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大甘南游记篇

行者阿航

<p class="ql-block">【前序】</p><p class="ql-block">本篇拿来了增广贤文此番大甘南的历游日记,全文未动一字。</p><p class="ql-block">做为一个酷爱旅行,而对文字有着超乎常人敏感的非专业旅人,他每天坚持不懈,将白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自己的语言固定,并发布朋友圈。以至有的队友每天都翘首以待,要读到他的叙说才肯睡去。</p><p class="ql-block">如我,则是。我不敢说他的文笔有多么前无古人,但他写出了大家感触。凡绘景摹意,皆细致入微,娓娓道来之余,更是瞻前顾后,引来读者的叹息,神驰,意会,追思。</p><p class="ql-block">好的东西,没有人愿意错过。更何况此次游历是我组织并引领的。愿妙文共赏,同赞有心的妙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补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篇中所取图片,皆来自2024年8月3日~8月14日同行队友,拍摄者众多,铺开会是一长串网名,在此恕不逐一点名了。</p><p class="ql-block">此外,图片撷取没有按序陈到了,读文或有文不对图之惑。手头事多,烦请诸君见谅!</p> <p class="ql-block">北出甘南(1)兰州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兰州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兰州牛肉面是这里的传统食物,外地人管它叫兰州拉面。一碗面端上桌,讲究的是既有牛肉的软烂,萝卜的白净,也有香菜的翠绿,面条的柔韧,还有辣油的红艳,汤底的清澈。因其筋道滑爽,色香味美,深受喜爱。面条又分为大宽,二宽,韭叶,一窝丝,荞麦棱,二细,三细,细,毛细……好的牛肉面,必须同时具有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等标志性特点。日复一日,意犹未尽,吃罢,乡风、乡俗、乡情、乡韵,兴奋、喜悦、幸福、安乐,都有些按捺不住。</p><p class="ql-block"> 放下面碗,去黄河边走走。兰州黄河铁桥,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自汉代起,兰州就是过黄河远去河西走廊直至西域的重要渡口,是沟通内地和西陲的中转站。兰州黄河铁桥前身始于明朝的镇远浮桥,但由于黄河常年水急浪大,浮桥常常被洪水淹没乃至冲垮毁坏,只好春建冬拆。尽管镇远浮桥并不是黄河上最早架设的桥梁,但自明初至清末,它一直是黄河上游“控扼冲要,道通西域”的唯一一座桥梁。1866年,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想要修建兰州黄河铁桥,但因为经费问题而作罢。1871,沙俄强占伊犁,左宗棠“督师度陇”,筹备收复新疆事宜,但甘肃省内“千里萧条,道路桥梁率多倾塌”,严重影响后勤保障。修建一座永固铁桥也成为了必要需求。直到1905年才开始筹备,历经坎坷艰辛,美国公司设计,从德国购买的建桥所需的钢桁架构件、水泥及各种器材、机具、设备等,海运到天津港卸货,再由铁路运至新乡,新乡至西安、西安至兰州都是用的马车来运输。1909年8月竣工通行,为纪念孙中山,1928年改名中山桥。233.5米长的铁桥,饱含多少辛酸。经略西北,安边固邦,收复疆土,跨越黄河成了不能承受之重。</p><p class="ql-block"> 在铁桥这端,可以看到河对岸的塔寺、殿厅、亭台、楼阁、牌坊等,那是白塔山,是兰州市的象征之一,因山头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该塔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朝,寺平面呈长方形,白塔居中,塔身为八面七级,高约十七米,上有绿顶,下有圆基,通体洁白。白塔山树高林密,曲径通幽。站在山上,便可一瞰全城景观及九曲连环的母亲黄河。日落时分,天空橘黄色,滔滔河水溢彩流光,金碧辉煌,兰州城晚妆出镜,更加绚丽多姿。</p><p class="ql-block"> 一个地方,除了令人艳羡的颜值和气质,而最能展示内涵和文化的,莫过于博物馆了。甘肃博物馆的参观预约秒光,入场的“之”字长队,先祖繁衍、开疆拓土、丝绸之路、东西交流、宗教传播、民族融合、文化兴起,都能在这找到清晰的脉络、傲人的文物、璀璨的典籍、确凿的记录,给人以信心、启迪,催人深思、叩问。