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厄学

朱愚朴

<p class="ql-block">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解厄脱困?北宋智者晏殊的《解厄学》是一部十分罕见的著作,它不仅立足于“解厄”,更关注致厄的根源。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国版的“人性的弱点”。</p><p class="ql-block">晏殊《解厄学》原文:</p><p class="ql-block">藏锋 卷一</p><p class="ql-block">厄者,人之本也。 锋者,厄之厉也。 厄欲减,才莫显。 上求贤,毕其功而志易。 下求荣,成其事而意满。 不知戒惕,上下难容也。 仁者不逐其名,仁贵焉。 明者不恋其位,明弃焉。 勇者不争其锋,勇敛焉。 生之惟艰,何足道哉?</p><p class="ql-block">隐智 卷二</p><p class="ql-block">用智者利,弄智者弊。 暗用无敌,彰显无功。 不为己谋,君子之智也。 莫使己亏,小人之奸也。 不怨智寡,忠义失焉。 上惟忠,能次之。 下为实,术次之。 不明其心,厄之难止。 愚者言智,愚也。 智者言智,祸也。</p><p class="ql-block">戒欲 卷三</p><p class="ql-block">欲大无根,心宽无恨。 好之莫极,强之有咎。 君子修身,避祸也。 小人无忌,授首也。 一念之失,死生之别也。 治贪以严,莫以宽。 惩淫以辱,莫以隐。 伐恶以尽,莫以慈。 制欲求于德,务求于诫。 悟者畅达,迷者困矣。</p><p class="ql-block">省身 卷四</p><p class="ql-block">自知者弗窘也,识世者无求也。 人有异,命不同焉。 物有别,哀相近焉。 待己如人,大计不失。 智不及事,非察莫中。 人心多易,非思难度。 俗不堪亲,非礼无存。 忧身者无邪,正而久焉。 忧心者无疚,宁而吉焉。</p><p class="ql-block">求实 卷五</p><p class="ql-block">致远者实,近利者虚。 众趋者慎,己悦者进。 不拘于书,则不失于本。 不求于全,则不损于实。 人无贱者,惟自弃也。 大智无诈,顺乎天也。 小智无德,背乎情也。 识察勿忧,忧弗学也。 苦劳而少获,非实之过也。 闲逸而多得,乃实之旨焉。</p><p class="ql-block">慎言 卷六</p><p class="ql-block">言之祸,无论优劣也。 语之弊,由人取舍也。 君子不道虚言,实则逆耳。 小人不表真心,伪则障目。 见言见志,其行亦断也。 贵者宜谦不宜傲。 卑者宜恭不宜放。 人无信,则言勿听。 不知机而无泄,大安也。 不避亲而密疏,大患也。</p><p class="ql-block">节情 卷七</p><p class="ql-block">知书而后忘情焉, 抑性而后正身焉。 纵亲见私,不容也。 纵友见拙,不智也。 纵怜见稚,不厚也。 天怒成灾,人怒成害。 君子戒悲,小人戒忧。 不舍之情,羁身也。 幸不恃色,荣定其品也。 义不恃媚,信定其谐也。</p><p class="ql-block">向善 卷八</p><p class="ql-block">吉有其因,福有其源。 天佑善者,其心悟焉。 言善未必善,观其行也。 言恶未必恶,审其心也。 名勿信,实勿怠。 君子亦怨,不误其事。 小人亦友,不辍其争。 利可求,道可守。 恶惑愚不惑智也。 善贵诚不贵法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变命运的十六字真言:“藏锋、隐智、戒欲、省身、求实、慎言、节情、向善”。</p><p class="ql-block">1.藏锋</p><p class="ql-block">锋,锐利也,容易引起对立,产生嫉妒,没有目的展露锋芒是无用,只会增加自己的消耗。</p><p class="ql-block">孔子说,“示人以锋,群而攻之;示天以锋,天必收之;”,意思是暴露锋芒会招来是非厄运。</p><p class="ql-block">锋,应该藏起来,用的时候才展现,出人意料,效果奇佳。</p><p class="ql-block">简而言之,隐藏杀机(目的),要么不展现,展现就一定达成目的,一剑封喉。</p><p class="ql-block">2.隐智</p><p class="ql-block">藏锋是人在对外时的要求,隐智则是向内。</p><p class="ql-block">要求自己不要自视过高,自以为聪明过别人,对待别人和事物,要厚道平和,不好为人师,不卖弄,待人不刻薄,摒弃小聪明。</p><p class="ql-block">简单说,大智若愚,做人要低调,会避免麻烦和无谓消耗(小厄),更好的保护自身。</p><p class="ql-block">3.戒欲</p><p class="ql-block">欲望多了,便会被欲望裹挟,别人就会利用你的欲望,驱动你,利用你,而你往往因为欲望而蒙蔽双眼,失去分寸铤而走险,做出将来可能会后悔的决定,带来更多的厄运。</p><p class="ql-block">当然戒欲,并非要大家完全绝欲,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驾驭欲望,而不是被欲望驾驭。</p><p class="ql-block">4.省身</p><p class="ql-block">保持警惕心,自谦,要不断复盘,审视自己的行为和认知。</p><p class="ql-block">不断重复的反省,一定会想到如何解困厄的方法。</p><p class="ql-block">而每一次修正,也会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人一旦知道了人生目标,这就是最高境界的“自知”,从此人生无惑,无困厄。</p><p class="ql-block">5.求实</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实,是真实和根本,代表事物发展的底层规律。</p><p class="ql-block">做事应基于最本真,才能走的长远,也更顺利(少困厄)。</p><p class="ql-block">教员一直强调实事求是也是这道理,一切行为基于真实的基础,构建出来的事物才会稳固,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6.慎言</p><p class="ql-block">少说话,说多了就会出事。</p><p class="ql-block">有时会暴露自己的无知,这倒无伤大雅。</p><p class="ql-block">但有时多言会暴露自己的财富,引起歹人的歹心,这叫祸从口出。</p><p class="ql-block">也要避免好为人师,人并不是个理性的动物,你也很难通过语言去帮助修正一个人,随便干预别人的因果,大多数时候,只会获得一个白眼,一团埋怨,所以孔子才会说“智者无言”。</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多言引起的困厄,所以慎言可解厄。</p><p class="ql-block">7.节情</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情可以理解为情绪,情感,喜好,意思是个人的一些喜好,情绪不能太多。</p><p class="ql-block">比如当官的,不能过多偏好自己的亲朋好友,一旦过度,就可能犯错误,最后走上不归路。</p><p class="ql-block">又比如同情心,圣母心,慈悲心,不能泛滥,当你自身能力不够时,这些情绪因素过多,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p><p class="ql-block">以前看过一个救助流浪猫的女子,一两只可以理解,但成群结队就不对了,后来她因为这事家庭破裂,自己财富消散。。。</p><p class="ql-block">又比如爱情,这玩意也要节制,过分宠溺,也容易失衡,最后导致结果不详。</p><p class="ql-block">8.向善</p><p class="ql-block">嗯,做个好人,不仅是非少,晚上还睡的香,自然身体好,没病没灾,无困厄。</p><p class="ql-block">藏锋无敌,隐智保身,戒欲无缚,省身自知;</p><p class="ql-block">慎言无祸,求实无虚。节情少悲,向善正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