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盛极而衰,荣极就会枯萎。仿佛是这个世界不可逃避的规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日常成为习以为常,</span>不再足以带来荣耀,我们的情绪也就像潮水一样起起落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谁又能摆脱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在愤怒和幸福,这些极端情绪都不带来思想,但忧郁会。所以失意也就不再是一种不好或不完整的经历,有时更像是生命追求的全部。所以潮起之时,我们还是尽兴欣赏物质世界的璀璨,失意曲折之时,就让我们好好享受思想带来的光芒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清北之间的攀比总能引来话题。说心里话,我对两校的感觉,偏向于俞敏洪说过的:新东方之所以出成绩,不过得益于新东方清北生源的优秀罢了。就算他们不参加新东方培训,也照样会拿到心仪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少,两校选材的优先权,也确保了两校一直长荣不衰,至于学校能实质在未来四年给孩子带来什么,真不好说。这种长盛不衰有时反而成为了我的心病。缺少打击还有悲伤的淬炼,会不会容易让空洞成为了学校华丽外表下的内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在高智商的人大多易变,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所以这样一群人凑在一起,波动形成思想汇集的群体意识,相互交织增强着每个人的智慧,也算是意外之喜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年的清北招生,都像一场大战一样,招生的老师各显神通,为了招到心仪的学生,也是小动作趣闻轶事不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华为了阻挡北大招生人员去见某个学生,一早就会在酒店门口安排眼线,一路监视车辆的一举一动,他们会装做是学生的二舅,告诉北大,孩子已经决定去清华,派人在路上找人装恶霸堵截北大的车辆,更不要说各种对学生的威逼利诱。工科男的行动力有时真能把理想主义理科男的想象力打到粉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北大也有自己的张良计,清华的一系列恶行,虽然让我为他们学生未来的心理健康担心,但是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他们招生老师们对人才的爱。因为这些孩子将代表两个学校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时候,我总是狭隘地认为,这些力气,有点本末倒置,破坏了一种非常古老原始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十年前,我们对北大清华的选择冲动是原生的,没有被招生老师的威逼利诱所引导和误导。很多学生到北大报到的第一天,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仿佛事情早已发生,现在只是回放而已。这是一种自由选择下开悟的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一代的孩子是否还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大和清华本质上来讲,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学校,这在孩子选择时本性流露非常重要,应该让他们自由选择才好。北大是产生梦想和疯子的地方,理论的产生需要打开想象力,在时空里翱翔,找寻不可能和无法想象。北大学生更应该是一个架构师,他们要做的不是脚踏实地一砖一瓦,他们要做的是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构和框架。而工科清华,需要的是一砖一瓦地脚踏实地,把可以完成的框架实现和堆砌出来。社会如果是一座建筑物,那么这座建筑物的华丽与否是否温馨需要北大,而一座建筑物是否结石而又耐用则需要清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大人没有像清华人一样,务实地去关心每一个毕业生。清华人几乎每一年都会校领导带队,去各省关心他们毕业生的情况,尤其是选调生 ,为他们的发展和当地政府谈条件。而北大,则像放飞鸟儿一样,把这些孩子一窝蜂地洒向世界各地。更像蒲公英的种子,让他们怀揣自己的梦想,四处漂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是时代决定的,已经解决温饱的中华大地。潮起潮落,应该很快会需要一批批美丽而又异想天开的构架师了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