哥哥的遗骨安葬在那里了。</p> <p class="ql-block">陈仁徳烈士,又名陈顺德。</p><p class="ql-block">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上横村人,</p><p class="ql-block">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1944年参加浙东游击纵队,在四明山坚持斗争,1945年随部队北撤。</p><p class="ql-block">在山东境内多次参加战斗,1949年1月,淮海战役总攻阶段,在安徽省宿县朱小庄战斗中牺牲。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八团副班长。</p><p class="ql-block">安葬地:河南省永城陈官庄烈士陵园的合葬墓。</p><p class="ql-block">陈仁德烈士生前没有留下照片。</p> <p class="ql-block">朱小庄战斗简介:</p><p class="ql-block"> 淮海战役的总攻阶段,在永城西北的罗河堤、朱小庄。第3师发起向敌第五军第45师的勇猛攻击。敌人飞机轰炸、大炮狂轰,两面夹击的火力又密又急,像泼水一样,我第九团忍着伤亡,坚决前进,嵌入敌人的主要防御阵地,展开残酷的白刃战。第七团,第八团全部投入战斗后,敌人又穷凶极恶的先后使用了毒瓦斯和火焰喷射器,战士们在毒气和烈火中翻滚着,用湿毛巾掩着口鼻,流着眼泪,顽强的坚持战斗。经过三天的连续攻击,最终迫使敌第45师师长,副师长以下3000多人向我军投降,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最后一支主力就此覆灭。</p> <p class="ql-block">  烈士弟弟陈仁福(87岁),他说他们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再嫁,留下姐姐、两个哥哥、和五岁的他讨饭为生,日子过的很苦,后来二哥陈仁徳上山参加游击队,跟着部队走了再没回来。听说哥哥1949年牺牲,也不知道葬在哪里,他们家就在山上给哥哥做了衣冠冢,每年两次祭扫。后来宁波市在樟村烈士陵园给哥哥俢了墓,他去看哥哥更方便了,他去告诉哥哥现在政府把我们从高山上移民下来,分配了新楼房,生活很幸福,很满足。</p><p class="ql-block"> 感谢“我为烈士来寻亲”团队找到了哥哥的安葬地,自己年纪大了去不了,后代们有机会一定去看望。</p> <p class="ql-block">“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者团队至今已为1520名烈士寻找到家人,他们不仅为烈士寻亲,还代替烈士家属为客葬异地的烈士扫墓。把敬意献给烈士,把关爱献给烈属。这群志愿者们,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无偿为烈士寻亲,甘心做烈士和他们亲人之间的摆渡人,他们不忘初心,无问西东,一直奔跑在为烈士寻亲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p><p class="ql-block">我们去看望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密岩村应忠安烈士的弟弟应忠华(95)岁。</p> <p class="ql-block">应忠安烈士:</p><p class="ql-block">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密岩村人,</p><p class="ql-block">8岁—13岁读书,13岁—22岁做裁缝。</p><p class="ql-block">1943年参加四明山游击队三五支队朱光部(该部队1944年1月改称新四军浙东抗日游击纵队)在四明山坚持斗争,</p><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随部队北撤。</p><p class="ql-block">1946年12月,在山东莱芜县泥沟战斗中牺牲。</p><p class="ql-block">生前所在部队,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师八团战士</p><p class="ql-block">应忠安烈士安葬地: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p><p class="ql-block">应忠安烈士没有留下照片。</p> <p class="ql-block">应忠安烈士安葬地也是“我为是来寻亲”团队自愿者寻找到的,烈士安葬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的合葬墓,当孙嘉怡把消息告诉应忠华老人时,老人家万分感激,找到哥哥啦!</p> <p class="ql-block">95岁的弟弟应忠华说起哥哥牺牲老泪纵横。</p> <p class="ql-block">应忠华的女儿说,父亲是听和大伯一起北上打仗的战友说,大伯牺牲了。后来政府发了烈士证,在樟村烈士陵园给大伯俢了烈士墓,阿爸经常去烈士陵园看望他的哥哥,后代们每年去烈士墓祭扫。现在也知道大伯的遗骨安葬在山东,有机会一定去看望他。</p> <p class="ql-block">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峥鸣。岁月留痕,英名永存。应忠安烈士用青春热血书写了壮丽的人生。英雄的名字早已化作一颗闪亮的星,在新时代的天空中继续闪耀。铭记历史,感恩英雄!</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我们去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崔岙籿看望崔真吾烈士的儿子崔雷锋(95岁),崔雷锋老人早就在门口等候,见到我们非常高兴,他和孙嘉怿是老相识了,拉着她的手说:“都到屋里来,屋里有空调,外面太热了”。</p> <p class="ql-block">崔真吾烈士(1902年—1937年),原名崔功河,</p><p class="ql-block">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樟村崔岙人,</p><p class="ql-block">1917年考入鄞县县立第四高小,次年任学生会学艺股长,兼任学校《课余周报》主编。</p><p class="ql-block">1919年考入宁波效实中学,被推选为学生自助会干部并参与《自助周刊》的编辑工作。“五四”运动中,以自助会代表身份参加宁波中等学校学生联合会领导工作。声援北京发生爱国行动,进行反帝爱国活动。