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12日-15日,江苏省高中语文徐志伟名师工作室开展第十二次集中研修活动。此次研修以“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视角下的课题研究”为主题,全体工作室成员以网络教研方式参与。参加此次网络研修的还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2022—2025)名师培养对象陈金凤老师的工作室成员、教育部安昊名师工作室成员、宿迁市泗洪县部分高中语文骨干教师、2022年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奖励计划部分学员、江苏省卓越教师创新培育计划(2023)部分培养对象、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部分语文学科研究生,进一步彰显了工作室“同研共进”的研修宗旨。</p><p class="ql-block"> 四天时间,五场专家讲座,八个工作室核心成员课题研究报告,一场领衔人引领论坛,精彩纷呈,激发了全体参与活动人员的深刻思考和创新灵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专家报告:课程•文本•教材•课型</b></p><p class="ql-block"> 8月12日下午,江苏省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徐志伟)第十二次集中研修(网络)正式开始。基于深度推进任务群教学的目标,工作室邀请全国各地的教学专家围绕“课程•文本•教材•课型”系列开设了四场讲座。</p><p class="ql-block"> 首先由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靳彤教授开设《增长与淘汰:我国语文课程知识建设100年》专题讲座。靳教授立足语文课程的百年发展,从清末民初语言学与国文国语的双向奔赴,到民国中后期语文课程四大板块的形成,再到新中国语文课程知识的框架建构及变迁,从学科史的角度探索了我国近一百年来的语文课程知识,从理论层面为语文新课改提供了新方向。</p> 8月12日晚,南通大学周建忠教授开设《<孔雀东南飞>历史疑义通解》讲座,从“本事溯源、对话特征、过程还原”三个方面,对《孔雀东南飞》一文做了深入、细致地剖析,以教材中的案例生动、有序、深刻地展示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洞察文本本质的能力。 8月13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徐鹏教授带来《“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使用建议》主题讲座。徐教授着重阐释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基本特点,课程内容组织及呈现方式的突破,以及核心素养语境下的教材使用建议。讲座中高屋建瓴的理论和翔实的教学案例解答了当前新课改中教师遇到的诸多困惑,开拓了学科视野,给我们接下来的新教材教学创新指明了方向。 8月13日晚,成都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罗晓晖老师详细阐述了语文课型分类的标准与特征。罗教授基于避免知识点碎片化,强化大概念和大单元教学等背景,对语文课型分类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原因分析,对课堂教学和文本解读进行深度剖析和反思,不仅让我们透彻理解语文课型的特征,更让我们明确具体的操作实施策略。 四场专家讲座,围绕“课程•文本•教材•课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领略了名师教授的专业风采,见证了专家学者的高瞻远瞩。他们的分享让我们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坚定了我们专业研究的信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课题汇报:任务群+深度学习</b></p><p class="ql-block"> 8月12日下午,15日下午和晚上,工作室郑冬梅老师、张飞老师、庄燕青老师、李晨路老师、袁圆老师、庞冉老师、赵洁老师、翁建红老师等八位成员分别汇报了自己所主持的省、市课题研究情况。</p><p class="ql-block"> 12日下午,郑冬梅老师围绕“以课题研究为专业进阶突破口的具体实践”研究主题,从选题理由、申报困惑等方面,阐述了确定“走出经验型教师的桎梏,向专业型教师转变”的这一研究主题的过程。张飞老师围绕“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国革命文学任务群教学实践研究”课题进行汇报,从开展小组研讨、确定评价机制等活动开始,到研究目标、内容及步骤、成果,全面介绍了课题的阶段进展。</p><p class="ql-block"> 15日下午,庄燕青老师介绍了课题“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学研究”研究现状,分享了按照“主题—情境—活动—评价”流程,细化该任务群课程目标,开展实践探索的思路。