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纽黑文那几天还去了趟邮局,帮朋友快递一个资料。走进面积不大、门庭冷落的邮局,熟悉感和陌生感交织在一起。我是有多久没有到邮局寄过东西了呀,而且在国内这种场景只能到博物馆去看了。不同的是,这里整齐码放着不同材质和功能的包装纸袋、整扇墙立着的五彩斑斓的明信片。</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在国内生活的便利度远远大于美国,快递、外卖、社区实体店购物......菜下锅了,还可以冲到楼下买瓶酱油回来。这在地广人稀的美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也是他们比我们吃得简单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想要也做不到,背后是两国就业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的巨大差异。</p><p class="ql-block">涉及国民经济的话题就留给专家吧,咱继续聊在纽黑文吃饭。</p> <p class="ql-block">纽黑文周末集市。</p> <p class="ql-block">纽黑文是康涅狄格州的第二大城市,人口13万左右,还是一个绿意盎然的城市,植被覆盖比例之大,在全美都是top级别,令当地人骄傲。以耶鲁大学为中心往外走、很快就能体会到乡野林间气息,这种气息也通过周末集市飘散出来。</p><p class="ql-block">集市规模比我记忆中国内的农村乡镇集市还小,品种也不多,买和卖都安安静静,不知怎的,我想象中总有股书卷气在那些太阳棚下缱绻荡漾。人们把自家种植采摘的蔬菜瓜果、鲜花绿植、面包甜点、手工编织、绘画作品……拿到集市上售卖,有的食品是现做现卖。</p><p class="ql-block">我们逛了一圈,应我的要求,买了一个猴头菇和两个贝果。</p><p class="ql-block">猴头菇我听过看过没吃过…呃,好像在云南吃过,反正没印象了,就当没吃过,跑纽黑文来填补人生空白了。卖贝果的漂亮黑珍珠,说她新研制一款巧克力奶油酱,买一份酱呢就送两个贝果,我们捡了宝似的高兴。</p><p class="ql-block">这一趟美国之行几次吃到了我很喜欢的面包类食物。黑珍珠的贝果是真好吃,后来在罗德岛的普罗维登斯的一个网红餐厅吃到的小面包也超级美味。</p><p class="ql-block">再回到那个买一送二的巧克力奶油酱,味道极其甜腻,女孩们教我涂在贝果上吃,但我吃两回就蹿稀两回,可是她们都没反应,尤其是二毛一口气吃小半碗也没啥。只能说我这没胆的人,无福消受这种高脂肪食物。</p> <p class="ql-block">前面提到了这个猴头菇,记得是4个刀从胡子哥摊上买的,跟一瓶葡萄酒价格差不多。《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就是煎新鲜松茸吃。当天女儿拿黄油把它煎了,我感觉没有想象的美味,莫非跟黄油不搭?</p><p class="ql-block">下一顿,我把没吃完的菇片切碎了,炒到蛋炒饭里给大家分享了,那个鲜香呐,至今难忘。几个孩子都说好吃,尤其二毛头点得鸡啄米似的。平时不怎么研究菜谱的我当时也就脑瓜子一热,那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劲儿又上来了,想改良一下千篇一律的蛋炒饭。</p><p class="ql-block">好多天后才想起,今年1月去过云南大理,有天晚上在古城吃过一顿菌菇火锅,那天的主食是菌菇炒饭,我破例吃了一大碗,旁边的瑞雯一气干了两碗。后来忘了这事,但这顿饭肯定潜入了我的记忆深处,才有了纽黑文的这份猴头菇蛋炒饭的惊艳。</p><p class="ql-block">这个今后可以列入我的日常食谱,没有猴头菇,用普通香菇替代再试试。</p> <p class="ql-block">这位黑珍珠小姐姐长得很耐看,头饰是一些木珠子,很有趣。</p> <p class="ql-block">这是黑珍珠的买一送二,记得好像是7刀。巧克力奶油酱粘糊糊的,很甜很腻。</p> <p class="ql-block">这种畸形的果蔬在国内估计会提前间果而废掉,但在这里价格更高,因为个性,因为非主流。这也是当地文化的延伸吧。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什么时候不那么标准化去要求特立独行的孩子呢?不把他们当歪瓜劣枣,而是看作独特的生命,他们有权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逛着逛着,被这个三人乐队吸引了耳目,我们站在小路对面听他们演奏了一首曲子。坐在街边的那个妈妈带着孩子,孩子面朝乐队随意跪在地上,妈妈就这么扭头定定地看着、听着。这个画面好美,必须拍下。三人小乐队,和聆听他们的母子,共同给这个小集市凭添了沉静与清雅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集市旁边的草地,也是当地人周末休闲社交的去处。</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