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日新——山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彩虹依旧

<p class="ql-block">  海岱,是山东省渤海与黄海至泰山之间的地带。海 , 渤海 ; 岱 , 泰山 。“日新”出自《大学》中“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大意是说,只有不断地更新,事物的发展才没有尽头。顾名思义,山东省博物馆“海岱日新”,意在诠释齐鲁大地起源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一共三层22个展厅,集合了山东古代文明精粹。 8月15日,我和好友一起来到济南,走进山东博物馆观展寻宝——山博的十件镇馆之宝,令人开眼界,涨知识。</p> 第一件   蛋壳高脚杯 <p class="ql-block">  🔺蛋壳黑陶高柄杯</p><p class="ql-block"> 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4000年)</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3年 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 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空灵精美,体态修长,通体乌黑,杯身上装饰数道弦纹,高中部隆起,其上以镂孔为饰,其内暗藏一粒陶珠,杯身晃动时,陶珠碰撞杯体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设计独到,构思巧妙,是一件绝无仅有的古代艺术珍品,是山东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代表了史前陶器工艺的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  网上看到介绍,这类文物的四壁薄如蛋壳,被誉为“蛋壳黑陶”。制作黑陶使用黄河河道沉积的淤泥为原料,细泥反复淘洗,陶胎内不能有丝毫杂质,渗水率几乎为零。经过风化、陈腐、研光、阴干等十几道工序烘焙而成,“黑如漆、薄如纸、明如镜、硬如瓷”,在不同光线下能呈现不同色泽。在四五千年以前制陶技术就已经如此精湛,古人的智慧与匠心真是令人折服。</p> 第二件    红陶兽形壶 <p class="ql-block">  🔺红陶兽形壶</p><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年-4400年)</p><p class="ql-block">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瞧这萌萌哒陶壶,身体胖胖的,像猪又像狗,猪鼻子扬起,张着大口,拱鼻耸耳,小短尾巴向上翘着,让人一看顿时喜欢。古代先民用它煮水或温酒。猪和狗在当时是大汶口先民饲养的家畜,猪是财富的象征,这件器物集艺术与实用一身,大概率是当时地位较高的人使用。</p> 第三件   亚醜钺 <p class="ql-block">  🔺亚醜钺</p><p class="ql-block"> 商(约前1600﹣前1046)</p><p class="ql-block"> 1966年青州苏埠屯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方内,弧刃,双穿,两肩有棱,钺身透雕人面纹,人面五官微突出,双目圆睁,嘴角上扬,作龇牙状。因其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 chou )二字,故得名“亚醜钺”。此钺出土于青州苏埠屯1号墓,该墓建在高地上,南北长15米,东西宽10.7米,深8.25米,4条墓道,墓内用木板构筑成"亚"字形椁室,殉人和人牲达到惊人的48人。而对比可南安阳著名的殷墟妇好墓,仅仅只有5.6x4米,深7.5米,且无墓首,殉人16人。《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喁夷既略,潍、淄其首。”商时,在今潍坊和淄博之间的青州地带,当存在一个重要的与东方之象征“青州”有关的方国。</p> 第四件   九旒冕 <p class="ql-block">  🔺九旖冕</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1368-1398)</p><p class="ql-block"> 1970年邹城明鲁王朱檀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冕通高18厘米,挺板长49.4厘米,宽30厘米;依周尺计之,其广近似于0.4米,正合明洪武年间所定亲王冕制。艇板的表面裹有黑漆纱;板前后各垂九旗,施贯红、白、青、黄、黑五色玉珠,每施穿九珠,共162枚施珠;板下有一玉衡,衡两端有孔,下垂坠玉石充耳。冠镶金圈、金边,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簪长31厘米,一端锐,一端钝,钝端呈方形。此件九旖冕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是研究我国古代服饰、礼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冕冠中的每个饰件,都蕴含着传统的宇宙观、道德观和传统文化的理念。冕顶部的艇板前圆后力,喻天圆地方,而又前低后高,言王者地位虽高也要有弥下之气;板前后垂旖珠,谓以蔽明,表非礼勿视;以丝绳"统"悬玉石充耳,谓以塞明,表非礼勿听。以上各物都有规劝人君不尊大、不听谗、明是非、求大德而不计小过等意。</p> 第五件   鲁国大玉璧 <p class="ql-block">  🔺鲁国大玉璧</p><p class="ql-block"> 战国(前475﹣前221)</p><p class="ql-block"> 曲阜鲁国故城出土</p><p class="ql-block"> 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鹿之角,驼之头,兔之眼,蛇之顶,蜃之腹,鱼之鳞,鹰之爪,虎之掌,牛之耳”等诸番形象汇合,成为攘除灾难、辟邪除祟的祥瑞,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鲁国大玉璧的玉料呈青碧色,玉质晶莹温润,半透明,油脂光泽。