出场,文创产品超市人头攒动,马踏飞燕标志和卡通产品,惟妙惟肖的古代酒具,甘肃各地的农特土产,受到热捧。</p><p class="ql-block"> 入夜,到南关夜市慢品人间烟火色。油酥吃出胡麻油的香味,油饼吃出酥甜的美感,花白胡子的回族大爷用牛奶、鸡蛋、酒糟制成的马爷醪糟,撒上芝麻、花生仁、葡萄干,鲜美、甜蜜;在炉子上支起平底锅,把羊肉、牛肉加上洋葱、辣椒、辣椒、胡椒放进去,边炒边吃,一边鲜香四溢,一边谈笑风生;啃着羊蹄,Q弹、沾牙,嚼出胶原蛋白带来的少年味。整条街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满眼的美食摊位目不暇接,一路的餐桌座无虚席。兰州城里,装修考究的藏族餐馆,辨识度高的清真饭店,买着烤红薯、烤土豆的流动摊贩,深藏在菜市场的酿皮、百合,大街小巷的牛肉面馆,坐在街边喝着汤、吃着面的一家子,咖啡馆、奶茶店和烤鸭店的长队,无不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融融的暖意。在热爱里,很慢,很踏实,很美满。</p><p class="ql-block"> 用心的喜欢和极致的偏爱,都值得被珍惜。</p> <p class="ql-block">北出甘南(2)哈达铺的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翻过一座座高山,穿过一条条隧道,绕过一道道弯路,越走越偏僻,越走越遥远。如果是在八九十年前,这定会走得令人绝望、生无可恋。而期盼已久、深藏若虚的哈达铺,终于出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首先走进哈达铺纪念馆,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感受红军精神。</p><p class="ql-block"> 从1934年10月,红军第一支队伍渡过于都河出发,一路经历了国民党各部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的严酷环境,大大小小的迂回战斗,缺衣少粮的极度困顿。1935年9月16日,刚走过茫茫草地的红军,又在腊子口与敌军激战。两天后,到达哈达铺时,这支衣衫褴褛、九死一生的部队人困马乏已至极限。据《彭德怀自述》记载:“就在红军往哈达铺走的行军途中,就在已经闻到了阵阵麦香的时候,有同志无缘无故倒地死了。”严重减员、艰难程度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遇到的商贸繁荣、最富裕的一个城镇,它没有辜负红军的期待,张开温暖的怀抱,给了疲惫艰难至极的红军一次养精蓄锐的机会。哈达铺在1935年9月支援红一方面军物资统计为:食盐20000斤,粮食200000斤,食用油5000斤,骡马1000匹,中草药1500剂,猪羊鸡750头(只),蔬菜3000斤……队伍在哈达铺得到充分补给。中央红军长达一年的远征也终于有了一个归宿。北出甘南,红军的下一步该往哪儿走,革命道路该如何继续,前途如何,红军北上的方向又在哪里,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始终萦绕在毛主席的脑海。</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必然就在不经意的偶然中得以续写。哈达铺邮政代办所里的几份国民党报纸透露,陕甘不仅有红军、有游击队,更有一大块革命根据地。这个好消息,是黑暗之中透出来的一丝难得的曙光,把毛泽东的目光和长征目的地,从“到中苏边界去”转到了陕甘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哈达铺,不仅是红军的加油站,也成了重要决策地,中共和红军也变得更为成熟,革命更有方向感。从此,云开日出,峰回路转,向阳而生。</p><p class="ql-block"> 长长的红军街,错落有致的古老民居,纵横交错的小巷,一切都还保留着当年的原貌,而新铺的石板踩上去依旧那么坚实,红军的故事依旧在流传,红军的足迹依旧在延续。</p><p class="ql-block"> “义和昌”药铺,曾住过毛主席和张闻天,“同善社”里,周恩来在此下榻,关帝庙曾开过红军干部大会,“张家大院”是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邮政代办所”里,曾找到那张决定命运的报纸。这一切,既遥远又亲切,既真实又戏剧化,既寻常又令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而张国焘拒不服从中央决定,顽固领兵南下,战斗失利,顿时陷入困境,最后又不得不北出甘南,与中央红军和二方面军会师,又再次证明了到陕北去的无比正确。