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云冈石窟

太后

<p class="ql-block">游记,最难记录的是旅游时的心情。对于我来说游古迹尤为复杂,问题特多,历史没学好,体力渐弱,每天晨练太极拳似乎就是为了这一刻,能有体力畅游于历史长河。现人虽已回,在这初秋之夜,仍能感受扑面而来的历史点滴,被感动,被激励,被那些历史画面影响,心情难以平复,总感觉应该写些什么。</p><p class="ql-block">山西相对于百里矿山、万里煤海,我们更看重的是大同古城“三代京华、两朝重镇”这样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云冈石窟,更是雁北人民的精神高地,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大同云冈石窟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云冈石窟是唯一的全皇家建造的石窟。我的所有行程“狡兔三窟,唯缺大同云冈这窟”。</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依山开凿,规模宏大,东西原绵延30公里现约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图云冈石窟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同时也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旷世佳作,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至今难以想象,古代的人是以怎样的毅力开拓石窟,将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于是在我眼前流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p><p class="ql-block">问题一,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均属塑像类石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云冈石窟风化损毁很厉害?</p><p class="ql-block">1.建造时期不同: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结束于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历时约60多年。龙门石窟的开凿则始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约公元493年),并延续至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持续了大约1400年。</p><p class="ql-block">2.石窟风格不同:云冈石窟的早期造像风格以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为主,中期则精雕细琢,装饰华丽,晚期则趋向于清瘦俊美,比例适中。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则随时间跨度而变化,北魏时期崇尚瘦骨清像,唐代则更倾向于圆润、丰腴、饱满的风格。</p><p class="ql-block">3.文化体现不同:云冈石窟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时尚,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则更多地体现了佛教文化,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变迁。</p><p class="ql-block">4.造像材质不同:云冈石窟的造像材质为砂岩,因此艺术表现更加粗糙、大气。龙门石窟的造像材质为石灰岩,雕刻细腻、紧密、生动。</p> <p class="ql-block">礼佛大道,走进云冈石窟,两侧排列着十三对千佛列柱和骑象四棱神柱。每柱三部分,最下面是须弥座,中间是大象,大象托佛塔。佛塔上有许多小佛龛。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大象肚子下面有一飞天。千佛列柱高8.73米,造型高耸精致,象征着通天入地,是通往法岸的通道。这些列柱的原型可以在第9、10窟,第12窟,第14窟等处找到,它们以大象、狮子等神物驮承,展现出平城时期北魏皇宫的恢弘气象。骑象四棱神柱的底座是平静祥和的石雕大象,大象是佛教中常用的六牙石象造型,象征着佛教的六度。石象整体雕刻厚重稳固,周身装饰不多,但散发着浓厚的佛教气息。石象背驮着花纹细密的莲花座,神柱的每一面刻有双排并坐的佛像。这些神柱在两侧浓密的松林掩映下,显得高耸入云、气势雄伟、蔚为壮观,令人敬畏不已。礼佛大道的地面上还雕刻着盛开的团莲,增添了佛教的宁静与和谐氛围。总的来说,云冈石窟的礼佛大道是一条充满佛教象征意义的道路,以其壮观的千佛列柱和骑象四棱神柱,以及地面上的团莲雕刻,向游客展示了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问题二,不一样的飞天。</p><p class="ql-block">礼佛大道及第20窟露天大佛背光外缘西壁的残飞天是云冈石窟最有代表性的飞天。这飞天,可以称之为“菩萨形飞天”。你看这身飞天头戴花冠,颈佩珠环,通体长裙,手捧鲜花。她身段微屈,状己凌空,但姿态却是那样端庄沉稳,一副虔敬的面相有别于一般的飞天。</p><p class="ql-block">我对石窟雕塑壁画,一直都是懵懂的,对佛教文化也是一知半解。但是受媒体上各种宣传的影响,形成刻板印象是:飞天都是纤巧轻盈、飘若惊云、矫若游龙的。比如敦煌莫高窟中著名的反弹琵琶飞天。然而云冈石窟告诉我,其实飞天也可以是胖憨可爱的。