李晨路老师汇报了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读写融通范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情况,分享了基于读写深度融合的目的,由表及里的动态研究过程,以及使深度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的实践活动;袁圆老师就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大单元设计的微专题教学研究——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为例”进行了研究汇报,从任务群实施、大单元设计、微专题教学等角度,提出了可供一线教师借鉴的有效策略。</p><p class="ql-block"> 15日晚,庞冉老师介绍了课题“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综合实践课程研究”研究情况,剖析了多重视角下戏剧教学的实践过程和具体策略;赵洁老师汇报了课题“基于任务群开展‘新样态’单元教学的研究”的进展情况,从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解、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阶段性成果三个层面进行了汇报;翁建红老师介绍了课题“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学生语文阅读力提升策略”研究情况,从深度学习的做中学、经验学习和高阶思维培养等特征角度,强调其提升课堂思维质量、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实现学科育人等方面的价值。</p> 工作室成员赵洁老师、李方顺老师分别对上述课题进行了成员评议。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名家指引:课题创新+专业进阶</b></div> 工作室领衔人徐志伟老师对八个课题进行了具体评价和指导。<br> 徐老师指出:<br> ——郑冬梅老师的课题以整本书阅读测评为主线,选题有价值,在研究过程中应将测评研究的成果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研究;<br> ——张飞老师的课题紧扣高考考查重点,在提升学生高阶思维方面有价值,在研究中要认真梳理深度学习的理论资料,力争提出田野实践的新见解;<br> ——庄燕青老师要加强文献研究,围绕核心概念运用评价量表的设计等方式,对课题研究成效进行“证明”;<br> ——李晨路老师要更好地梳理文献,依据教材开展“读写融通”,做到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更加契合;<br> ——袁圆老师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微专题教学的研究,要能进一步深入到其他任务群大单元设计中;<br> ——庞冉老师开发戏剧教学课程纲要,力求突出校本化做法,寻找戏剧教学问题的破解点;<br> ——赵洁老师在“新样态”研究方面,有理论高度,要确定“新样态”的维度、元素,与旧样态作比较,有扬弃、有发展,开发不同任务群有常态和变式案例;<br> ——翁建红老师联合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协同研究的做法很好,建议提炼出阅读力的关键层进能力,在研究中要有依据,有契合的实践。<br> 领衔人徐志伟老师明确,主持课题研究有时候就是“自讨苦吃”,是“优秀老师自加压力,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建议各位课题主持人加强文献研究,聚焦标题,精准定义课题核心概念,对标课题研究目标,聚焦课题研究内容,深入开展实践和研究,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徐老师还建议各个课题组强化团队认知,深入理论学习,每学期编写一本课题研究资料汇编;深化核心概念认知,动态调整研究内容,细化研究步骤;实化研究过程认知,开发过程性工具,研制细化课题管理制度,用好评价量表和记录表等。徐老师的专家指引,既有宏观理论和创新引导,又有具体的实施建议和操作指南,这给我们不断优化研究指明了方向,给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注入新的思想。 8月14日下午,工作室特邀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徐伯钧教授给这次研修活动带来主题讲座《文献综述的逻辑规范》,对工作室成员的课题研究和专业成长进行进阶式指引。<br> 徐教授介绍了文献综述的基本思路、操作方法和实践过程,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实例,阐述了文献综述的逻辑规范。为了更好地指引工作室成员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徐教授从综述写作结构,到材料检索与整理,再到综述的具体撰写实例,细致讲解了文献综述撰写的具体过程。文献综述是一篇规范论文所必须的要素,写好文献综述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徐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广度,既有面的覆盖,又有点的挖掘,让我们受益匪浅。 期间,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姚爱玲经理以《知网研学+智得AI:教师论文读写高效进阶》为题,对知网作了推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研修谁谓夏日长,课题启思奋楫忙。工作室全体成员在徐志伟老师的带领下,全面学习,不断提升。尤其是本次研修,从教学提升到课题深研,从理论引领到实践创新,带来了全面又有深度的收获,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教师不断走向职业进阶的专业表达,走向教育生涯的精进之路。