</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说,除了努力,抉择真的太重要。</p> <p class="ql-block">北出甘南(3)情满官鹅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宕昌之行从哈达铺的红色游开始,以官鹅沟的生态观光游渐入佳境。</p><p class="ql-block"> 官鹅沟大景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的交错地带,是国家地质公园,由官珠沟、鹅嫚沟和木隆三条峡谷组成,属于半湿润气候。最低海拔1780米,最高海拔4153米,森林覆盖率为75.1%,总面积约17637公顷。</p><p class="ql-block"> 官鹅沟有9道高耸入云的险峻峡谷,幽静深邃,徒步其间,幽谷纵横,峡曲林密、峰奇石怪,草甸与花海相映、雪山与碧湖交辉,涧水接飞瀑、高岩藏古木。</p><p class="ql-block"> 得益于终年积雪的雷古山慷慨滋养,陡峭壁立的峻峰间,11处从山顶或半山悬崖上直泻而下的大小瀑布,形体虽不够壮观,但姿态万千,气势汹涌,从天而降,变成脱缰野马般的溪流,湍急而下,在山谷里飞珠溅玉,晶莹剔透。溪流清澈透亮急促奔涌的流淌声,连同漫天飞舞的负氧离子,让人感受到沁入身心的清凉、惬意。</p><p class="ql-block"> 再往下,溪流迫不及待地汇集成一个个湖泊;地势的落差,使得每一处湖泊前就有了一帘气势恢宏的瀑布,梯次相叠,于是,官鹅沟的湖泊如珍珠般连成了串,水流像织锦一样不断线,滔滔不绝。湖水绿如翡翠,色泽温润,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显得纯净、深湛与恬雅,秀丽而飘逸,灵动而脱俗,妩媚中显清纯,执着中显矜持。一年四季清流不断,青山碧水,繁花似锦,鸟语蝉鸣,把官鹅沟滋养得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 官鹅沟是羌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这里静谧安详,羌族人民质朴可爱,寨子里少了都市的喧嚣,多了内心的从容与安宁。</p><p class="ql-block"> 在宽宽窄窄的沟底,青青郁郁的山坡,举目眺望,雷古山高不见顶,在湛蓝的天空和朵朵白云下,永远戴着若有若无的面纱,闪烁着神秘的光芒,山沟里也变得有点扑朔迷离起来,有点象爱情的震颤。</p><p class="ql-block"> 官珠沟和鹅嫚沟是成双成对的,悬崖也是出双入对的,瀑布里飞出的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湿润缦纱,坐实了这里是爱情谷。</p><p class="ql-block"> 回头再看,湖水清澈得可以照出灵魂。</p> <p class="ql-block">北出甘南(4)腊子口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向往已久的腊子口,终于亲密接触了。</p><p class="ql-block"> “腊子”系藏语音译,意为“险绝的峡口”。腊子口周围群山耸立,东西有陡峭的绝壁悬崖,巍然对峙,如一道不可逾越的石门。中间刀劈斧削一般,有一条长约30多米,宽8米,高达100多米的隘口。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水流湍急,河上只有一座小木桥,与东侧崖壁下的栈道相通,是红军自川入甘无可退却的必经之路。两岸林密道隘,抬头望去,只见一线青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无比险要。</p><p class="ql-block"> 腊子口战斗打响后,红军虽然英勇无畏,但没有大炮等重火力,根本无法突破敌人牢固的防守。仔细观察之后,红军觉得敌人百密一疏有隙可用的是,并没有烧掉小木桥,桥头的碉堡也没有盖顶,给攀爬到山顶迂回包抄敌人留下了垂直投弹的窗口;东侧的悬崖峭壁尽管壁立千仞,却被苗族小战士云贵川(没人知道他的真名,根据加入红军后走的地域,叫他“云贵川”)借助长钩攀援登顶,用连起来的绑腿布,将两个连的战士拉上了东面的山顶,形成了神兵天降的突袭。云贵川从山顶往碉堡扔手榴弹,因为山体坡度太直而视线受阻,千钧一发之时,他把手榴弹绑在自己身上,拉开引线,一跃而下,跳向碉堡……</p><p class="ql-block"> 腊子口之战规模虽小,作用却相当于围棋中的“棋筋”,不大,但关乎全局死活。