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妻多夫!四川古村寨俄亚大村的奇特婚俗,现在怎么样了

五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俄亚纳西古寨位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是一个保存了原生态最完整的纳西族古寨,‌这里实行一妻多夫制的婚姻制度,‌以维持生态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俄亚大村依山而建,‌两百多幢平顶石碉房屋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蜂窝式建筑群。‌由于地理环境的闭塞,‌纳西族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当地流行着一种名为“伙婚”的习俗,‌即一妻多夫制,‌女性可以拥有多个丈夫,‌但这些丈夫必须是亲兄弟。‌这种制度在当地被视作是一种传统风俗,‌既有团结之意,‌又有防盗的功能。‌纳西族人认为,‌家族中男人越多,‌才能拥有更强大的生产力,‌从而更好地保护媳妇,‌维护整个家庭的利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俄亚纳西古寨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得以保留,‌成为古寨生活的一部分。‌男子负责耕作,‌而女子则进行纺织等家务活动,‌这种分工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主播说:现在这个古寨有二百多个女主播了。</p> <p class="ql-block">水泥盖的楼房是学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俄亚纳西这里的一妻多夫制有着错综复杂的成因。‌起初,‌由于耕地面积狭小且土地贫瘠,‌纳西族生活困苦,‌为了保证财产得到最大的保留,‌逐渐形成了这种制度。‌也有观点认为,‌古代严苛的征兵制度或战乱导致男性减少,‌为了保证血脉的延续,‌一妻多夫制逐渐成型。‌在这种制度下,‌女性地位相对较高,‌家中的话语权几乎掌握在女性手中,‌男性则共同“供养”妻子。‌然而,‌随着《‌婚姻法》‌等法律在该村的逐步贯彻落实,‌以及外界文明新风的影响,‌近年来该村一夫一妻的比例逐渐增大,‌一妻多夫制正在慢慢演变‌。‌</p> <p class="ql-block">这是主播的姑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俄亚纳西古寨晚上睡在厨房边的原因与其独特的火塘文化和房屋结构密切相关。‌古寨中的居民依然保留着火塘文化,‌火炕也是中国纳西文化唯一活化石,‌它不仅是烹饪的地方,‌也是取暖和社交的中心。‌由于古寨的房屋依山而建,‌家家相连,‌形成了罕见的蜂窝状建筑群,‌这种结构使得房屋内部空间有限,‌且为了保暖和有效利用空间,‌居民们往往选择在厨房边就寝。‌这样,‌他们可以在寒冷的夜晚享受火塘带来的温暖,‌同时也便于随时照料火塘,‌保持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便利。‌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纳西族人民对环境的适应和智慧的运用。‌‌</p> <p class="ql-block">旁边空出来的地方是睡的地方(厨房旁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俄亚纳西古寨拥有独特的文化习俗,‌一个女人可以同时嫁多个男人,‌这些男人必须是亲弟兄,‌形成“一妻多夫”的婚姻关系。‌不过,‌据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多实行“一夫一妻”制了。‌此外,‌俄亚纳西古寨的新年祈福仪式也是其独特的文化习俗之一,‌从大年初一到初三,‌人们会穿上自己织布制作的节日盛装,‌沿陡峭的山路一路上山,‌开始祭祀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习俗体现了纳西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也使得俄亚纳西古寨成为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是扎米主播(18岁)</p> <p class="ql-block">这是扎米主播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主播老公家的姑姑63岁了,单身,没结婚。帮忙在家里做家务。</p> <p class="ql-block">扎米主播说:她和老公、女儿住在楼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交通闭塞,俄亚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有数量不等的骡马。村民上山要骑马,运输靠骡马,送肥拉粮离不开骡马,骡马与俄亚人祖祖辈辈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1年,俄亚大村正式通车,车辆运输取代了马帮,但村里的骡马数量并没有减少,“因为村民住地和庄稼地隔得太远,这些骡马便用来驮粪和庄稼。”大村纳西族教师古玛说。主人在田里劳动,骡马就在旁边吃草,或被关进庄稼地的圈里,等到下午再驮农具和柴草回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俄亚大村的年轻人喜欢摩托胜过了骡马。</p> 2024年8月15日上午到扎心主播直播间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