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研修心得</b></div> 本次培训名师荟萃,周建忠教授、靳彤教授、徐鹏教授、徐伯钧主任、罗晓晖教授等的讲座从各个角度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课型)等进行了高端指导。徐鹏教授讲座中的语文情境活动的创设、基本课型的进阶都直接提升了我的教学认识。在成员课题汇报阶段,工作室八位成员从任务群教学、深度学习、课程研究等层面开展深度交流,袁圆老师的课题理论扎实深刻、过程清晰有序、成果丰硕、影响广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工作室领衔人徐志伟老师全程听取了汇报,评价见解独到、引领显著、促生深思,为工作室成员所主持的课题催发了新的研究生长点。又是一次教学的深度研讨,又是一次思想的融贯碰撞,又是一次专业发展的盛宴,让我们继续期待下一次!(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赵洁)<br><br> 四天的研修紧张而充实。专家的讲座让我对语文课程建设、课型分类、课例教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进一步明晰了论文的逻辑规范和高效进阶的途径。工作室同仁关于课题研究缘起、目标、内容、步骤、成果等的介绍带给我启示,也鞭策我常思常悟,常修常练。(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朱静)<br><br> 本次培训,我们获得了更加开阔的教学研究视域。语文课程知识的百年建设、名篇阅读的历史疑义通解基于学术史的角度,让我们纵向观瞻或宏大或精微的学术研究历程;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的使用建议、语文的课型分类研究基于新课标的视角,让我们横向把握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文献综述的逻辑规范、知网研学+智得AI基于大数据的角度,让我们立体式处理指向课题深度研究的文献资源。如此多角度的开阔视角,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拘谨,力求走向“一览众山小”的自由畅达。(扬州市江都区教师发展中心袁圆)<br><br> 从靳彤教授对百年语文课程知识爬梳的示范,到姚爱玲老师对AI知网研学技术的指导,再到徐伯钧主任对文献综述逻辑规范的强调,让我对“文献研究”这个概念,由陌生模糊到形象清晰再到理性深刻,这样逐层推进的学习内容设计,也给我的日常教学教研带来了很好的启发。(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学郑冬梅)<br><br> 本次研修印象最深的是靳彤教授的讲座!靳彤教授为我们细致地梳理了语文课程知识建设百年的变革与发展。从《马氏文通》《论说入门》到《新编高中国文》《杜韩两氏高中国文》,从《修辞学发凡》《文章作法》到《文学》《语文》,靳彤教授通过一部部书籍带领我们回顾了那段岁月,让我们了解了语文课程知识建设不同时段的主要教学观点,也让我们更好地体味语文课程的初心和本质。有人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正如靳彤教授所说的那样,过去时段语文课程的有些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当下还要先进,所以当我们快速奔跑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大道上时,不妨沉下心来,回望语文课程的根脉,也许我们能更好地前行。(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李江超)<br><br> 每次研修,工作室主持人徐志伟老师都会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组织,这次也不例外。这次研修聚焦课题研究,徐老师邀请了周建忠、靳彤、徐鹏、徐伯钧、罗晓晖等专家就文本解读、课程知识、教材使用、文献研究、课型分类作了专题报告;工作室成员就主持的在研省市级课题进行了分享交流。我在学习的同时,深感压力和责任。(南京市第一中学李锐)<br><br> 本次研修中东北师大徐鹏教授的讲座体现了文学与教育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讲座中所举案例具体而丰富,不少理念和策略都在东北师大附中得以实践运用,是高校与基础教育融合的典范。而成都市教研员罗晓辉老师具备长期在顶尖中学成都七中任教的丰富经验,同样是将教学理论与长期实践经验相结合。罗老师的语文课型分类很有影响力,在罗老师娓娓道来、条分缕析、旁征博引的讲解下,我更加理解了语文课的特征,以及明确了标准之后如何去操作,去实施。这样的课型分类是经过不断探讨和实践,也和新课标、新教材达成了高度的融合和统一,能够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增强课程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其中还涉及了对很多热点的话题如大概念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科技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跨学科的看法,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罗老师的真知灼见,这样既有理有据又独到新颖的观点是一般讲座中很少听到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庞冉)<br><br> 四天来的线上培训,我收获非常多。