长征中的红军在蒋介石的围堵和自然的恶劣环境下,饥饿、疲乏、困顿,就像一条没有根基的“大龙”,时刻为“求活”而苦苦挣扎。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抢到了腊子口这个“棋筋”,为这条“大龙”伸出了头、缓了气、找到了眼位,为日后在陕甘根据地“生根”,创造了最为有利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腊子口一战,是长征途中少见的短兵相接的硬仗之一,红军团长身先士卒,战士们发扬不怕苦困难、不惧生死的硬骨头精神,智勇双全,背水一战,虎口拔牙,出奇制胜,打出了威风,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困死、饿死、歼灭在雪山草地的罪恶计划。中央率陕甘支队通过腊子口后,进入甘南的哈达铺,进而向陕北进军,建立了新的革命大本营。</p><p class="ql-block"> 从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出来,至此现场体验当年红军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攻打天险的壮烈历史,岩壁上的累累弹痕依稀可辨,当年激战的隆隆炮声犹在耳边,咆哮而去的腊子河,波光粼粼,水势滔滔,声震峡谷,似在颂扬着红军的辉煌战绩。</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天险如今成通途,省道南北纵横,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身临其境,远眺高山悬崖,腊子口雄、奇、险、秀的自然景观,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腊子口战役遗址,令人神往。参观凭吊者络绎不绝,去敬仰,去欣赏,去热爱,去成长。</p><p class="ql-block"> 无数个象云贵川这样的无名战士,成就了新中国的宏图大业。17岁的他,横空出世纵身跳向碉堡的瞬间,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永恒风景。</p><p class="ql-block"> 如此,腊子口就被赋予了伟大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北出甘南(5)迷人的扎尕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腊子口出来,奔赴扎尕那,进去的车队排成长龙,举步维艰,感觉也象是一场爱美的攻坚。</p><p class="ql-block"> 而在藏语中,扎尕那意为“石匣子”。扎尕那四周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的石峰群,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天然而完整的城堡;必经之路上,纳加石门、扎尕那石门与光盖山石门等三重石门把扎尕那紧紧地锁住,仅有一条狭窄的道路与外界相连,易出难进,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魅力不为外人所见。</p><p class="ql-block"> 而踏上这片土地,如果说有什么时间能够将扎尕那的所有美景一次点亮,那就只有日出。早晨,一边天,乌云仍在聚拢,给天空着上水墨色;另一边,云层推开天窗,象哈达一样飘着,让蓝天露出个笑脸,高山上缭绕的云雾变得剔透梦幻,朦胧的山谷慢慢褪去面纱,一点点的展现出澄碧的色彩和醉人的温柔,风景里的人也就多了一份灿烂。这云层如海潮般变幻,千姿百态,样的美景,这样的美丽,是扎尕那独家定制,见识之后绝对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扎尕那景观多样,有巨石嶙峋的山峰,有幽深狭长的峡谷,有原始而茂密的森林,还有第四纪冰川地貌遗迹。踏足其中,顿觉宁静而美好。循着峡谷的栈道上行,溪水潺潺湍急而下的交响曲引人入胜,而峡谷逐渐收窄成一线天,上方岩壁的滴水逐渐大得象雨下,再到前方变成暴雨般飞挂的瀑布。回头一望,头顶却仍是艳阳高照,谷顶的缝隙仍然给人一片白云悠悠的蓝色。据说穿过峡谷,后面有幽蓝而宁静的湖,是适合于直抒胸臆的完美场景,但湖边的原始森林里却有狼和熊出没,到那边户外徒步必须重装而行,晚上扎营时,得两人一班轮流休息值守放哨警戒,才够安全。花刺、草绒沾着裤管,香气溢满心底,</p><p class="ql-block"> 云层有开有合,有虚有实,有明有暗,有阴有阳,晴雨相间,使得扎尕那的魅力欲扬先抑,欲拒还迎,欲说还休,象被神仙操控的一样,神秘、隐晦、善变、莫测。