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应教给学生一些“虚构”的方法</u></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u>(教学经验)</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u>文/贾亮</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一提到小学生“作文虚构”,有人就会竭力反对。</u></b><span style="color:rgb(1, 1, 1);">然而近年</span>来,我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发现:无论教师如何强调让学生在习作中写“真人真事”;可是,结果就是没有几个学生能听从教师的教诲——真是防不胜防,小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了“虚构”的角色,什么“雨中帮助老奶奶回家”,“病中为学生辅导作业”等等。究其原因:小学生想象丰富,他们不愿被拘泥在一个固定的格式里。为此,我觉得还不如干脆教给小学生一种虚构的方法,即:<b style="color:rgb(237, 35, 8);"><u>适当地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一笔——我把它叫</u></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真实的虚构”</u></b>。“真实的虚构”不但能吸取生活中的精华,恰当地突出中心;而且能更好地抒发其真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我以为《标准》中既要求写真人真事,又要求写想象的文章;那么,我提倡“真实的虚构”当然符合“标准”的要求了。因为在真实的基础上虚构,必须要运用大胆的想象。我在辅导小学生“真实的虚构”时,采用了以下三部:</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第一部:虚构一个能深化中心的情节。</u></b>即在一个真实的故事中,虚构一个典型的情节,使文章主题更鲜明、更突出。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我的生日》,真实地叙述了爸爸为他过生日所做的整个过程:买生日蛋糕——请亲朋好友——赠送礼物等。于是我要求小作者把“赠礼”这一情节虚构一笔,写他爸爸不是赠他一些常见的礼物,而是送他一些发人深思礼物。这位小作者虚设了爸爸在他生日那天送了他一架“图书架”。这一礼物既突出中心,又耐人寻味。它把爸爸的爱扩大到对儿子成材的期望。故事虽然是虚构一笔,但感情是真挚的,因为虚构的一笔凝聚了父亲生活中对儿子真实的爱与希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关怀》的文章,她真实地叙述了一位带伞的同学护送自己回家的故事。读了她的文章,我要求她不要只停留在二人互送的关怀上,要虚设一笔,扩大主题。于是她大胆的设想:当同学送她回家后,她换上了衣服,拿起了雨伞冲出家门,两人一起互送其它同学回家。这是主题的深化,感情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u>第二部:虚构一个出人意料的情节。</u></b>即:故事的结果超出人的意料,使人感到新奇。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和妈妈开个玩笑》的文章。他写道:一天放学,他回到家中和妈妈开了个玩笑,要妈妈为他买一件像电视中XXX穿的衣服。妈妈没有说什么,可第二天,妈妈就为他到城里选购这样的衣服,然而没有买到。时间长了,他把这件事早忘了,可出乎意料的是,在他过生日那天,他的妈妈竟然为他买来这样一件衣服。文章这样虚构,一方面选材新颖;另一方面表现了母亲的真诚和笃实,讴歌了母亲的纯真和伟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心愿》的文章。他真实地叙述了爸爸、妈妈离婚后,在他十二岁那年,他希望在外打工的爸爸和另组家庭的妈妈,回来为他过一次生日;可是焦急地等待了半天,也不见爸爸、妈妈的踪影,他特别伤心!文章就这样结尾了,多可惜,我想:他的父母虽然不能如他的愿,难道生活中就没有如她愿的事吗?于是我鼓励他: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很喜欢你,你要虚设一笔,创造一个出人意料而又美好的境界。他听了我的话,虚构了一笔。他写道:正当他痛苦、失望之际,一群小孩子们捧着鲜花、拿着礼物,唱着生日歌冲进他的家中。文章写到这儿,真是感人肺腑,有谁不为这个场面而激动呢!他虽然没有完成自己心愿,却得到了另一份心愿:同学之间真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第三部:虚设一个特定的环境。</u></b>所谓的“特定的环境”是指,能烘托主要人物形象的某一地点、景物、事件等。如小学课文《师生情》中的“蒙蒙细雨”,就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孩子们不怕下雨,匆匆来到医院,这一特定的环境有力地烘托了孩子们对老师的一片深情。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地震后特别危险,其他父母都放弃了自己的孩子,这就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一位父亲没有放弃自己的孩子 ,他用手奋力地抛,终于抛出了自己的儿子。这一特定的环境使爱的主题更加鲜明。我在训练这一虚构方法时,曾出一题《母爱》。一位同学虚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母亲在地里劳动很晚才回家。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他写了母亲关心他的许多真实细节。如:灯下为我逢书包,夜晚为我掩被子、关窗户,很早为我做早点等。这一 特定的环境有如烘云托月,使爱的主题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以上三部是我训练学生“真实虚构”的主要方法。</u></b>除此,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基础上大胆创设“虚构”的方法。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才能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才能更好地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 贾亮,男,59岁,中共党员,大专毕业,包头市土右旗明沙淖中心校语文教师,副高级教师,土右旗教学能手;喜欢写作,多年悉心创作,笔耕不辍,现在共创作了600多篇教学论文,1300多篇文学作品等,新闻稿件1000多篇。其中论文发表、获奖的有80多篇,文学作品发表的有160余篇。在学校创建了“星星文学社团”,常年义务组织学生写作、投稿,学生的作品在《内蒙古小作家》、《北方少年报》、《未来作家》、《全国优秀作文选》和“网络平台”等上发表的有上千篇。现在是包头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