云冈石窟中飞天存在着不同风格,可以看到时间的印迹。有一些飞天类似莫高窟,但是也有一些飞天,胖乎乎的、矮墩墩的、憨傻傻的,其中又透着可爱。</p><p class="ql-block">从汉语中的“飞”和“天”来理解飞天,是对飞天形象的误解飞天无疑是敦煌壁画的标志和象征,不过,飞天形象并不仅仅属于敦煌,比如这次来到云冈石窟;飞天形象也不仅仅属于中国佛教艺术,在印度、中亚、东南亚以及日本,飞天形象也都极其迷人:但凡有佛教艺术的地方,飞天形象必然会出现。飞天形象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这是一个言人人殊的问题。学界多从印度古代文化中的乾闼婆、紧那罗甚至是金翅鸟等神话形象上追溯飞天的渊源,最常见的说法是将飞天与乾闼婆相关联,认为飞天是“伎乐天”,即“香音之神”或“音乐之神”。</p> <p class="ql-block">问题三,昙曜与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迎面便是正在修整的昙曜广场。昙曜,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佛教高僧,早年出家,在凉州修习(当时北方的佛教中心)。学识渊博、操行端正。传说北魏文成帝拓拔浚出巡,遇到昙曜,皇帝的马咬住昙曜衣袖不放。当时是北魏太武帝灭佛之后,拓拔浚很礼重他,下令于平城(今大同市)西的武周山上开凿皇家佛教圣地云冈石窟,历时近70年。昙曜是石窟寺的创始者之一,云冈石窟的“总设计师”,跟随昙无谶参加过天梯石窟的开凿。昙无谶与昙曜是师徒关系。昙曜历经北魏太武、文成、献文、孝文四朝,深得皇帝知遇和礼敬。一生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但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和超凡的智慧,积极推进佛教复兴,在政治、经济、教化、艺术、译经等方面,将佛教文化带向复苏、繁荣,为中华佛教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直到今天,我仍然无法把这座鬼斧神工般的云冈石窟,与曾经居于“幽都之北,广漠之野”“无城郭,逐水草”的鲜卑游牧民族联系起来。我一直在想,如此精美绝伦、雕饰奇伟工的摩天大佛,如此规模宏大、价值丰富的浩瀚工程,该是一些怎样的能人异士,用怎样的思想、怎样的信念才能完成呢?</p> <p class="ql-block">问题四,昙矅五窟有什么特别?</p><p class="ql-block">提到昙曜,不得不说著名的昙曜五窟,即现在云冈石窟群中第16、17、18、19、20窟。经多方考证,学界普遍认系云冈第一期工程,穹庐形式,佛像高大,佛像多圆面宽肩,刚健有力,佛皆通肩、右袒,菩萨则袒上身居多,具有揵陀罗遗风,多种文明的交流融合是犍陀罗艺术诞生的基础,犍陀罗艺术吸纳了不同文明的符号、理念和神祇。</p><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代表五个皇帝的说法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普遍认为这五个皇帝分别是北魏的太祖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和文成帝。其中,第16窟对应文成帝拓跋浚。</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窟,正中立像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伽牟尼立像,高15米多,右臂袒露,原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一位战功赫赫的皇帝,在位时做出了最为严厉的灭佛行动,史称“太武灭佛”。死后其孙子文成帝拓跋濬建造云冈石窟时以其为原型建造佛像。</p> <p class="ql-block">问题五,第十八窟佛像与其他佛像有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此佛传说象征北魏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身披千佛袈裟,暗含赎罪忏悔之意,世上仅此一件。佛像左手抚胸,右手下垂,也是忏悔的一种姿态。他在这已忏悔了一千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问题六,第十七窟为什么低沉?</p><p class="ql-block">这一窟是云冈早期唯一的交脚弥勒菩萨 大像,低沉1米(此弥勒代表未来,兴许寓意着拓跋晃至死都没有坐上王位的遗憾吧),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 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p> <p class="ql-block">十九窟是“昙曜五窟”中规模最大、形制组合最独特的洞窟。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南壁罗睺罗因缘是云冈最早的佛教故事图像。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内一倚坐佛像。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p> <p class="ql-block">问题七,云冈石窟宝冠特点之一!</p><p class="ql-block">第六窟中心塔柱东面下层重龛交脚弥勒菩萨宝冠由中央花盘和两侧对称花盘三部分组成,但花盘已经是三朵莲花的雕刻,中央坐佛像端坐于莲花之中心,两侧莲花中创造性地雕刻了身姿秀美、飘带翻卷的飞天形象。第6窟飞天形象出现于菩萨宝冠的创作,源于早期菩萨宝冠。这些宝冠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六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整座洞窟富丽堂皇、雕饰精美,堪称云冈之最,是同时期其他石窟所无法比拟的!