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同,去了三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特殊时期特殊任务:“煤都”的“万人坑”是对大同最初印记,嘘吁感叹不已……十四年前(2010年)旅游,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悬空寺,对山西古建流连忘返。时逢大同大搞城市基建,尘土飞起,让人落荒而逃……今日返大同,令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重新审视这个边塞古城,溢美之词油然而生……初识方年少,二识尘满面;再识已花甲,古城展新颜。</p><p class="ql-block">1933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等学者到大同考察,给这座城市诸多古建留下了珍贵的测绘图稿和文字资料,今日大同、全国乃之世界人都应感谢他们为让沉淀的历史重新焕发出光彩与活力所做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据《大同府志》记载,大同九龙壁创建。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虽然名为“九龙壁”,但根据礼制,朱桂为藩王,其壁上所用的只能是代表藩王的四趾蟒,而不是代表天子的五爪龙,</p> <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的“屠城”中,权倾雁同的代王府被付之一炬,王府前的照壁———九龙壁免于劫难,有幸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Huayan Temple),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寺名出自《华严经》“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华严寺与天津独乐寺、辽宁奉国寺并称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华严寺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蓟州独乐寺1.6万平米,义县奉国寺6.1万平米),为现存辽代三大寺院里规模最大的。</p> <p class="ql-block">1902年6月,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考察中国古建筑。在山西大同,他看到一座古寺,保存完整,随后测绘并画了大量草图,并推断这是座金代。</p><p class="ql-block">30年后,梁思成、林徽因看到了伊东忠太的考察报告,对华严寺充满向往。</p><p class="ql-block">并来到大同进行古建筑调查,为大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测绘图稿和文字资料,这些资料对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工程至关重要。他们在大同城内仅停留了9天,却完成了6座建筑的详测和9座建筑的略测。</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建筑依东西轴线布局,总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整体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除两座主殿为辽金时期建筑外,其余皆为清朝时期重建</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华严寺上寺的主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重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基本上保留了辽代风格。大殿建在高4米青砖台基上,月台敞朗,宽33米,深19米,与石级、勾栏构成凸字形平面,两侧为明朝时期增建的六角钟鼓亭。</p> <p class="ql-block">普照光明殿:走过了山门,就能看到普照光明殿,两侧为药师殿和弥陀殿。都是由梁思成绘制的辽代华严寺海会殿图纸修建。</p> <p class="ql-block">殿内塑有华严三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左右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环殿绘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讲述了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的教诲下,参访五十三位老师,求得善知终成真觉的故事。壁画是由中央美院师生,在2009年耗时三年所绘制,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上华严殿门口是精雕细琢的清代木雕山门。是明清时期华严寺被分为上下两寺的无言见证。</p> <p class="ql-block">清代重装饰,木雕、砖雕做得很多,今天看上去,仍十分精彩。</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殿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建筑面积1443.5平方米,是现存辽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堂。且集四朝精髓为一体:辽代的遗址,金代的建筑,明代的塑像,清代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足有4.5米高,因为外观类似鸱尾而得名,又名蚩尾。中国古代建筑基本以木结构为主,防火是重中之重,而古人认为蚩尾乃水精,能辟火灾,因此鸱吻也是古人祈求平安的具像化表达。北鸱吻为金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侧鸱吻为明代补铸,与金代风格迥异。为目前国内古建中最大的鸱吻。</p> <p class="ql-block">雕塑后环壁一周为21幅壁画,讲述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佛的故事,在山西省寺院壁画面积大小排名仅次于芮城的永乐宫。</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壁画是金代所绘,距今近千年,非常精彩。</p><p class="ql-block">东壁北端画的是佛本生经变画,共有84幅;东壁南端画的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夜宿华严寺,人扶到上方。唤僧同看画,避佛旋移床。《陆游》</p><p class="ql-block">华严寺壁画的创作和保护历程充满了历史的痕迹,从金代的初绘到明代的修复扩大,再到清代的增绘,以及近现代的进一步保护和修复工作,这些壁画见证了华严寺的兴衰与重生。</p> <p class="ql-block">汉地难得一见的五方佛,只有三个地方有。大同华严寺、泉州开元寺、北京法源寺。大殿两侧侍立的二十诸天,均向前倾斜15度至19度。这种极具力学技巧的设计,既表现了对佛的虔诚和崇敬,又不失威武之势,属明代雕塑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特别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是华严寺下寺的主殿。