在山间的草原上,可以策马悠游,可以席地而歌,可以纵情起舞,可以情侣依偎,可以放飞无人机全方位记录一切美好。这时,有人起音《上云端》,一句“向云端”响起,一群人立刻跟着唱起“山里面,海那边,唉唉哎……”</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心满意足和如愿以偿,都藏在歌声里。</p> <p class="ql-block">北出甘南(6)若尔盖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尔盖是一方圣洁的地域,一片神奇的土地,一幅绚丽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若尔盖湿地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而其中的花湖,海拔3468米,就象是镶嵌在草原上的一块蓝宝石。湖水、草原、沼泽、鲜花、水草、飞鸟、走禽、游鱼共同构成一幅炫美、广袤的画卷,五彩缤纷,远方还有成群的牛羊、溜溜的骏马,天空的高远与白云的缱绻一并收入湖中,一碧万顷,回荡起独享的浩渺与宁静。</p><p class="ql-block"> 走入其腹地,赤麻鸭、灰雁、白骨顶、天鹅等珍稀动物栖居在这里。它们有的浮在水上,有的列队游弋,有的躲到草丛,有的轻盈地跳到草丛上。有一种鸟,头顶白色的是鸟爸爸,它非常负责地呵护着小宝宝,为它们觅食,一家子情深意长。成群的鱼儿潜伏在水下,不时竟上浮到水面与鸟儿发生争食的激战。有一只鸟一个猛子扎到水里叼起一条鱼,鱼鸥悬停空中一直观察着这一切,见状立即俯冲下来抢夺鱼儿,谁知那鸟儿也很机警,没让鱼鸥得逞。条叶垂头菊、狼毒、红花绿绒蒿在这各美其美,“万类霜天竞自由”,温柔如诗,饶有趣味,新奇、神秘、原生感并存。</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花湖给人以纯美、清静的松弛感,那么,位于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黄河九曲第一湾则给人以恢宏、壮丽的震撼感。藏语称“河”为“曲”,“九曲”就是唐时对贵德以上黄河段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登高远眺,风景最美。黄河之水如仙女的飘带自天边缓缓飘来,在四川边上轻轻抚了一下又转身飘回青海;白河自黄河第一湾湾顶汇入,黄河像一条长龙,如“S”型,蜿蜒曲折穿行于山峦草地之间,将河流、湿地、岛屿巧妙编织,呈现出一幅流动的大地诗篇。辽阔的草原铺陈开来,蛇形水域自天际蜿蜒远去。河道在日月星辰和云彩的辉映下浮光跃金,自由舒展,悠悠而行,那种雄浑的气魄与从容的风度,给人一种心灵的冲击,被称为“宇宙中最庄严的意象”。</p><p class="ql-block"> 宛若天空之境般纯净优美,让人流连忘返,若诗若画若尔盖。</p> <p class="ql-block">北出甘南(7)草原情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告别若尔盖,背着行囊,继续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去感受大草原。</p><p class="ql-block"> 瓦切塔林位于红原县瓦切镇,是宗教圣地,藏语意为“大帐篷”,这里是川西北最大的白塔群,也是纪念十世班禅大师诵经祈福之地。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极具特色,宫殿塔寺合一,巍峨庄严,殿宇层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p><p class="ql-block"> 塔林周围是一片连绵、壮观的经幡,在风中猎猎飘扬沙沙作响,经幡上面都印有佛经,随风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经幡成为连接神与人的纽带。藏民走进寺院,转动经筒,转的是信念信仰、内心的虔诚、最美好的希望。我们出游就是转山转水,也是要转去千般烦恼,转得一生喜乐,一世长安。</p><p class="ql-block"> 到红原草原,重温长征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日干乔大沼泽区域,遍布泥沼,方圆百里几乎都是荒无人烟的水草滩,成了阻碍红军北上的“死亡之海”。</p><p class="ql-block">1935年至1936年,红军三过草地,粮食、药品等物资极度匮乏,加之气候恶劣无常,连夏季也寒流、暴雨、狂风、冰雹、风绞雪随时可见。