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古清真寺

且听风吟

<p class="ql-block">沁河悠悠蜿蜒流淌,循着它的足迹前行,竟与沁阳北大寺不期而遇,这是一场始料未及的惊喜。</p><p class="ql-block">单檐歇山顶式的大门,庄重而肃穆。孔雀蓝琉璃瓦覆盖在顶部,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光芒,瑰丽华美。脊兽整齐有序地排列着,似乎在守护着这座神圣的殿堂。</p><p class="ql-block">看外观,和中式寺庙别无二致,然而,那坐西朝东的独特朝向,却悄然透露了它与众不同的身份——这是一座清真寺,一座承载着独特文化与信仰的神圣之所。</p> <p class="ql-block">沁阳北大寺,悄然矗立在沁阳老城区的北寺街。大门通常紧闭,仿若要将尘世的一切喧嚣全然隔绝于外。所幸,其北面的一扇侧门微微敞开着。</p><p class="ql-block">从此门进入,青砖铺就的地面、层层叠叠的木构建筑,彰显出一种古朴的韵味。阳光倾洒在院里,光影交错,仿佛历史的足迹在徐徐延展。镂空的门窗,雕刻细腻精美,木头未施油彩装点,尽显天然本色,质朴而灵秀。透过精巧窗棂的阳光,投射下斑驳错落的光影,那些被时光侵蚀的痕迹也变得轻柔且富有韵味。在这里,光显得轻柔绵软,能够透过缝隙照亮所能抵达之处;光亦是神圣高洁的,以其独有的圣洁与庄严,勾勒出一幅岁月安然、心境悠远的绝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拜殿的楹联赫然写着:“入圣殿休谈世事,进朝房只赞圣主”。的确是,当步入神圣的礼拜大殿,仿佛就踏入了与凡尘俗世的欲望全然相悖的信仰与精神的纯净之所。总觉着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阻挡着人们的尘俗之心,使其不容亵渎。</p><p class="ql-block">拜殿内肃穆而神圣,伊斯兰教的光辉在此熠熠闪耀。遵循着古老且神圣的教义,真主与先知的崇高严禁用画像描绘,活物的灵动亦不许定格于画面,这并非是束缚,而是一种独有的敬畏之态,一种对神圣的无上尊崇。</p><p class="ql-block">然而,庄严肃穆的拜殿之中,其木作梁架竟整体彩绘,雕梁画栋、沥粉贴金。这般熟悉的中国传统古建元素现身于穆斯林建筑里,着实令人惊喜。原来,百年前生活于此的不同民族,早已凭借古建将“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认知与交流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古人的智慧丝毫不逊色,他们那开放的胸怀、开明的理念令今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北大寺内,十几块历经风霜、承载着明清两代记忆的碑文映入眼帘,它们宛如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信笺,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温情。</p><p class="ql-block">这些碑文,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字迹清晰,它们不仅仅是石头上的刻痕,更是无数善行义举的永恒铭记。细细辨认之下,每一块碑文都镌刻着为清真寺捐献财物的捐献者名字,这些名字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闪烁着无私与奉献的光芒。它们见证了乐善好施这一美德在回族与汉族人民心中的深深烙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照亮人心,温暖社会。</p><p class="ql-block">在沁阳市,自元朝以来,穆斯林群体便在这片土地上坚韧地生根发芽,他们与汉民族共同书写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这两种文化,在相互交织、彼此辉映的过程中,不仅没有产生隔阂与冲突,反而相互浸润、深度融合,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如梦如幻的文化画卷。</p><p class="ql-block">北大寺,是建筑艺术的璀璨明珠,更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神圣传承者。</p> <p class="ql-block">离开北大寺前,不经意间瞥见一面八字墙影壁。影壁心采用琉璃浅雕技法,雕刻出的凤凰、莲花栩栩如生,琉璃雕刻而成的垂柱、莲花斗、阑额上更是布满了卷草纹图案,精美绝伦,耀眼非凡。</p> <p class="ql-block">沁阳当地人热衷于在口语沟通中使用“馕”字,常以“真馕”来表达由衷的赞美与喜爱。