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萧红故居

郭明志49957417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呼兰河桥头下车,沿萧红大道向前走,到南二道街口(萧红大道228号),有一座青砖院墙环绕的很大的民居院落,这里就是萧红故居。院门开在萧红大道上,青砖灰瓦的门楼上方,高悬着原黑龙江省长陈雷题写的匾额“萧红故居”四个金色大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萧红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中原四合院与东北传统民居相结合的建筑风格。故居占地7125平方米,有房屋32间,建筑面积826.78平方米,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由南大门、东厢房、西厢房、五间正房、后花园等建筑组成,西院有门洞子房、养猪户、磨房、草房、粉房、小偏房、马厩、水井等建筑组成。1986年萧红诞辰75周年时对外开放,同年被评定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萧红故居是萧红幼年、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是萧红思想性格和文化启蒙的精神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故居大门,是一个比较大的院子,迎面看到萧红的塑像,一尊洁白的汉白玉雕像,身着旗袍面容清秀的年轻女子,一手支颐,一手下垂手持书卷,端坐在石上,凝神沉吟的样子。塑像旁边书籍形状的汉白玉石上刻有一篇说明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此塑像落成于2011年4月25日,由汉白玉制成,高2.47米,体宽0.83米,其原作者为著名雕塑家王松引先生。萧红,原名张秀环,后改名张遒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1911年6月1日(农历端午节)出生于呼兰河畔的呼兰城中,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萧红短暂的人生,却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夜空。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出中国北方边塞小城的风土人情与世相百态,在悠远醇厚的乡思中审视历史和人生。萧红短暂的一生有百万文字留诸后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异的作家。《生死场》被誉为抗战文学的"先声"和"号角",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氛围中展现了新的视角。独具匠心、风格别致的《呼兰河传》,体现了萧红深邃的思想内涵,诠释了作家"为人类写作"的理想。《马伯乐》展示了萧红卓越的幽默和讽刺的才华,《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等散文作品感性而灵动,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经典之作。萧红始终关注着女性的不幸命运,成为中国较早的女性主义书写者。萧红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关注和好评,其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字</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塑像后面就是萧红故居的正房。1911年端午节的清晨,萧红在这里降生。此房建于1908年,建筑面积152平方米。青砖青瓦土木结构的平房,为整个院落的主体。1985年动迁居民后按原貌,首先修复此房,1986年萧红诞辰75周年时对外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房中间是开有4个门的一间穿堂屋,左右两面墙的门通内室,后墙门通后花园。两侧门的墙上挂着木制的楹联。一幅联是萧红父亲张廷举先生在1947年春节撰写:“惜小女宣传革命南粤殁去,幸长男抗战胜利苏北归来。”站在这幅对联前,仍然能感受到这位父亲当年的心情,得知女儿已病逝香港,看到儿子在抗战胜利后随军荣归故里,悲喜交集的心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内室的墙上挂着萧红家人照片,靠窗户的一面是火炕,屋里摆放的是农村常见的旧式傢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过堂屋的二进院落是张家的后花园。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种植着各种蔬菜和花木。上世纪50年代,张家搬迁外地后,后花园被居民建起了数栋民房,1990年呼兰县政府动迁了园内的居民,修复了后花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花园是萧红童年时代的乐园,是少年萧红的“百草园”,这里曾经给了萧红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也留下了她后来创作的美好回忆。"往祖父的草帽上插花"、"把谷子当成了狗尾巴草锄掉"、"趴到大酱缸帽子底下睡着</span>了<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往事都成了《呼兰河传》中的经典片段。园中的黄瓜、倭瓜,蝴蝶、蚂蚱、蜻蜓,都曾为萧红的童年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和无穷的乐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花园北面的通道,连通西跨院。西院是张家房客佃户居住的地方,也是童年少年时代的萧红观察社会,体验人生的地方,在她的作品中多次描写过这里发生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西院正房,称“门洞房”,座北朝南。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2007年按原貌复建。建筑总面积一百五十四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二间,东西各三间为居住用房,中间一间是门洞子房,通向北街。此外,西院还有养猪户房、磨房、粉房、草房等西厢房,都是2007年按原貌修复仿 建的平房,建筑形制都是典型的清末北方民居风格。当年居住在这些房子里的人物,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后来都走进萧红的《呼兰河传》,都有生动的描写。如今的这些房屋成为小型的博物馆,有《呼兰历史图片展》、</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萧红作品主题展》、《东昌张氏关东谱系展》。</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萧红家族是 清乾隆年间始祖张岱夫妇从山东省莘县闯关东而来。1935年家族修撰《东昌张氏宗谱书》,历经150余年,由夫妇二人繁衍为四百余人的大家族,他们分居在吉林榆树、黑龙江阿城、呼兰、五常、宾县、巴彦、绥化、拜泉、克山、北安、哈尔滨多地,由佃而自耕,由农耕而商学,形象地展示了一个家族兴旺发展的过程。展室里陈列有历史图片、家族谱系图、家族拓展纪年、分类年表、实物,以及部分东昌张氏家族后人史料、访谈视频等,展览内容翔实、丰富,勾勒了一幅立体、生动的家族史图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氏家谱所记载的一百五十余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弹指一瞬,在一个家族的繁衍变迁中,却浓墨重彩,凸显了每一个生命的精彩与叹息。萧红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她的生命总是维系在国家、民族的命运上,她的生活轨迹是与家族、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东昌张氏关东谱系陈列展"中,可以从更高的角度看到,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典型的北方家族与土地的种种关系;也可以从更深的层次看到,一个作家是如何通过对家族的细致观察来剖析当时社会生活,从而找到了创作的肥沃土壤,实现了自己对人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探索。</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萧红作品主题艺术展,展出了萧红作品的各种版本,作品主题的内容介绍,还展出鲁迅先生写给萧军萧红的多封书信,还有萧红《呼兰河传》作品的多幅艺术剪纸。</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方农耕农具展》展出的当年农耕生产的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品,一件件消失已久的实物可以更好印证萧红作品的文字描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这间展室出来向南走,有马厩,复原的几匹马雕塑,有水井。再向前走,顺着围墙排列的许多石碑、石刻。这是故居大院里最后一个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萧红故居西院最南端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化景观。在西院的围墙下设置的呼兰历史石碑、石刻露天陈列展区,名“呼兰历史文化碑林”。陈列展出石碑带底座8块,碑头4块,石称砣2块,五彩花瓶纹饰房基石2块,墓碑石1块,石臼3个,大小磨盘(上下)6块,旗杆底座1个,石碴子1个,配重坠石1块,磨盘底座1块,圆形、方形柱脚石各1块,共计32块。展区总长度仅30米,称“碑林”,有点言过其实夸张了,但是,在劫后之余,能收集这些“弃物”并加以保护展出,也弥足珍贵!石碑的文字比较清晰完整的有清末民初时呼兰县知事题写的"勤政爱民",有呼兰关帝庙的《重建呼兰关帝庙碑》,有民国时期的《石公祠碑》等。这些石碑、石刻文物,虽然不是很多,大小形状、年代也各不相同,破损残缺,文字漫漶,历经风雨剝蚀,人事浩劫之后的遗存,都承载见证了呼兰小城的历史,在默默地向人们叙说着近三百余年的这座边疆小城的旧时风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