红军将士衣衫单薄破烂不堪,入夜寒冷彻骨,只好三三两两挤在一起,互相靠体温取暖,靠挖野菜、煮皮带、喝凉水度日充饥。在爬雪山、过草地期间,红军将士冻死、饿死、病死、陷入沼泽丧命等非战斗减员超过3万人,何其艰难、凶险、悲壮而伟大。</p><p class="ql-block"> 如今,受气候变暖影响,沼泽日益干涸缩小,日干乔沼泽与当年红军长征路过时有了天壤之别,昔日的“死亡之海”变成了牧场。肃立于红军长征纪念碑前,令人想起金一南将军曾说过一段热血沸腾的话语:“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红色故土,如今是花的世界,草的海洋;只此青绿,醉了时光,醉了江山无限。</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汽车一会儿在谷底开行,一会儿又在山腰盘旋,一会儿在山脊上爬行,再一会儿就到了山顶的垭口。高原上冬长夏短秋早春晚,草原碧绿中也带着斑斑枯黄。曲水牧场,游客骑着马儿,悠闲地在草原上放任;牦牛在山坡上三两成群地散开低头吃草,不时慵懒地甩几下尾巴;草原上结出星星点点的野花,黄的、白的、蓝的、紫的,错杂而开;一晃又见到蜂箱方阵堆放在草原上花丛边,天空不时有雄鹰扑打着翅膀掠过。藏族放牛郎开着汽车巡山放牧,他就住牧场对面,不用到城里买房,孩子喝自家的牦牛奶,带着妻儿在草原上生活,是多么温馨幸福,多么质朴纯真,特别是他的三个孩子十分可爱。再看着老牛与小牛舐犊情深的画面,那种亲切、温暖的感觉便会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八月份,是藏区的松茸出产期。每当大雨过后,天空放晴,藏民们提着个框,低着头弯着腰,在草原上扒拉着,采摘松茸。这时,藏民们无暇欣赏雨后的那一道彩虹,他们黝黑的面容、和一棵棵金黄的松茸菌才更加匹配。</p><p class="ql-block"> 满满的一大锅松茸炖土鸡端上桌,鲜美、软甜、细嫩,金黄的汤汁香味诱人。味蕾与心灵相遇,在述说美好、纯净、青绿的故事,如红军走出草地一般喜悦,草原的温存、博大让人类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快意恩怨,潇洒江湖,健康生活,没有蝇营狗苟,只有说走就走。举杯!</p> <p class="ql-block">北出甘南(8)隐秘的角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支脉果洛山的余脉,有一个隐秘的角落,沟壑纵横,奇峰林立,山石峥嵘的独特地貌。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莲宝叶则。</p><p class="ql-block"> 在远古时期,这里连同四川盆地皆是汪洋大海,经过亿年地壳变动,逐渐演化,形成海拔在3500米至5369米之间的高原山地。一亿年的时间,能惊艳世界吗?</p><p class="ql-block"> 穿过狭长的山谷,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首先迎接我们的是海拔4200米的扎尕尔措,意为圣洁之湖。</p><p class="ql-block"> 高耸而巨大的山峰将扎尕尔措紧紧拽在怀里,山峰如刀劈斧削般的石壁拥围着湖面,仿佛是戒备森严的孤城,在阴晴不定的天空下,仙气飘飘,散发着一种难以拒绝的魅惑之感。山体轮廓的线条阳刚与阴柔相融,增强了眼前画面的吸引力;山顶形状各异,细细品味,有的象恋人拥吻,有的象喇嘛驻足,有的是一图洞天,与蓝天白云亲近,脱俗而灵动,有一种立体多面的美。无愧于鬼斧神工之作。</p><p class="ql-block"> 环湖徒步,岸如锯齿,象宝石般闪耀的蓝色湖水,澄澈、轻柔、温存、纯情。小小的鱼儿在水中忽东忽西、忽上忽下地游动,湖岸或乱石穿空,或花开草盛,或灌木丛生,偶尔细砂软绵。特别是那五颜六色的花儿,小小的,却开得优雅而风骨。</p><p class="ql-block"> 往上蜿蜒而行,爬到4424米高处歇歇,这里的咖啡厅或许是世界海拔最高。指点江山,品味人生,感觉渐入佳境,平安顺遂,烟火可亲。</p><p class="ql-block"> 再往上登至4520米的最高山头,在七夕这天有着特殊的幸福意义。远近的山体被切割出美得令人窒息的线条和形状,山下人如小蝼蚁,车如甲壳虫,盘山而上的公路象一条半圆形的项链,给山里抹上了柔和的曲线,再看扎尕尔措,象飘落大地的一片落叶,山水相映,天地相接;而即便寒风阵阵,也心生欢喜。到此一游,让人不由得不敬佩大自然的独出心裁,深深体验到宛如外星的独特魅力,和青藏高原的威压挑战。</p><p class="ql-block"> 莲宝叶则,原始的美丽与宁静,去过之前叫寂寞,去过之后叫孤独。