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元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通过“烧包”的仪式来祭祀已逝亲人,表达对已逝亲人的怀念和尊重,希望已逝亲人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得到安慰和庇护,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深刻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元节“烧包”,在我们南乡通常的做法,就是将数量不等的纸钱(冥币)用纸包装起来,然后写上已逝亲人的名字,放到一块空地上,用禾草堆积起来点上火焚烧。用一句安福南乡方言来概括,就是“打发公婆”。中元节“烧包”的一般的流程是:先在家中厅堂上席供桌摆上三牲贡品(鸡、鸭、鱼)即斋饭,接着点燃两根蜡烛,一左一右放整齐,其次,要插上三柱香并烧上三张钱纸,家长和在场的后代要面对上席的“天地国亲师”神位作三个揖,以表达对家族的列祖列宗敬畏之心;最后,放爆竹礼成。家里仪式完成以后,家长带领自己的后代,提上纸包来到公路边或空旷地上,将纸包架好,纸包朝向远方,堆上禾草点上火,烧包就此开始。此过程中,也要在离纸包附近的地方,插上三柱香,烧些纸钱,放爆竹等仪式。“烧包”时由于纸钱不易燃烧加上数量又多,要不停的用木棍来回的翻动,一直等到纸包全部燃烧完才能离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小到大,中元节我家为已逝亲人“烧包”活动一直都是由父母操办。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去世了,母亲也渐渐老了,中元节家中“烧包”的操办也就要由我来主持了。曾记得父亲在世时说过:以后中元节“烧包”就是你们兄弟的事了。那时我虽有些懵懂,却似懂非懂也承诺过,一定会去做好这件事。如今我兄弟三人,为了工作每人一个省,唯有我生活在本地,远在广州、厦门工作的两位兄弟不可能会沿用家乡民间的做法,在中元节去“烧包”,而况广州、厦门市区的城管部门肯定也是不允许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元节“烧包”的风俗,在我们南乡民间尤为盛行。南乡民间相信“烧包”可以帮助已逝亲人渡过阴间的寒冬,这是一种对已逝亲人的尊重和怀念。然而,这种习俗也被一些人视为“迷信”。但在我心中,与其说是一种“迷信”,还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传承。对于这种民间习俗的传承,身处南乡的乡民,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我在想,当我们为已逝亲人“烧包”时,不仅是在为已逝亲人祈福,也是在为我们逐渐老去人们找到一种承传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理解家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元节“烧包”,想要提醒的是:不要因为一些表面的标签,而忽视代际之间阴阳的沟通。就此而言,这“烧包”仪式不仅是一种尊重家族先人们习俗,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生命的珍贵。所以,按照父辈的要求我定会去做好这件事,在中元节为已逝亲人烧好这个“包”,以此沟通当下与历史、阳与阴、时人与古人、祈福与心愿等之间的对话与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元节“烧包”,并非是一种陋习或迷信,而是一种思接千载、感恩铭怀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它承载着人们对已逝亲人的敬仰和对生命的尊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