大殿台基高阔,月台敞朗。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这座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的古老建筑,是华严寺中年代保存最久远最完整的藏经殿。以其独特的单檐九脊歇山顶结构被誉为“海内孤品”。</p> <p class="ql-block">佛像后重楼式小木作藏经阁38间,其雕刻之精美被梁思成叹为海内孤品,更赞誉其为千年国宝。</p> <p class="ql-block">天宫楼阁五间—藏经用。整个壁藏和天宫楼阁是一组辽代建筑模式,是国内唯一规模宏大的壁藏制作。</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佛坛上供奉有辽代塑像三十一尊,整体分成三部分。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尊的彩塑位于中间一组,以过去燃灯佛为主尊的雕像位于左边一组,以未来佛弥勒为主尊的彩塑位于右边一组,均为中国现存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其中一尊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上身微裸,体型丰满,线条流畅,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两面嘴唇微微一笑 ,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轻抬左脚,重心移向右腿,被郑振铎誉为“东方维纳斯”。即有宋代的灵秀,又有少数民族(鲜卑族)不受儒家文化约束的自由感。</p> <p class="ql-block">这尊被誉为最美女菩萨的塑像,曾登上1982年中国邮政发行的辽代彩塑邮票!是华严寺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这两座辽金建筑,都是梁思成眼中的宝贝,是现实版《营造法式》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北魏初期开凿。迄今已有1540年的历史。它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石窟开凿在武州山的山崖上,武州山的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数因战争或其它因素毁坏,现仅存的窟檐建筑为清代以后建造。</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洞窟内所供是云冈最大的佛像,据说是北魏孝文帝为纪念父亲而修建,高达17米,主佛背后凿有诵经道。</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是云冈石窟中精巧著称的一窟,称“第一伟窟”。据说是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所建,曾经被称为释迦佛洞,又称如来殿。完工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汉化明显。而内饰雕塑被称云冈之最。</p> <p class="ql-block">石刻佛像, 栩栩如生, 静默中传递着深远的佛教文化与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南壁长方形帷幕龛内,六身高发髻供养人半跪相对,端静秀丽,风姿绰约,素有“云冈六美人”之誉,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穿越历史的尘埃, 感受云冈的韵味。每一尊佛像, 都讲述着一段不朽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 千年匠心之作, 每一凿每一刻皆显神韵。</p> <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的主佛像都是北魏皇帝,当年昙曜高僧凿山开窟之时,文成帝“令如帝身”。第20窟正中的这尊露天大佛是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 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18窟中太武帝拓跋焘化身形象的大佛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左手放在胸前—而让拓跋焘“青史留名”的事件,正是“太武帝灭佛”。这尊手心向内的佛像似做“扪心自问”的忏悔姿态。大佛披的“千佛袈娑”上每一尊小佛都有被害的佛教徒之意,压在太武帝化身的大佛上。</p> <p class="ql-block">大同善化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群。《黑神话悟空》的爆火让善化寺名气大增。梁思成先生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记述到:“梵刹名蓝,遗留至今,有华严善化二寺,驰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寺前五龙壁,建于明万历年间。原是大同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1980年迁到善化寺门前予以统一保护。</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建于金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间(公元1128-1143年),也是寺的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一对石狮雄踞左右。</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金代山门,殿内的四大天王是明代塑像;如今成为大同的新晋网红。四座天王都不是常见的忿怒相,而是和蔼的面孔,在现代人眼里甚至有些搞怪呆萌。</p> <p class="ql-block">四大天王代表“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手捏宝珠的广目天王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一座,眉毛皱成八字,嘴角咧开露出笑容,被称“显眼包”。</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这样称赞善化寺:“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多珍贵文物,非始所料。”三圣殿的补间铺作宏大华丽,如盛开的花朵。</p> <p class="ql-block">这样形式的斗拱在辽金后基本绝迹。</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坛上即为华严三圣。</p> <p class="ql-block">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人,善化寺也就随之到了辽国手中,将开元寺更名为“大普恩寺”。</p><p class="ql-block">后来金兵两次攻陷这里,大普恩寺沦为金军屯营之地,铁蹄之下,满目疮痍。</p> <p class="ql-block">殿内有石碑四座。值得一提的是金代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又叫“朱弁(biàn)碑”。