也有学者认为此是孝文帝为其祖母文明太皇太后冯氏所建。</p><p class="ql-block">其中最大的看点就是洞窟中雕刻的佛传故事图,它像一首叙事长诗,讲述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烦恼,在贤人的指导下决定出家修行,在修行过程中经历诸多磨难,最终到达涅槃彼岸的全过程。情节生动,引人人胜,是现存最早的宗教题材的石刻“连环画”,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六窟侧壁的波斯人,你看到了吗?石刻造像风格的变化,展现了西来像法逐步中国化、世俗化的演变过程。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菩萨服饰的变化。佛像“褒衣博带”服装的出现与菩萨装的改变同时发生,体现中国传统服装宽大的特点。表现在雕刻中,又有强烈的下垂感和下部向两侧扩展的特点。这种变化在第5、6窟表现得非常明显,并且由于数量的巨大容易观察。</p> <p class="ql-block">问题八,云冈石窟服饰特点之一!</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中的第十六窟帝王像是一尊立佛像,这尊佛像与其他几尊佛像不同,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胸前佩下垂结带。第十六窟是整个云冈石窟最先开凿的,佛像的服饰为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期的服饰,却与朝鲜族服饰十分相像。服饰的质感整体来说较为厚重,虽然该佛像的下半身因为年代的久远而风化,但是初看佛像还是能看出该佛像建造时的特殊工艺,V型的领口加上宽大的袈裟,都十分具有佛像的早期韵味。值得一提的是,该佛像所雕刻的帝王为文成帝,像的表情严肃沉稳,让人第一眼看到时就被震撼,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问题九,佛为什么都是大耳垂肩?</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露天大佛,大耳垂肩,祥和地屹立风雨中一千多年。它的形象常常出现在画册之中,是云冈石窟的标志。</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坐高17.14米,一个头,就有4米高,耳朵特别大而长,长达1.9米。</p><p class="ql-block">佛耳,即指大耳,因有释迦牟尼双耳垂肩的福相,因此产生佛耳的说法。耳轮垂埵是佛陀修行而具有的相好,是说佛的身体有种种美妙的地方。但这都是佛为了教化众生而现的,佛说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也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另外,佛耳也是智慧的象征。古人认为肾开窍于耳,故耳大是肾气健的征象。佛耳之人,心胸豁达,眼界开阔,随遇而安,诸事不强求,知足常乐,为人达观,一生平安喜乐,大多长寿,子孙满堂,得享自然之福禄。</p><p class="ql-block">据资料显示,男女随年龄的增长,男女耳垂都在生长,男性耳垂比女性耳垂速度要快,与寿命是否成正比,不得而知。也许是与身高成正比吧!</p> <p class="ql-block">第七、八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p> <p class="ql-block">双佛,在众多石窟造像记载中很少有像云冈石窟的“二佛并坐”形象,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均未见到类似的场景。据统计,在云冈约有385个“二佛并坐”龛,几乎每个洞窟都有这种形象。或置于正壁,或东西两壁或南壁,也有的雕刻于拱门或明窗上,可以说,它是云冈石窟造像的一个典型。</p> <p class="ql-block">问题十,为什么云冈石窟会出现双窟,双佛?</p><p class="ql-block">第五窟“大像窟”与第六窟“塔庙窟”是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 这两窟设计统一,气势宏大。两窟分别开有大型明窗和窟门,两窟中央耸立 由“龟趺”负驮之巨大丰碑,东西两侧对称为九层高塔,窟前宽度达30余 米,前庭宽大平坦。云冈石窟双窟多达385处。</p><p class="ql-block">第七,第八窟是云冈营造最早的双窟,也是云冈中期石窟雕凿的开篇之作。第七窟位于石窟群中部,东与第六窟相邻,西面紧靠第八窟,并与第八窟组成“同一形制、同样规模、内容相连并紧靠在一起”的所谓“双窟”。这是一组平面呈长方形的具有前后室且前室无顶的双窟。</p><p class="ql-block">双佛并坐像,一般指的是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它来源于佛教《法华经见宝塔品》,这部佛经是释迦牟尼50年说法的至极教理。当年佛祖刚讲完《法华经》的《法师品》,地下忽然涌出一座无比巨大的七宝宝塔。过去千万亿劫就早已灭度的多宝古佛在宝塔中称赞释迦牟尼讲得很好,并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p><p class="ql-block">说法1,双窟制的形式,大多出现在中期洞窟,即在公元471~494年开凿的洞窟。这一时期北魏出现了二圣临朝的局面,也就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和文明太后冯氏一同执政。这一时期北魏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达到巅峰。