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洞山普利禅寺坐落在江西省宜丰县同安乡洞山村,是禅宗“五家七宗”的曹洞宗祖庭,为创始人良价大师驻锡之地。寺院始建于唐咸通中期,由曹洞宗开山祖师良价所创,后几经兴废,2010年复建。 </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洞山普利禅寺由山门、昆灵殿(又称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法堂、藏经楼、祖师堂、方丈室、斋堂、僧寮组成。</p> <p class="ql-block"> 曹洞宗作为禅宗“一花开五叶”中极其重要的一脉,成了中国禅宗主流。禅宗巨著《五灯会元》载道:“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p> <p class="ql-block"> 山门上“洞山禅林”四个金字由已故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老先生亲题。</p> <p class="ql-block"> 洞山景区古木参天、藤蔓环绕、飞瀑鸣泉、鸟翔兽走、景致美不胜收。共有景点20余处,有普利寺、价祖塔、苏辙诗石刻、木鱼石、七仙桥、千年罗汉松、石上楠、逢渠桥及夜舍山、红木埚、牛头山、经坑等多处佛塔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怀瑾先生题写的“曹洞宗祖庭”。晚年的南怀瑾大师在各地作报告时,时常会提到良价禅师的公案,以及洞山禅师讲的“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终始,浊智流转。”</p> <p class="ql-block"> 夜合山塔林有十座佛僧墓塔,大小、高矮参差不一,依年代而排列。最早的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最晚的是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p> <p class="ql-block"> 走进洞山,登上百步台阶,转过几道弯,只见数十丈高的楮树、枫树挺直笔立,树枝如巨盖。前面有葛溪拦断去路,溪上建有一桥,名逢渠桥,。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良价禅师结束云游参学的生涯,前往洞山驻锡,路过溪水时,看到水中倒影,顿时悟道,留下了名留禅史的千古绝唱——“睹影悟道偈”。</p> <p class="ql-block"> 逢渠桥。始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为纪念洞山良价惮师而建造。逢渠桥是保存完好的北宋古桥,1987年被列为江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木鱼石。逢渠桥西南80米处,有一块硕大的黑石,形似木鱼,因叩击顶端能发出“剥剥”之声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银瀑飞练。在逢渠桥上游有一处近10米高的瀑布,水流跌落在直立的陡壁之下,形成了银瀑飞练的胜景,尤如"白练挂幽谷,银帘抖玉珠"。</p> <p class="ql-block"> 良价墓塔。唐咸通十年(869)良价圆寂,唐懿宗追封“悟本禅师”,葬于洞山普利寺后山,墓塔名慧觉。墓塔前护以砌石,有拜台,塔下面下端遗存“己丑敕建”、“师慧觉宝塔”9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