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以其独有的风姿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桐城,这座镶嵌在皖南大地上的古城,是一方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近日,当我踏上这片古韵悠长的古城那一刻,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墨香与历史的沉淀。古城墙虽历经风雨侵蚀,但巍峨壮丽的古城门,以它古老坚实的身姿,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古城的辉煌与沧桑,让人在赞叹间感受岁月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桐城自古便有“文都"之美誉, 这里不仅是文学巨匠的摇篮,更是桐城派文风的发源地。桐城人文勃兴,代有英才。唐宋两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末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堪称“十七世纪百科全书式”大学者;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勤于政事,经世济民,名扬天下;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清代文坛200余年。</p><p class="ql-block">桐城文庙,不仅见证了桐城教育文化的繁荣,也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场所。庙内古木参天,碑刻林立,每一处都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站在大成殿前,我仿佛能听到古代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感受到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p><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当我即将离开桐城时,回望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心中有些不舍。桐城,这座古城用它独有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与传承的力量。我相信,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桐城的那份古韵与文风,都将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成为一段不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左忠毅公祠建于明崇祯年间,是纪念左光斗的专祠,简称“左公祠”。祠分前进、中进和后进三部分,建筑格调较高,朱门深凹,门石相对,门楼上嵌“左忠毅公祠”石匾额。左光斗(1575—1625),字共之,号浮丘,桐城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官至左佥都御使,“东林六君子”之一。他为官力谋国事,匡扶正义,清直敢言,颇有政声。天启四年(1624),因魏忠贤阉党致祸,下狱致死。天启七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即位,改元崇祯,魏忠贤被处以死刑,左光斗的冤案得以昭雪,被追赠右都御史、太子少保,赐祭葬,敕建专祠祭祀。明崇祯十七年(1644),南明福王朱由崧立国南京,追赠左光斗谥号“忠毅”。</p> <p class="ql-block">六尺巷,位于桐城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于清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有石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的美德,见证了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既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六尺巷的故事,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传为美谈。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张英的谦虚礼让,给后人树立了一座道德典范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桐城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城中保存古建筑有:宏伟壮观,体现桐城文化特色的“桐城文庙”;飞檐翘角,体现明清建筑特色的“东南二老街”;造型精美,具有江南风韵的“告春及轩”;五垛四孔,横跨龙眠河上的“紫来桥”;幽静肃穆,仿佛置身仙境的“静土莲社”;千年不涸,富有传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p><p class="ql-block">桐城已有1200余年历史,其间人文勃兴, 代有英才。明清时期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城中每走一步,就有一处名人遗存,诸如方学渐的“讲学园”,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左光斗故居“左公祠”,张英、张廷玉“宰相府”及“六尺巷”遗址,姚鼐的“惜抱轩”,姚元之旧馆“竹叶亭”,方东树家庙,方宗诚故居“九间楼”,吴汝纶藏书处“半山阁”,方守敦吟诗亭“凌寒亭”等等,展示了古城特有风姿。</p> <p class="ql-block">桐城文庙,始建于元朝延佑年初,是文人出仕前、后的膜拜之地,供奉孔子。文庙以御道为中轴线,前为文庙门楼,中为大成门,后为大成殿。以大成门为界,前后两院落。前院依次建有棂星门、泮池桥、后院设置“陛下”、月台、祭坛等附属建筑。连接前后主体建筑的是分建于东西两侧的崇圣祠、土神祠和檐廊围绕的长庑,且四周筑有"宫墙万仞"的外墙,使整个文庙浑然一体,构成宏伟、 布局工整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大成殿的西厢是严凤英艺术生涯展览馆。严凤英是桐城人,她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天仙配、女驸马等等,使黄梅戏跻身于全国五大剧种之列。有这么一句话:严凤英成就了黄梅戏艺术,黄梅戏艺术也成就了严凤英。</p> <p class="ql-block">桐城文化博物馆则以明清桐城文化名人书画的收藏为特色馆藏,是桐城派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展区分为“古邑春秋,名城遗韵”、“杏坛弦歌,人物芳华”、“桐城文派,天下文章”、“风雅继武,翰墨流芳”四个部分,展示了桐城的历史、科举与教育、桐城派、明清诗歌书画等桐城文化特色,凸显了桐城人文底蕴。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有藏品1.1万余件,不仅展示了桐城的历史和文化,而且使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桐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汲山川之气,泛千年古韵。我国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派”。而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曾国藩,他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p><p class="ql-block">独特的风格是一个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桐城的灵魂是书,是文,是雅,是实。一千多年来的风云际会,都悄悄藏在文庙的大殿里。煌煌大清文坛,唯桐城独尊,时其气势,是何等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使桐城“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独领风骚。</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桐城先贤除了名字就只剩下了文章。一个文学流派绵延几百年,恒久不绝,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桐城文人的笔,驰聘汗青,已超越了简单地理意义上的一县之地,弥漫到大江南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国散文艺术发展的一座丰碑。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