</p> <p class="ql-block">北出甘南(9)我从草原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那是象梦境一般的草原。</p><p class="ql-block"> 从若尔盖出发,广袤无边的草原,和数不清的山峦、河流、谷底、小溪、沼泽,夹道欢迎客人,勾勒出绝美风光;镶嵌其上的花海、树林、藏寨、帐篷、牦牛、羊群、马儿、青稞等,让我们不禁连连点赞。</p><p class="ql-block"> 沿途遇见的那些野生动物,也总能给我们惊喜。</p><p class="ql-block"> 鸟儿扑闪着翅膀落下来觅食,在草原上还安详地踱步东看西瞧地悠闲地,走两步停一步,留恋不舍,不愿离去。黑色的蝴蝶轻轻地扇动翅膀飞过,远处的马儿一边吃着草,一边不停地甩着尾巴,不时又躺下歇息;人一走近,它又用前蹄一撑身子站起来吃草。鼠兔在草地上肆无忌惮地打出一个个小洞,毫不在乎游人的到来,大摇大摆地横行;草原上的大鸟特别凶,一旦有老鹰盘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叼起一只鼠兔扬长而去,就足以吓跑一群。这些动物为草原增添了勃勃生机,它们是优胜劣汰的勇者,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存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霍尔果日是史诗《格萨尔王传》诸多人物活动的场所。从观景台远眺,如蛇形蜷曲的小溪,仿佛世界最后一片净土盘踞的一条玉娇龙,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片片鳞光,北方大地的阳刚之气和江南水乡的轻柔秀美融为一体。面对眼前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游人们在此盛装歌舞,尽情释放一颗童心,一路蹦蹦跳跳。在这绝佳的摄影胜地里,天光云影下,背包客运用笔触和色彩贪婪地记录不同光影下的瞬间印象。</p><p class="ql-block"> 汽车上到海拔高处或垭口,多层的盘山路尽在脚下,远远近近的山坡低下头来,如逶迤细浪,厚实而庞大的云层极力阻拦阳光的直射,在草原上投下成片的光影;成群的牛羊在草原上或聚或散,或动或静,或远或近,更具视觉冲击力。大雨过后的草原,阳光灿烂之时,天空常常会升起一道彩虹。草原旅行,哪怕就是偶遇堵车,也是一种幸福的漫时光…</p><p class="ql-block"> 自然把草原这个生物多样性、生态完好性的人间仙境,馈赠给中华大地的草原儿女,草原的美是一首无字的光影诗,一曲无声的旋律,一幅绝美的画卷。隐藏在世界尽头的若尔盖草原,真是童话故事里的梦幻国度。</p><p class="ql-block">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蜿蜒崎岖,好似蛟龙盘旋,穿越草原东流而去,气势浩荡无可阻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此行两度黄河,感觉草原的美在此有特别的味道和意涵。唐克镇、玛曲县城、郎木寺镇,远看都是方寸之间的小地块,下榻之后才丈量出其真正的宽阔,体会到扑面而来的旺盛人气。蓝天白云下,漫步黄河岸边,不论是黄河第一湾折返点的唐克洛华湾,还是天下黄河第一弯的玛曲,浊浪滔天,长风浩荡,祖先的历史象黄河万古奔流。因为天气原因没欣赏到高原上的漫天繁星固然有些遗憾,但母亲黄河就是人世间的满目星辰,打败了我所有的喜怒哀乐。在梦里,我曾骑着马,去迎接那东方的破晓,目送那黄河的波涛,追寻那草原尽头的天际线;而眼下,我步行黄河桥,捧起一掬黄河水,感慨不已。</p><p class="ql-block"> 一路过来,若尔盖大草原包括红原草原、阿坝草原、郭莽湿地、桑科草原,每一片草原,每一座青山,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小溪,每一根线条,都是美景与文艺的结合,有无法抗拒的魅力,深藏着无限美好。</p><p class="ql-block"> 我爱大美中国。</p> <p class="ql-block">北出甘南(10)梵音袅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藏民区有什么不能错过的人文景观,那一定是寺院,草原中的地标性建筑,在无数旅行者心中是近乎神化到“此生必到地”。</p><p class="ql-block"> 从瓦切塔林开始,草原之行也是藏传佛教文化之旅。