</p><p class="ql-block">说法2,可能是出于想让后人看到帝王的丰功伟绩,王族想到可以通过雕凿石窟,并结合宗教信仰,天人合一的方式,将帝国的强盛记录下来,于是便有了双窟的形制。</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双窟”就是这种政权形式的典型象征。二佛并坐龛中的“二佛”也是“二圣”的映现,具有独特的政治寓意。</p> <p class="ql-block">问题十一,云冈六美人在第几窟?</p><p class="ql-block">“云冈六美人”就在此窟,后室南壁门拱上有6个女性化的供养天造像,被称为“六美人”。第七,八窟都有,我也辩别不出我拍的是哪窟?</p> <p class="ql-block">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p> <p class="ql-block">问题十二,这是音乐盛典中的什么角色?</p><p class="ql-block">指挥家,透过这一束光我们能清晰看到,双手合掌,身体侧仰,指挥这次音乐盛典的音乐人。</p> <p class="ql-block">窟周壁上佛龛上刻满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窟中人群拥动,除了第五窟排队最长,在我们的行程中就数第七窟了。当我定神望去他们手中有各种乐器,有排箫,箜篌等十分珍贵的古典乐器,象一个有编制的乐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此外,‌云冈石窟中的五弦和琵琶等乐器,‌让我看到龟兹传入的文化元素,‌丰富了云冈石窟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十一窟的六位过去佛,呈现佛教历史的古往今来。</p> <p class="ql-block">这种面部浑圆,具有浓郁异域风情的多头多臂造型,来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天神,是云冈石窟所独特的。</p> <p class="ql-block">问题十三,最精美的微笑佛像在哪?</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石刻造像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大部分佛像是面容带着微笑,显得跟芸芸众生非常亲近。</p><p class="ql-block">前面我一直没提第五窟,其实我还真没看清楚,只有一个印象,这是一尊游客很难看到的佛像,位置在云冈石窟第五窟,一般不允许游客攀登,所以我们很难看到它。此佛像雕刻得线条简练、比例适中、惟妙惟肖、亲切含蓄、可敬可爱。所以,许多研究者认为此佛头是云冈石窟最精美的佛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问题十四,“五华洞”是哪几窟?</p><p class="ql-block">云冈第九至第十三窟因为背清代补绘重彩,俗称“五华洞”。其中的造像内容极为丰富,是研究北魏建筑、音乐、舞蹈、书法的历史遗珍。五华洞目前仍在维修中,并不完全都对外开放,所以一直以来,令石窟爱好者们感到神秘。</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在这一时期的造像题材内容多样,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p> <p class="ql-block">问题十四,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发现好几座大佛身上都有很多凿孔,给人一种异常突兀的感觉。这些孔洞,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地在大佛身上排列着,与整体环境极不和谐。</p><p class="ql-block">一开始我很疑惑,不明白石佛身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孔洞。后来慢慢了解到,这些孔洞其实是云冈石窟一千五百多年间,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经历的无数次血与火考验的真实记录,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苦难史和奋斗史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窿眼有两种,种是外加建筑在山体上打的方眼,另种在佛像上的的洞眼,这种一排排小眼是清末慈禧太后下令对云岗进行的大规模维修时留下的。当时认为石窟佛像陈旧,就在石像上打眼加泥,糊了佛像,然后上色做新。这种做法实际历代都有,但唯独这个时代做的最差,显现了清朝的没落。清代补修佛像时,采用传统的打孔、嵌入木栓、缠麻、涂泥、彩绘的办法,虽在防风化上也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却对石雕形成极大的破坏,使原造像遍体鳞伤,泥皮一掉,满目疮痍,起到以积极的保存修补方法,因方法拙劣,却起了消极的破坏作用。这种“保护”是违背科学的,属破坏性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问题十五,佛像眼珠为什么有空洞?</p><p class="ql-block">镶嵌眼珠的孔洞:部分佛像的眼珠是镶嵌的,这些孔洞可能是为了镶嵌眼珠而预留的。这些镶嵌眼珠的佛像往往与造像的大小体量和重要性有关,主要的主像和胁侍大像可能有镶嵌的双眼,而其他胁侍像则可能没有。此外,镶嵌眼珠可能并非北魏造像之初就有,而是在某个中间时期(如辽代或明代)补做或续作的,这解释了镶嵌眼珠的不同材质和大小眼珠共存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雕刻中,除了有佛造像与飞天外,亦有山林树木、翠影扶疏。</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树木刻画较为精致。