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阴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这是一个和清明节、寒衣节并称的节日,是我们祭奠祖先,思念逝去先人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中国人最讲究慎终追远,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祖宗,忘记逝去的爸爸妈妈和其他先人。再过一个月就是中秋节了,那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大家一起赏月聚餐。可欢乐之余,要记着与我们阴阳两隔的先人。所以提前一个月,先祭奠他们。这就是老百姓嘴里说的:“七月十五敬鬼,八月十五敬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中元节同时具备儒、释、道三家的历史渊源。此名源于道教(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即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祭地官,祈求定人间善恶,民间祭祀祖先、孤魂野鬼。佛教受儒家影响,设盂兰盆会,以超度历代先祖。而儒教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注重孝道,因此中元节祭祖节俗得以扎根民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节日,不得不提目连救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其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她屡屡趁儿子外出时,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死后随业力刹那间就入了饿鬼道。尊者目连成道后以神通力观见母亲受种种苦。于是以神通力运饭给其母吃,不料刚进嘴便化为火炭。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金钱资佛曾,香钵趁禅林。复想家堂荐,遥遥泪满襟。”思念永远是中元节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元节,让人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了自己故去的父母。是啊,中元节本是感恩父母的节日,想到父母,泪水就会打湿衣襟。越长大越明白,人这一辈子,最应该感恩的人,唯有父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元节是思念的节日,思念往生的亲人和朋友。中元节也是感恩的节日,感恩父母和其他亲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中元节里,祝愿天上人间俱安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忙,也要在中元节前后,到父母的坟前一祭。这不是封建迷信,也不是求祖宗保佑,而是与逝去先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是一种思念与寄托,一种中国人特有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放河灯,这一中元节的温婉习俗,宛如夜空中最温柔的笔触,在岁月的长河里缓缓铺展。河灯,又唤作水灯或荷花灯,它们不仅仅是纸与光的简单结合,更是寄托哀思、祈愿安康的使者。以坚韧的纸板或细腻的木板为基底,匠人们巧手雕琢,使其形态宛若初绽的荷花,清雅脱俗,每一瓣都蕴含着对先人的无限怀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之时,一盏盏河灯被虔诚地点亮,如同点点星光落入凡间,又似思念的载体,缓缓融入波光粼粼的水面。它们在水中悠然漂流,或聚或散,带着家人的呢喃与祈愿,穿越时空的界限,向彼岸的亲人传递着温暖与不舍。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们在缅怀与祈福中,感受到生命的循环不息与家族的温情纽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梵阁流离敞,绕经筵、万盏红灯,莲花夜放。指点浮生都是幻,几处灵幡飘荡。罗蔬果、馨香供养。渺渺白杨荒草外,料孤魂、寂寞无依傍。当此际,应来飨。三更月照松梢亮。纸灰寒、佛号高宣,钟声齐响。纵使绣帷鸳鸯好,未免惊回枕上。何况是、穷愁景况。露冷庭空形伴影,步荒阶、听彻邻鸡唱。多少事,频回想。”这个“七月半,鬼开门”的日子,你给逝去的先人送去纸钱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