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咱亲爱的大(爸)25岁(1954年)的照片,好帅!那时的他已经担负起养育一家老少的责任。</p> <p> 这张眉清目秀的照片是咱亲爱的妈妈30多岁拍的,此时的她已是六个儿女的母亲了,除了要照顾自己的儿女还要照顾公婆和小叔子、小姑子们。</p> <p> 妈中年的照片。那时的她在豆制品工厂工作,在豆腐车间或制粉车间,工作中有时要扛近两百斤重的大豆或高粱并将其倒入泡池中;在制酒车间要下到一人多深的酿酒发酵池中一锹锹的将酒糟扔出池外,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况且她的个头不足一米六。就这样,下班回家后还照常洗衣做饭做针线,细心照顾丈夫和孩子,毫无怨言。</p> <p> 大40多岁的留影,生活的艰难写在了脸上。那些年大也受了委屈,被隔离不能回家。从小到大我们都没有和亲爱的大一起照过相,更没有全家照(记得上小学时总是快过年了说要拍全家照,却从来没有拍过)。这是我们最遗憾的事。记忆中大平时就穿蓝色棉布或涤卡的中山装,过年时穿妈妈缝制的中式对襟衫。每年年三十大为我们做好过年吃的香肠等熟食后自己将中山装洗干净,烤在火炉边。过年3天大都不让妈做饭,也不让我们干活,他为我们做很好吃的红烧肉、条子肉、糖醋鱼、宫保肉丁、木须肉等等……大很会做饭菜,并且做的很地道,十分讲究色香味包括刀工。中秋节大还给我们打月饼,院子里摆上小方桌,放上西瓜葡萄月饼赏月,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和成语典故。记得有段时间大患腰椎间盘突出,痛的直不起腰,就这样还坚持骑自行车上班。这情景深深刻在儿女的心里......可没等我们都长大他却突发心梗永远离开了我们,没给我们留敬孝的机会。如果现在他老人家还活着,我们都会给大买各种衣服,做上我们跟他学的拿手菜,让他老人家也享享儿女们照顾他的生活......</p> <h3>下面这两张照片是从大和同事的合影中剪辑下来的,微笑着的大内心是多么的美好和自信。</h3> <p> 大1974年去北京、上海、杭州出差留影。大出差都会给我们带来礼物。有当时时新的白色塑料凉鞋,方格的确良衬衣,白色镂空领衬衣(这件衣服我穿了好多年每次洗净后都会在水里放一点儿蓝墨水将衣服泡三两分钟,为的是让衣服更白一点儿)半裙布料,针织三角围巾,还有好吃的大白兔奶糖......</p> <p> 大永远定格在54岁......生前是一名中层干部,对所管理的企业的业务十分精通。这张照片是大管辖的照相馆开展技术检查时摄影师手工修改的作品,也是大很满意的照片之一。</p> <h3>妈老年的照片。</h3> <h3>1992年时的妈妈。</h3> <p> 这张照片是母亲90年(不知道具体是哪年)拍于宁夏博物馆即银川西塔门前。我们家的老房子就在西塔对面的一座四合院内,房屋是大伯和父亲共同购买的。1969年家搬到了父母的工作单位家属院居住,老房子卖了极低的价钱(每间房300多元)。现在那里的房屋早已被拆迁。</p> <h3> 妈妈穿的这两件非常好看的衣服是三女儿买的,她说感恩妈妈心灵手巧,从小到大我们总能穿上好看时髦的衣服,现在我们生活的不错,也要让老妈穿的时髦些。</h3> <h3> 现在的妈妈虽然年事已高,2009年做了心脏支架,但生活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的充满信心并且很知足。凡事很少麻烦儿女,她每天都要做自己编的一套健身操,她说自己锻炼的健康些就是对儿女最大的帮助。她说到也做到了。我们做儿女的都非常感恩。</h3> <h3>2016年10月带母亲在贺兰山下游玩。瞧瞧我的妈妈,八十多岁的人了还是那么硬朗,这气质,像不像社会大学的教授?</h3>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妈今年年近90,十余岁进了老李家便开启了操劳时代。为小家,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为大家,侍奉公婆照顾姑叔。生养八个,一夭折一早逝,所幸两儿四女一直围绕身旁,累她辛劳确仍乐此不彼,所幸父亲一直挺在面前,给她宠爱令其力量无穷。</p><p class="ql-block"> 妈蕙质兰心,很是聪明,出口便是典故歇后乡言俚语,你惊讶大笑探问所谓何来,老人家荣辱不惊轻言"你们的大(我的祖籍是陕北,大即父亲)说给我听的"。于是我们才知父亲常与她讲戏文道古今,以致女儿曾有"姥姥语录"。</p><p class="ql-block"> 妈心灵手巧,擅长制作,四季衣裳冬夏布履,老少咸宜舒适惬意,还很是会赶时髦,今天的流行式样经夜晚时分的飞针走线,次日就满心欢喜出现在小姑身上,全然没有姑嫂间的嫉妒不和。问之何故,言到:我没机会上学就很羡慕你姑叔,让他们穿好点比我自己穿还高兴。也因此很受侄男甥女爱戴,有的干脆省确表名关系的特定语直呼"妈"。 </p><p class="ql-block"> 妈渴望知识,羡慕读书人,幼时家贫未能入学,时常"偷听"先生讲学,渴望有朝一日走进学堂。解放后的"扫盲班"了却了她的夙愿,积极主动从不缺课。每逢上课,便早早伺候好老少,怀抱幼儿赶至课堂,认真听仔细记不时请教。"连蒙带猜"居然就可以磕磕巴巴阅读,《红楼梦》也能读个大概,又乐于拜电视为师,与人交谈常常"语出惊人",加之戴着眼镜,时常被误认为知识分子,询问是哪所大学执教,妈淡然一笑"什么大学?家里蹲大学啊!"瞧,妈是不是够幽默?</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每逢春节妈总是给我们每人做一套新衣裤,鞋子也都是当时时兴的式样。我曾羡慕她总将二姐三姐打扮得双胞胎似的,时兴啥就给穿啥,而我和大姐就被"另眼相待",分别孤零零地享受"特殊待遇"。不服气地探寻究竟,却被"一个大一个小,不齐整"搪塞,其实这大与小不过都是两岁而已,她俩也是如此。大概妈就是想刻意创造一对双胞胎。记得婷婷的臭美的"双胞胎"买了牛仔裤和红皮鞋,惹得封建的大撅嘴生气严令"不许穿",还是妈的"思想工作"奏效,得到默许的她俩着实领导了一下潮流。</p><p class="ql-block"> 妈操劳但满足的生活戛然而止于1982年9月2日,我们的大突发心脏病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们悲痛不已,四十七岁的妈迅速花白了头发。此时六个儿女只有大哥大姐已结婚,还有三个(我、二姐和三姐)正在读书。生活之压力重重地压在母亲肩上。坚强的妈妈毫无怨言的承担起大未完成的责任,用她那微薄的工资继续拉扯我们长大完成学业并成家立业。</p><p class="ql-block"> 妈一辈子忙碌,和大一起养大了我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培养了我们做事的能力,并帮我们成家。现在的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子过的还算幸福,感恩之心无以言表。特将妈妈的这些照片编辑成册留作纪念。</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 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p><p class="ql-block"> 借此相册寄托我们对父母的爱和感恩的心,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寄托我们对亲爱的父亲永远的思念,并祝愿母亲大人健康长寿,也祝我们的家庭和谐安康幸福!</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策划:李玉英</p><p class="ql-block">文字与摄影:李彩霞 李玉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