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春秋战国至明代,北岳恒山一直在河北曲阳(后来行政区划有所变更),直到如今曲阳县还保留有北岳庙,历朝也都在此祭祀北岳。我国名山五岳之中的北岳是明末清初时才被定为山西浑源天峰岭的,而古北岳恒山则从春秋战国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境内,也就是河北省保定市的阜平县大茂山。从秦代到清初1700多年的历史中,历朝皇帝祭祀的恒山都在河北省的大茂山。直到明朝后期才把北岳恒山“易地安置”到山西浑源,即现在的山西境内的北约恒山。清代才开始在山西的恒山祭祀北岳。从明朝至清朝,恒山从河北改祀至山西,争论了150多年。清代才真正开始把山西的浑源天峰岭定为恒山祭祀之地。</p><p class="ql-block"> 造成北岳改祀于山西省浑源县天峰岭直接原因:一、河北在元代、明代初期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减少,同时建于大茂山上的原有庙宇损毁严重,明朝从洪洞县向河北大移民可作旁证。而进入恒山交通阻塞,只能到曲阳祭祀,不能亲临登山之乐。同时山西在元末明初战争中损失相对较少,人口及历史文化保留较多,于是朝中逐渐产生了改祀派,想把保定的恒山正位改祀于浑源的天峰岭。直到清初顺治年间满清入关不久并不了解实际情况,朝中改祀派占了上风,终于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二、浑源人注重名山文化的宣传、挖掘、培养,特别是在天峰岭脚下修了悬空寺(北魏后期公元490年始修),天峰岭上建了不少的庙宇、神殿,这也增加了改祀于此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不过,对于“改祀”一事,明清两代都有不少人反对。如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对曲阳、浑源考察后,作《北岳辨》就认为北岳在京都之南的理由不能成立,“都邑无常,而五岳有定”,历代的制度是“改都不改岳”。至于“宋失云州始祭曲阳”一说,更是错误,还用大量史实碑文驳斥马文升之说。如果单从自然景观来讲,论山的雄、奇、险、秀,保定的古恒山皆在浑源的天峰岭之上;要论人文景观和交通便利,古恒山就逊色了。清帝之所以“改祀”,据推测可能与崇尚佛教,注重人文景观和交通便利有较大关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恒山赋》:“天地有五岳,恒山者,五岳之北尊也。始太行,柱人天,岭山如蛇;衔浑唐,分滹桑,峻势如行。一百单八峰,岩峦叠翠,雄镇北国;横跨五百里,浩浩荡荡,气贯长虹……壮哉,巍巍恒山!崛国之志,恒昭日月;安邦之怀,常襟天地!伟哉,浩浩华夏!饱经沧桑,岿然昂立,矢志不渝,忠贞流长!山之尊,以岳为荣;民之尊,以国为荣。愿国运日泰兮,民生多福祉;盼民族复兴兮,四海歌龙威!吾登高以作赋兮,期中华文明耀寰宇!”</p><p class="ql-block"> 中华崛起,民族复兴,如五岳雄山,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悬空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p> <p class="ql-block">1500多年前的先民们,仅靠几根柱子,巧妙地利用崖壁凹凸起落,在悬崖峭壁中建起了千年不倒的寺庙群,简直就是人类建筑史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的雷音殿是佛教殿堂,位于南楼最高处,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及其弟子。雷音殿的名称来源于佛教的一个传说,即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时的声音如雷鸣般响亮,因此这座殿堂被命名为雷音殿。雷音殿不仅是一个供奉佛陀及其弟子的地方,而且其恢弘壮丽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佛教建筑的高度艺术价值,是佛教信仰中神圣的场所。12</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的雷音殿不仅是佛教信徒朝拜的重要地点,而且其建筑设计和装饰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殿内保存有丰富的佛教艺术品,包括铜铸、铁铸、泥塑、石雕像等,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在悬空寺的建筑中,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宗教共存的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金龙峡谷溪水潺潺,更为悬空寺增添了几分灵气,几分妩媚。</p> <p class="ql-block"> 山西大同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下寺坡街459号,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建筑依东西轴线布局,总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整体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除两座主殿为辽金时期建筑外,其余皆为清朝时期重建。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均居同类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的建筑极具契丹民族特色,是少有的保有契丹一族原有习惯东向而建的木构佛寺建筑。华严寺的主要建筑都是坐西朝东,却也存在着很多建筑依然保留着传统汉族建筑的布局习惯,如海会殿依然坐北朝南,这是由于当时契丹族与汉族传统风格得到了融合,华严寺建造时多用居于幽、蓟、并等地的汉人熟练工匠。不仅如此,一些建筑细节甚至能看出其他民族的特色,整体建筑在艺术处理上古朴、大气,细节方面不失灵活与细腻。建筑艺术以适用为主,在庙宇装饰上,艺术则趋向于精雕细琢、显得华丽富贵,矛盾中充斥着和谐,这正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后产生的奇妙反应。</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钟楼</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鼓楼</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全铜地宫位于总高43.5米的藏经阁之下,藏经阁全部用木料建成,规模仅次于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藏经阁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余吨纯铜打造而成,从天花到地板、从墙体到楼梯,全部用铜制造,是一处名副其实的铜宫殿,也是全国最大而且纯粹的铜造地宫。光是殿内大到3米、小到33厘米的铜佛造像,就达到1000尊。</p>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地宫,纯铜的墙壁,佛像,摆件,在灯光的照耀下,金碧辉煌,绚丽夺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