部分工作室成员对课题研究情况的汇报交流,赵洁、李方顺两位老师的点评环节,让我感触最深。尤其是工作室导师徐志伟老师高屋建瓴、切中肯綮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徐老师从课题题目出发,指出课题题眼,强调一个恰切的题目对于课题研究的开展的意义。徐老师勉励我们每位成员,做课题不能只是功利的解决我们个人发展的问题,更要解决现实问题,助力学生的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了徐老师拳拳的教育情怀。(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李晨路)<br><br> “基于学习任务群大单元设计的微专题教学研究——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为例”“基于任务群开展‘新样态’ 单元教学的研究”……工作室八位同仁的课题介绍异彩纷呈。这些课题覆盖了语文教学的多个方面,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工作室主持人徐志伟老师对课题的深刻点评和精准指导更是画龙点睛。我将以此次研修为契机,继续深化学习、实践、研究,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改革路径。(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李方顺)<br><br> 这次培训除专家讲座外,工作室老师们的课题分享与点评也让我获益匪浅。反思自我,在长期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基于经验的摸索,缺乏理论指引,所以教学过程容易“无序”。课题不是空中楼阁,一定是紧贴而又指引教学的,反过来教学实践又能促进课题研究,而课题研究的终极目的必然是反刍教学。所以在我看来,课题研究是我们一线教师让教学过程走向“有序”的很好抓手。(常熟市中学翁建红)<br><br> 本次研修的主题是任务群教学视域下的课题研究,这方面是自己比较薄弱的点:囿于自己的经验和方向性的缺乏,跟着研究比较多,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通过专家们从各个维度专业的指导,工作室伙伴们的分享、反思,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专业发展。靳教授谈到自己为了一个主题看了千余本书籍,谈到有学生在研究阅读和写作教学时,统计完教材后的前后观点变化。确实,前人的肩膀是高大的,只有对文献不断地学习、反复地研究,才能助力我们的研究过程少走弯路、更有价值,才会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常州市教科院附属高级中学刁莲佳)<br><br> 本次线上研修让我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结出做、研、化三个字。课题确实是“做”出来的,在“做”中发现问题,要“做”标题,“做”过程,并“做”细、“做”实;课题更少不了“研”,“研”思问题,“研”学文献,“研”究自己,要精“研”、深“研”;课题研究“化”解问题的同时,必然也是在“炼”化自己,更好地服务于教书育人这份工作,其旨归是转“化”为切实的教学生产力。(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庄燕青)<br><br> 在本次研修的过程中,我回顾了我参与的几个课题。不管是已经结题的,还是在研的课题,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课题选题概念较大,造成研究内容博而不精;二是研究过程管理比较粗放,出现研究过程两头紧、中间松的状况;三是课题内容偏向理论,对一线课堂教学支持不足。(江苏省金湖中学张飞)<br><br> 课题研究应凸显问题导向和“真”的要求,系统、全面把握国家对学生发展和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将前瞻性的教学理论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突出实践基础上的策略研究,并做到原则性、灵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盐城市田家炳中学张成华)<br><br> 此次研修,时长四天,内容十分丰富,既有通用新技术手段和通识内容的学习,如知网研学的操作,文献综述的逻辑规范,也有具体文本的解读,如周建忠教授的《孔雀东南飞》历史疑义通解。徐鹏教授的《“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使用建议》,单元整体介绍下又有具体实操,全面深入而具体。罗晓晖老师的《语文的课型分类》,分类清楚,特点鲜明,分类之中涉及到《狼》《阿房宫赋》《范进中举》《背影》《春》《木兰辞》《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多篇教材,解读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发前人之所未发,不乏逻辑,引人深思。工作室成员的八个课题介绍,相互观摩,交流提升,徐志伟老师的点评总结切中肯綮,指出问题,又给出办法。本次研修,令我和教育部名师工作室成员收获满满。