1127年,宋徽宗与钦宗被金人掳去(靖康之耻)。宋高宗派朱弁来交涉(朱弁是朱熹的叔祖父),他作为南宋的使臣,被金国软禁在大同17年,其中后十四年就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重修完工的那一年,宋金完成了和议,朱弁得到特赦,终得以踏上南归的路程。临行前,圆满请朱弁为重修寺庙写一篇碑文,碑文记述了善化寺在辽末毁于战火的情况,以及僧人圆满大师重修寺庙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的最大殿宇——大雄宝殿(为国内仅存的八大辽构之一)。大殿为单檐庑殿顶,屋顶坡度很低,和辽构独乐寺近似。(八大辽构:辽宁1座:义县奉国寺大殿;天津2座:蓟县独乐寺山门;独乐寺观音阁;河北2座:新城开善寺大殿;涞源阁院寺大殿;山西3座:应县木塔;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善化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大殿正面当心间、左右两稍间各辟门一处。月台左右两侧建有钟鼓楼。大殿始建于辽,金重修,但仍保持辽构,这在“朱弁碑”中已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大殿柱子设置采用辽金盛行的“减柱法”,为佛像的布置创造了宽敞的空间。大殿正中佛坛上有主像五尊,均为泥塑,为辽金塑像风格。</p> <p class="ql-block">作家王朔说,在国外是看到北魏的塑像,才觉得我们还有点东西,在世界上是拿得出手的。</p><p class="ql-block">华严寺大雄宝殿集合辽代遗址,金代建筑,明代塑像以及清代壁画四个朝代的精髓为一体。其中四壁分布21幅巨型壁画,画面高达 6.3米,总面积875.2平方米,属单体建筑内壁画面积之最。</p> <p class="ql-block">殿内当心间有一藻井,很是精美,是辽代遗物。堪为“室内星空”。</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侧砖台上有二十四诸天像,均是金代所塑,高达3.8米,足足有两人多高,人站在塑像前只得仰视,压迫感极强。“姿态神情,各尽其妙”,高度写实和概括,一眼看尽人间百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诸天造像形体姿态以及面目表情等刻画的较为生动自然,为金代彩塑精品。有些造像的色彩脱落已经比较严重, 布满灰尘。有些则看起来色彩较为鲜艳。(民国时期,有人为三座大殿的塑像重新上色。)</p> <p class="ql-block">大吉祥功德天—最有名的一座塑像。是一位仁慈的女神。代表吉祥和财富。梁思成先生考察善化寺后赞叹说:“护法二十四诸天像……明清两代塑像中决难觅此佳作”。亦被许多古建爱好者称为「金代最美彩塑」。</p> <p class="ql-block">鬼子母—原为专吃小孩的恶魔,又名“母夜叉”。在佛祖感召下,皈依佛门,成为护法天王。左下角变身恶魔时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这座有六只手的塑像是大辩才天。六只手就像双手合十,缓缓张开,继而举过头顶的慢动作分解,遮住其他的四只手,留下对称的一对儿。</p> <p class="ql-block">大殿,雕像无声地伫立在那里,静静守候着近千年的日出日落,聆听无数人的赞美和诉说:时光流逝,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古建筑群是宋、辽、金建筑相互影响和逐代继承的产物,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承唐启宋的这一重大过渡与转变。</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清宁二年,即北宋至和三年),塔高67.31米,总重量约为7400多吨,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当地有一句民谚描述应县木塔:“远看擎天柱,近观百尺莲”。</p> <p class="ql-block"> 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p> <p class="ql-block">在高12米的塑像四周还绘有6尊高达8米的坐佛,堪称巨作,顶部的两侧还绘有飞天。南北门两侧绘制的是金代四天王像,上半部是辽代天王像的原作。</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塔内泥塑释迦佛像周围及内槽南北门两侧,分别绘有飞天、天王、门神等形象的壁画,仅底层周围的壁画面积就达304.65平方米。壁画中的天王怒目圆睁,威武雄壮。由于金代重绘壁画时,将辽代的画覆盖在了下边,形成了“画中有画”。</p> <p class="ql-block">赫赫有名的“悬空寺”。引无数古人与今人赞叹其“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故居,当地人习惯叫阎家大院,大院背靠文山,面对滹沱河水,是古人认为的绝佳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阎家大院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总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一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结束,建设周期长达14年之久,耗资140万两银。</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这个人作为山西的土皇帝,统治了山西38年之久,褒贬不一。</p> <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阎家大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复杂而特殊的人物,他统治山西近40年,曾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最终背井离乡,病逝台湾。他能文能武,曾先后出版过20多部著作,也曾策划过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和忻口战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能“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周旋于日本人、蒋介石、共产党之间。1937年9月阎锡山与第二战区副司令、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曾在此院商讨抗日事宜。</p> <p class="ql-block">阎家大院由20多处大小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组成。全部建筑几十个院落里的建筑各不相同。其中尤以精湛的石雕、木雕、砖雕而使游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世事熙熙,从来富贵无了局,到此说了就了,人生攘攘,自古名利难放下,于斯当放便放。”</p><p class="ql-block">“人生百年如朝露活在当下,</p><p class="ql-block">世间万象皆浮云乐住心中。”</p><p class="ql-block">华严寺的对联不失为滚滚红尘中的名言警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