四川红原县瓦切镇,草原深处林立着108座大小不等的白色塔刹,在放射状线条经幡的环绕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除了经幡被风吹动的呼呼声,四周十分寂静,更显得天地之高远、草原之辽阔。白塔群中的草丛中,玛尼石上刻着的斑驳经文,无时不在传递着吉祥的祝福和良好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甘肃玛曲县娘玛寺大藏经转经轮建筑总高42米,其中转经筒高度将近38米,经轮总重量达到320吨,用去黄金60公斤;里面装有《大藏经》约11万册,光是经书的重量,就有86吨。虽然体量沉重,善男信女不分老幼无时不在走心倾力转动。据传,转动经轮一周,即等同于念诵《大藏经》一遍。该转经筒以“世界最大的大藏经转经筒”载入吉尼斯纪录。</p><p class="ql-block"> 作为寺庙的郎木寺,位于川、甘二省接壤处,在四川这边的也叫做格尔底寺,建于1413年;在甘肃那边的也叫赛赤寺,建于1748年,它们隔着两米宽的白龙江相互守望,均地处郎木寺镇,属于甘肃碌曲县管辖;四周地形风水绝佳,被誉为“金盆养鱼”。郁郁葱葱的翠柏苍松间,掩映着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群,和错落有致的塔板民居,藏、回、汉族居民和睦相处,加上独特的藏传佛教风情,郎木寺镇被称为天堂的驿站。殿堂僧舍挺拔俊美,远远望去就象是一件艺术品;僧袍朱赤的喇嘛,鹑衣百结的信众,奔赴这个梵净之界。佛风吹过,经文齐诵,举头三尺有神明,如清水灌顶,拂去人心的繁杂。</p><p class="ql-block"> 拉卜楞寺坐落在甘肃夏河县,背依群山,紧邻大夏河,占地40多万平方米,一千七百多个转经筒围绕寺院绵延3.5公里,是全世界最长的转经走廊。拉卜楞寺建筑为藏式和古代宫殿式混合结构,规模宏阔,庄严巍峨,气宇轩昂,雕镂精美,色彩斑斓,被西方学者称为“金色迷宫”。其中的僧舍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组成的小院,粉垩如雪,朴素淡雅,排列整齐,祥和而神秘。拉卜楞寺的佛、神雕塑千姿百态,造型艺术独具特色,是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上乘之作。这里还藏有数万件珍贵的历史文物,藏文经卷65000余部,其数量及种类在国内寺庙中居首位。这里创建于1709 年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为全国最好,被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期僧侣达到 4000 余人,诵经之声终年不绝于耳。寺院内的庭院排成整齐的纵横线路,格局犹如围棋布局,寓意大象无形。跪拜叩首的身影、祈祷的声音和修行者的孤苦,让你感受到想往与虔诚。</p><p class="ql-block"> 11世纪之后,因穆斯林大举入境北印度,很多佛教人士逃亡而来,把佛教、神学医学、天文学等等带入西藏;此后,佛教不断适应和融合西藏当地文化和信仰,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深受当地人民的信奉和推崇。对于藏民而言,朝拜不仅仅是与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更是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一种信仰体验。他们的执著源于内心对信仰的坚定和对神圣之力的强烈渴望。</p><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帝始,中央政府开始册封藏传佛教首领达赖、班禅制度;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后乾隆帝实行金瓶掣签确定达赖和班禅接班人制度,对国家领土安全完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高原宗教的神秘与威慑力,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使藏民居住区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一个梦;寺院的色彩与造型,用料与做工,宝藏与经典,总能轻而易举地征服站在它脚下的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寺院深深,酥油飘香,煨杉出味,梵音绕梁。听不懂是幸运,听懂了是人生,哪一段经文是你的心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