(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2022—2025)名师培养对象、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陈金凤)<br><br> 在靳彤教授做的讲座《增长与淘汰:我国语文课程知识建设100年》中,我了解到了中国语文走过的百年历程,特别是对“逻辑”在中国语文课程中的发展感触颇深:从“语修逻文”到1986年语文教学大纲删除“逻辑”,再到新课改加入“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内容,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也感到一种无力和仓促。因为自己接受的是九十年代的高中语文教育,本身未接受过系统的逻辑训练,而现在又要教对逻辑一无所知的学生,茫然而紧迫,自己需要抓紧时间来补自己的逻辑知识缺陷。而徐伯钧教授的《文献综述的逻辑规范》讲座和八位工作室成员的课题汇报、经验交流,让同样主持课题的我受益匪浅。“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真的可以开阔视野,拓展心胸,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教育部陈金凤名师工作室成员、新疆塔里木高级中学王广超)<br><br> 在听了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徐鹏教授所作的讲座后,我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有了更准确的理解,对合理、高效地使用选择性必修教材也更有自信。虽然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会有差异,但只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学习任务群为主,就一定可以重构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教育部安昊名师工作室成员、西宁市湟区第一中学王琦)<br><br> 姚爱玲编辑对知网研学的介绍让人见识到人工智能力量的强大,罗晓晖教授对课型的细致分析又让人感慨人类思维的浩瀚和精微,徐伯钧教授做文献综述的九易其稿体现了学术的严谨和细致,工作室成员的课题汇报展示出了对教学研究的追求与热忱。教学研究,正如工作室主持人徐志伟老师所说,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不断出现,研究永远在路上。(宿迁市泗洪县教师发展中心汪园园)<br><br> <br> 本次培训中,各位专家和工作室成员对教科研严谨又细致的态度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江苏省师训干训中心副主任徐伯钧教授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给大家示范如何做合格规范的文献综述。其次,工作室的各位成员老师轮流介绍自己的课题从如何选题到如何推进,这些“干货”对我来说都是平时很难接触到的。(2022年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奖励计划学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淳学校孔叶红)<br><br> 有幸参加工作室的第12次线上研修,遇名师、见专家、会同行,且学且思,且行且悟。四川师范大学靳彤《增长与淘汰:我国语文课程知识建设 100 年 》系统梳理语文学科建设历史,提供学科课程宏观视域,高屋建瓴;南通大学周建忠教授《<孔雀东南飞>历史疑义通解》为教学深度解读文章提供了指导,拨云见日;东北师范大学徐鹏教授的《“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使用建议》从核心素养基本特点、学习任务群现实问题和应对策略、核心素养背景下教材使用建议三部分阐释,对语文课程改革转型做清晰明确总结,醍醐灌顶;罗晓晖老师《语文的课型分类》从学理层面明确课程类型及其特点,强调学科立场和学科学习进行学科教学,条分缕析;徐伯钧教授《文献综述的逻辑规范》和同方知网技术人员《知网研学+智得 AI:教师论文读写高效进阶》从理论到技术、从实践到操作指导文献写作,快捷高效;徐志伟老师对工作室成员课题开展情况点评:管理细化,过程实化,成果活化,瓶颈突围。我愿不断学习,探寻专业进阶的成长之路。(江苏省卓越教师创新培育计划(2023)培养对象、江苏省徐州中学姜三月)<br><br> 为期四天的线上研修,聆听了多位专家精彩纷呈的专题讲座,也学习了优秀同行课题研究的宝贵经验。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徐鹏教授关于“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的使用建议提到,可以通过内部贯通链+矛盾生成链、纵向历时链+横向共时链的方式来建构学习任务链,这一观点使我受益匪浅。下学期即将接手新高二,开始选择性必修教材的教学,我一定要好好消化理解,用理论指导实践,优化自己的教学。(江苏省卓越教师创新培育计划(2023)培养对象、常州市第二中学赵黎丽)<br><br> 本次研修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徐伯钧教授关于文献综述逻辑规范的讲座。从检索方案到综述撰写,徐教授全面而细致地提供了一套综述写作的学术思路。其中“以主题为主,以关键词为辅”的检索方式、“读、摘、转、缀”写作方法等令我受益匪浅。讲座中,徐教授还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历,启示我在今后的综述写作中应该依托丰富的文献资料,有条不紊且精益求精。(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