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玉是华夏文明的精神象征,两者交融,闪烁着熠熠光彩。</p> 第六件    颂簋 <p class="ql-block">  🔺颂簋(这一张图片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西周(前1046﹣前771)</p><p class="ql-block"> 这是什么鬼(簋)?乍看像一口锅,盖上盖又像一盏盅,它是流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食器,簋盖可以翻转,作为盘子装菜。那时候的王官贵族宴请宾客,席地而坐就会用到簋。</p><p class="ql-block"> 颂簋还是它的主人“颂”用来刻“日记”的一件礼器。西周的一个清晨,周王册命颂在洛阳任职,监造新宫并赐给他黑色的礼服、马具等物品,以兹勉励。颂接受了册命向周王行跪拜大礼,以谢王恩。册命礼结束后,颂心潮澎湃,他将这天的辉煌时刻浓缩成152字的“日记”刻在颂簋之上,祀其先祖,传其后世,愿永远臣仕周王,求仕途长久通达。</p><p class="ql-block"> </p> 第七件   甲骨文 <p class="ql-block">  🔺“有其疾”卜甲</p><p class="ql-block"> 商(前1600﹣前1046) </p><p class="ql-block"> 罗振玉旧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释文:戊戌卜,贞有其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卜辞大意:戊戌日占卜,贞问某某</p><p class="ql-block">是“疾”,像一人卧床生病休息的样子,以患</p><p class="ql-block">意。商代人称病患为疾,认为疾病源于自然</p><p class="ql-block">界神灵成祖先降灾,因此甲骨文中有许多患</p><p class="ql-block">病后要祭祀祖先神灵以祈求保佑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的记录,这</p><p class="ql-block">些古老的文字,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风</p><p class="ql-block">俗、信仰和历史事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p> 第八件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 <p class="ql-block">  🔺银雀山汉简</p><p class="ql-block"> 西汉(前202-8)</p><p class="ql-block"> 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银雀山汉墓竹简》1972年发掘出土于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其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这些古籍均为西汉时手书,是较早的写本。</p><p class="ql-block"> 2012年,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孙子兵法》被评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p> 第九件   东平汉墓壁画 <p class="ql-block">  🔺东平汉墓壁画</p><p class="ql-block"> 西汉晚期(新界时期)</p><p class="ql-block"> 200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p><p class="ql-block"> 整个墓室用大石板垒砌而成,前庭后室的顶部均用石板平盖。墓室的门楣上刻有垂嶂纹、十字穿壁纹和菱形纹,立柱上刻有菱形纹和十字穿壁纹。墓门门楣的立面、前庭西壁墓门两侧立板以及前庭的南北立壁等部位在白灰底上均绘有彩色人物和动物。前庭顶部在白灰底上绘有云气纹和金乌。</p> 第十件   郑燮双松图轴 <p class="ql-block">  🔺清郑燮双松图轴</p><p class="ql-block"> 清,纸本墨色。</p><p class="ql-block"> 纵201厘米,横101厘米。</p><p class="ql-block"> 题记后铃“郑燮之印”(白文)、“二十三年前旧板桥”(朱文)。右下押角章“七品官耳”(白文)、“丙辰进士”(朱文)。</p><p class="ql-block"> 郑燮是“扬州八怪”中知名度最高的书画家,素以写意兰竹著名,以松为题材者实不多见。这幅图中墨竹亦与习见风格不同。通幅朴茂凝重,刚劲雅洁,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9),为郑燮鼎盛时期的绘画代表作品之一。它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这是现存唯一郑燮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的作品,而不同于寻常应酬之,作品本身反映的是一种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对好友的真挚感情。</p> <p class="ql-block">  十件珍贵文物,十大镇馆之宝,最具代表性,它们不仅展示了山东地区的历史文化,还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