</p><p class="ql-block">1923年秋,中学毕业后,应聘去黄岩县立中学任英文教员,宣传新文化,传播新思想,成立了“共新学社”。</p><p class="ql-block">1924年考入厦门大学。</p><p class="ql-block">1926年秋,成立《泱泱社》,主编《波艇》文学刊物,得到了当时在厦大任教的鲁迅的赏识和支持。同年12月,参加学潮,被开除而返回故乡。</p><p class="ql-block">1928年春,插班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半年后毕业,是年夏,与柔石一起,翻译著作。同年冬,与鲁迅、柔石、王方仁共同创办《朝花社》,介绍欧洲的文学作品,输入外国版画,出版诗集。</p><p class="ql-block">1929年,回乡办学,在樟水崔岙籿,自筹80元大洋创办启明小学。</p><p class="ql-block">1930年2月,去广州中山大学附中任教。</p><p class="ql-block">1931年夏,在广西平乐县省立第十中学任教,并与友人在南宁《民国日报》出版《星星周刊》,致力于传播无产阶级文学。</p><p class="ql-block">1933年出任桂林省立第三中学教务主任兼英语教员。</p><p class="ql-block">1934年,在广西师专乡村师范部,任国文教员。</p><p class="ql-block">1935年,在南宁省立第四高中任教。</p><p class="ql-block">1936年,参加广西南宁文化协会和中国民主抗日救国大同盟。-二.九运动中,保护进步学生,指责桂系军阀破坏抗日救亡,被国民党桂系特务列为重点侦查对象。</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31日,遭国民党贵系反动派逮捕,关押在南宁行辕看守所。9月15日深夜,被秘密杀害。</p> <p class="ql-block">崔真吾生前著作颇多……,与鲁迅交往合作甚密,现存的鲁迅日记,书信集有103处提到他。图为崔真吾和鲁迅先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崔真吾以笔为武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抗日真內战的丑恶嘴脸;以文章为利器,唤起民众觉醒。他很少照顾小家庭,把钱财和精力都用在唤醒国家和民众崛起的事业中了。</p> <p class="ql-block">崔雷锋老人说:"爸爸常年出门在外,我出生后爸爸只回来过一次,那时我还不谙人事,没有对他喊过爸爸,我没有叫过爸爸呀!'</p><p class="ql-block">现在老人家每天会去樟村烈士陵园看望父亲,在爸爸的墓前一声声的叫爸爸,希望爸爸能听见儿子的呼唤。</p> <p class="ql-block">1950年春节,宁波政府部门送给崔雷锋家一块匾,上面“气壮山河”四个大字,是对父亲崔真吾一生的褒奖。</p> <p class="ql-block">“我为烈士来寻亲”服务团队的孙嘉怿,丁乃和、马亚利、王世红与崔雷锋和他的儿子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4日,“为烈士来寻亲”志愿者服务队的孙嘉怿、丁乃和、马亚利、杨秋丰、王世红一行五人,带着宁波市海曙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慰问品去看望烈士家属。</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我们首先来到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大桥村郑家常烈士的女儿郑娟娟家。</p> <p class="ql-block">郑家常烈士是浙江省象山县东港乡民主村人,1951年4月参加工作,先后在钱仓村小学和汤岙乡乡校任教,期间曾任汤岙乡校总务主任。</p><p class="ql-block">1956年5月调任浙江省象山县农村水利局技术员。</p><p class="ql-block">1956年8月1日,参加象山县南庄门前涂抗台抢险工作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烈士女儿郑娟娟(74岁)给我们讲述了当年父亲牺牲的经过,“5681”特大台风登陆象山县,汹涌的而来的海水冲向象山县南庄门前涂的村庄,当时县所有的机关人员都投入到抗台抢险工作中,父亲也和他们一样冒雨淌水转移群众,海水漫过腰部他还在一线抢救村民,不幸被海浪卷走,英勇牺牲。</p> <p class="ql-block">父亲牺牲后,母亲带着她和姐姐、妹妹、弟弟生活。母亲吃苦耐劳,很辛苦把她们姐弟四人抚养长大。现在国家对烈士子女照顾的很好,抚恤金也提高了很多,还每年给她体检,接她去疗养院休养,感谢共产党。现在儿女都在城里工作,很关心孝顺她二老,生活很幸福。</p> <p class="ql-block">看到烈士子女丰衣足食,幸福生活,我们很是欣慰,向烈士致敬的同时也祝愿郑阿姨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我们与郑娟娟阿姨夫妇合影。</p><p class="ql-block">告别郑娟娟阿姨我们继续赶往下一站。</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由志愿者丁乃和开车,我们翻山越岭来到大山深处的余姚市鹿亭乡白鹿村看望金长福烈士的女儿金婉娣(83岁)。</p> <p class="ql-block">金长福烈士</p><p class="ql-block">1912年10月出生,浙江省余姚市梨洲街道苏家园村人。</p><p class="ql-block">1947年,参加革命,是为梁弄金岙村翻身队副队长,1948年7月21日被捕,9月12日在慈溪市横河游园岙被敌人杀害。</p> <p class="ql-block">金长福烈士女儿金婉娣说,当年听说父亲在慈溪牺牲了,母亲和哥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去把父亲遗体接回来安葬在自家房子旁边。后来,政府部门把父亲移入梁弄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因为是烈士子女哥哥、姐姐可免学费上学,金婉娣就留在家中照顾妹妹,帮妈妈去地里劳作,她没有机会上学读书。</p><p class="ql-block">有一天,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四明工委副书记的朱之光同志(解放后任宁波专属专员)来到金婉娣家看望她们,朱之光对她妈妈说:“当年是我把金长福同志带去参加革命的,他工作能力很强,为革命做了很多工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你们家有什么困难对我讲,我想办法解决”。