第五窟门拱上方两侧的树木。禅定佛中间的树木枝繁叶茂。圣树下两佛对坐,神情安详。据说表现释迦牟尼在娑罗树下涅槃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问题十六,石窟最美圣树在第几窟?</p><p class="ql-block">最美圣树,第5窟窟门两壁上侧的石雕菩提树:形态舒展、红枝绿叶、枝繁叶茂,有“石窟最美圣树”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问题十七,<span style="font-size:18px;">云冈石窟现存最早的北魏造像记在第几窟?</span></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现存最早的北魏造像记,第11窟,魏碑造像题记:</p><p class="ql-block">第11窟东壁上层有一块北魏太和七年(483)造像碑,是云冈北魏题铭中文字最多,最为完整的碑记。碑文24列341字,记载了北魏京师地区五十四位邑义信士女自愿在武州山石窟敬造佛像九十五躯的史实,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早的北魏造像记。</p> <p class="ql-block">问题十八,云冈石窟未完工的是哪一窟?</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3窟位于云冈石窟东部窟群,是云冈石窟最大的洞窟,但因某种原因并未完工。</p> <p class="ql-block">问题十九,屋檐上的鸱吻有什么作用?</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趴在屋檐上的螭吻,鸱吻又叫鸱尾,是中国古建筑上最常见的一种建筑构件,一般用在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作为装饰。鸱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最初被称为鸱吻,后世的文献记载中也有螭吻、蚩吻等名称出现。传说龙生九子,鸱吻是其中之一,龙生于水,飞于天,人们把它放在屋脊上,除了用作建筑装饰物,也有防火的寓意。鸱吻一般是用琉璃做成的,琉璃为防火材料,不易引起火灾。鸱吻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的演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图腾的崇拜、对社会等级和礼制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问题二十,云冈石窟中的佛与菩萨有以下区别?</p><p class="ql-block">AI告诉我:</p><p class="ql-block">1.地位不同:佛是佛教中的最高境界,代表着完全的觉悟和解脱;而菩萨则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虽然菩萨的觉悟程度也很高,但他们还需要进一步修行才能成佛。</p><p class="ql-block">2.觉悟程度的高低不同:佛是菩萨最终要达成的境界,只有菩萨修炼得道以后,才能成为佛。菩萨是因位正在修行的圣者,而佛是果位已经圆满的圣者。</p><p class="ql-block">3.形象不同:佛是六根清净、心无杂念,不关心世俗之事,潜心修炼的佛家中人;而菩萨则不光要潜心修炼佛法,还要关心外界事物,普渡众生,承担着佛法执行者的任务。</p><p class="ql-block">4.追求不同:佛的追求是实现彻底的觉悟,摆脱六道的轮回摆布,进入四圣之列;而菩萨的追求则是培养无限的慈悲心和智慧,他们承诺放下个人的解脱,愿意不断轮回,普渡众生。</p><p class="ql-block">此外,云冈石窟中的菩萨形象一般为佛的胁侍,位于主尊两侧。</p><p class="ql-block">又问,云冈石窟中的佛与菩萨服饰有何区别?</p><p class="ql-block">AI又告诉我,云冈石窟中的佛与菩萨服饰完全为中国式,也就是云冈石窟晚期的式样。尤其是两侧的胁侍菩萨,面型消瘦,通体薄纱,为后世辽代补雕。第二层则雕凿交脚菩萨,头戴化佛冠,帔帛交叉在前,左手抚膝,右手上扬。两侧各雕思惟菩萨,身材消瘦长裙垂地,长颈削肩。这种形象皆为云冈晚期的特点。因此,云冈石窟中的佛与菩萨服饰区别不大,都是以中国式为主,但在细节上可能会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但在实际参观中我还是傻傻分不清!</p> <p class="ql-block">问题二十一,游云冈石窟上午去好,还是下午去好?</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安排在下午游览比较好,主要是因为下午顺光,可以很好的拍摄。整个游览下来感觉很惊艳很震撼。景区管理很到位,再加上平地游览,整个过程対于年长者还是非常轻松。</p> <p class="ql-block">在人来人往的参观人群中,我们不得不想起一个人-耿彦波。</p> <p class="ql-block">他是云冈石窟及山西大同传奇人物,在大同市街头巷尾无人不知。他的名字叫做耿彦波,一位曾经的大同市长。从他被称为“耿疯子”的时期,到他被誉为“耿菩萨”的时代,他的人生经历见证了一个优秀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品质——胆识、智慧和仁爱之心。</p><p class="ql-block">这是走近云冈石窟大门的对联,耿彦波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地理标志,云冈石窟的地理标志,在云冈石窟的出口处。</p> <p class="ql-block">写游记,似乎重游云冈石窟,一犹(游)未尽,有了重游佳境的想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