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是回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沁阳这片土地上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馕”,这一源自西域的食物名称,在沁阳人的口中,被赋予了新的情感色彩,成为了连接两个民族文化的桥梁。</p><p class="ql-block">追溯至历史的长河,回族的先辈们如何从遥远的故土踏上迁徙之路,最终定居于沁阳,这一过程如同隐匿于岁月深处的谜团,引人无限遐想。他们的足迹,穿越了千山万水,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带着对新生活的渴望与对信仰的坚守,最终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在众多探寻回族迁徙历史的线索中,水南关清真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把钥匙。这座清真寺,不仅见证了回族在沁阳的发展历程,更以其独特的阿文碑,悄然揭开了回族回迁内地历史的序幕。清真寺静静地依偎在沁河之畔,仿佛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讲述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95年,水南关村民集资修建了这座宏伟的清真寺,男寺与女寺并立,相互守望,共同构成了沁阳回族的精神家园。男寺的三进院落,布局严谨对称,64米的通阔与150米的进深,让人在踏入之际便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厦门、过厅、月台、客厅、拜殿、窑殿,这些建筑元素依次沿轴线铺展,展现出清真寺庄重肃穆的特质。而四讲堂、望月楼、阿訇院、水房和仓储的错落有致,则在严谨中透露出灵动与和谐之美。</p><p class="ql-block">寺内的建筑,更是匠心独运,斗拱重檐,贴金彩绘,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与对美的极致追求。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回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的见证,它们如同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在时间的流转中缓缓展开,让人不禁为之震撼。</p> <p class="ql-block">阿文碑静静地立在男寺窑殿内北侧,180 厘米的高度,约 110 厘米的宽度,竖长方形的碑身,承载着岁月的沧桑。碑刻正中的阿文圆形图案,犹如神秘的密码,诠释着那至高无上的经文。外环的“阿耶图•库尔西”古兰经文,还有两侧对称的 6 句宗教箴言,仿佛是从远古传来的低语,诉说着宗教的神圣与庄严。碑面周围,华夏民族钟爱的莲花和牡丹绽放如初,栩栩如生,似在讲述着文化交融的美丽篇章。镌刻的阿拉伯文,笔法规整,结构严谨,书写流畅,布局匀称,错落有致,宛如一首用艺术书写的诗篇,它是苏鲁斯体阿文书法的巅峰之作,更是阿拉伯书法艺术与中国绘画艺术相融合所铸就的璀璨珍宝。</p> <p class="ql-block">阿文碑是沁阳伊斯兰教植根沁阳的历史见证,亦是回族先民繁衍生息、文化互鉴的永恒烙印,穿越时空的隧道,低语往昔辉煌。</p><p class="ql-block">西辽勇士曷思麦里,以赫赫战功闪耀于蒙古帝国疆域,成吉思汗赏识有加,委以重任。元太宗三年,征金之战硝烟散尽,曷思麦里与其勇士未归故里,反而在沁阳、孟县落地生根,开启了与中原大地的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战则披甲,和则牧歌”,曷思麦里及其军队,在沁阳绘就了生活的另一番景象。他们不仅带来了军事的威严,更将遥远西方的文化与信仰播撒于此。作为地方长官,曷思麦里以开放之姿,推动了伊斯兰教在沁阳的蓬勃发展,其后裔世袭其职,使这一信仰在这片土地上根深叶茂,与中原文化交织成独特的沁阳回族文化风貌。</p><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姓氏更迭,曷思麦里及其部将的后裔,为融入当地,择汉姓以承继,此举既是对中原文化的深情拥抱,亦是民族融合的见证。沁阳回族,多源自这段辉煌历史,血脉中流淌着坚韧与包容,传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水南关清真寺,夕阳已西下。晚霞洒落在水南关村上空,把水南关清真寺染成金色,高低起伏的,寺内那两座宣礼塔耸立着,向人们宣示着此地的信仰。沁河在夕阳下一如既往的平静,像是一种看尽世界却依然少年的风采,沁阳的古代、今天、未来尽在她的眼底。岸边的树木花草,如佛陀一般,拈花远视,微笑不语。</p> <p class="ql-block">山风沁河风光摄影 走沁河系列之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