妈妈很感谢,坚定地说我们没有困难,我们自己能克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多么纯朴的一家人,多么令人敬佩的一家人,他们忍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勇敢的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他们坚强如钢的品质,高尚的情操震撼着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致敬烈士!致敬烈士的家人们!</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我们来到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大雷村敬老院看望张云良烈士的独生女儿张春娥(88岁)阿姨。</p> <p class="ql-block">张云良烈士,1922年出生,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张家村人。</p><p class="ql-block">1945年参加浙东抗日游击纵队,同年随部队北撤。所在部队后被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师。</p><p class="ql-block">1947年2月,在莱芜战役中英勇牺牲。</p> <p class="ql-block">烈士女儿张春娥说,小时候爸爸经常带着游击队员到家里来吃饭、休息,每次回家他们都是穿着便衣。1945年10月初的一个傍晚,张云良和他的战友穿着军装背着背包、携带武器又一次来到张春娥家吃饭、休息,妈妈对她说:“阿娥,爸爸要走,以后我们很难再见到爸爸了”。7岁的张春娥听了妈妈的话,晚上睡觉时就紧紧的抱住爸爸的腿不松手,生怕爸爸离开她,可是半夜爸爸还是悄悄的走了,张春娥哭着和妈妈一直追到乡公所,爸爸所在的部队己经出发不见踪影,这是张春娥和爸爸最后一次见面。</p> <p class="ql-block">爸爸牺牲后,母亲和张春娥艰难度日,后母亲又嫁人,张春娥因生活所迫去上海帮人照顾孩子,混口饭吃。一年后回到宁波市横街镇大雷村的外婆家,外婆家日子也艰难,为了生活张春娥不得不去別人家做了童养媳。</p> <p class="ql-block">全国解放后,政府给张春娥发了烈士证,她非常高兴,把烈士证贴在门上不但自己每天看,还告诉村里人我爸爸是英雄。政府工作人员诉她现在政府很困难,没有钱给她,想给她按排个工作做,张春娥说我没有文化做不了工作,不想给政府添麻烦,有困难自己解决。</p><p class="ql-block">从此,她靠做临时工和丈夫一起把孩子抚养大,现在张春娥家有了第四代,儿孙满堂儿女孝顺,每月有抚恤金生活有保障,很幸福很知足。</p><p class="ql-block">从张春娥阿姨的经历,我们看到了四明山区人民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格,烈士的亲人和烈士们一样值得我们尊敬。祝张春娥阿姨健康长寿,开心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我们来到海曙区集仕港看望方明烈士儿子方惠茂叔叔。</p> <p class="ql-block">方明烈士,又名方明明。</p><p class="ql-block">1924年4月出生。</p><p class="ql-block">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茅草漕人。</p><p class="ql-block">1942年参加四明山游击队(1944年1月改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他们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p><p class="ql-block">1945年跟随部队北撤。</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参加过宿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战役。</p><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抗美援朝赴朝作战,参加第二次战役。</p><p class="ql-block">1951年6月,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在昭阳江牺牲(现地址为南朝鲜江原道麟蹄都昭阳江)</p><p class="ql-block">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60师178团副政指。</p> <p class="ql-block">方明烈士北撤时儿子方惠茂才出生五个月,他牺牲时儿子才六岁。政府给方惠茂母亲安排了工作还分配了房子,母亲去上班,方惠茂一直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照顾长大,成年后参加工作,现在退休有养老金。国家把他们从高山移民到集仕港镇分配了新房子,房子宽敞、明亮、舒适,生活的很幸福。</p> <p class="ql-block">孙嘉怿曾经把志愿军在昭阳江战斗过地方的照片送给方惠茂,那里是爸爸牺牲的地方,他准备在有生之年去韩国看看昭阳江,看看久未谋面的父亲牺牲的地方,以解对父亲的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烈士保家卫国,舍小家为大家,血洒异国他乡,我们腼怀先烈,感恩革命前辈,我们向烈士亲人表示最诚挚的问候,祝方惠茂叔叔身体健康,心想事成。</p> <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长河中,无数革命烈士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共和国的功臣,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他们的英名与日月同辉。多少年来,烈士们的家属以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毅力,默默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无怨无悔。我们缅怀先烈的同时,也给予烈士家属们深切的问候,祝福烈士家属们平平安安!健康长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