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脚下的这片土地,民间传说是“黄粱一梦”典故的起源地。</p><p class="ql-block"> 当年吕洞宾因屡次科举不中,心灰意冷时在此遇到汉钟离。汉钟离便让吕洞宾做了犹如过山车的黄粱一梦:先高中状元、官及宰相,后抄没家财、妻离子散……梦醒之后,吕洞宾顿悟到人生的真谛,便跟随汉钟离入道,最终成为八仙之一。于此,后人根据八仙的传说建造了八仙庵。</p><p class="ql-block"> 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难西安,曾住八仙庵赠银整修,并颁赐观额“敕建万寿八仙宫”。</p> <p class="ql-block">(八仙宫是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观,大门上方匾额为慈禧所题。)</p><p class="ql-block"> 尽管今日的八仙宫,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的十方丛林,且为全国重点道观,在我的眼中,除了山门与后花园内当年慈禧、光绪住过的聚仙阁雕梁画栋显得颇有气势之外,其余建筑则古朴厚重,布局紧凑,在苍翠松柏的拥簇中极具全真派崇尚简朴的品味。甚至大门上悬挂着光绪题写“宝箓仙传”匾额的八仙主殿,其正中奉祀着东华帝君,而分列两侧的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的彩像竟然是泥塑的……</p><p class="ql-block"> 与重阳宫相比,八仙宫内的香客多了一些,尤其是来此求购龙年护身符的甚多。也许今天既不是初一,也不是十五,眼前被老西安人称为“求签最灵之地”,还是有一种出乎意料之外的冷清……</p> <p class="ql-block">(雕梁画栋的聚仙阁,位于八仙宫北边的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供奉八仙的主殿古朴典雅,不过因游人寥寥略显冷清。)</p><p class="ql-block"> 不知说得对否,如将中国的庙观与西方的教堂比较,除了建筑风格迥异之外,西方往往以精美的艺术雕塑见长,而中国则以文化底蕴极深的石刻铭文与楹联独具一格。作为千年道观的八仙宫也不例外,在东西两座碑廊中,陈设着道教的经法与养生石刻以及历代名人的书法、绘画石碑。尤其是各个大殿内外的楹联,充分展示了道教文化的悠久与精深……</p><p class="ql-block"> 略览一番,众多楹联之中,有两副让我印象深刻。一副位于山门两侧:黄老思想出世入世无为向化,道家精神独善兼善顺应自然。短短楹联,便将道教的起源、“大道无为、顺应自然”的核心理念、自身修练与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涵括其中,令人一目了然。另一副位于灵官殿正门的楹联则充分体现了道家的洒脱还有些许调侃:存心辟邪任尔烧香无点益,持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给人一种强烈的醍醐灌顶的顿悟感觉:求神不如求已,为人处世必须正念正行才是正道!</p><p class="ql-block"> 不由得想及,当年逃难于此的慈禧与光绪如果看到这副楹联,无奈与惶恐之际是否会有那么一点其他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游览位于咸阳的汉阳陵,内心更加赞同如此一种说法: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往往以平民百姓的受苦受难为代价,因为这个时代通常会充斥着没完没了的兵荒马乱与颠沛流离……</p><p class="ql-block"> 此行之所以游览汉阳陵,一是这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西汉皇陵尚未看过,二是想借此了解华夏文明迈入帝国时代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以进一步探索道教的奥秘。</p><p class="ql-block"> 尽管陵主汉景帝刘启史称为“仁君”,然而陵墓的占地则大得令人瞠目结舌。除了帝陵与后陵,还有109座陪葬坑,外加一万多文武百官的陪葬墓,面积竟高达20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汉阳陵为汉景帝刘启与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建成于公元前126年。)</p><p class="ql-block"> 走进陪葬坑上建立的展示馆,映入眼帘的是保持原貌的密集排列的武士陶俑,种类繁多的陶、铁、铜制用品,堆放粮食的陶制仓房以及牛、羊、猪、狗等陶质动物……仿佛一下子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见识到当年西汉王朝军力强盛、生活丰裕的缩影。只是坑内灯光比较昏暗,且此时游人廖廖,如果胆小,弄不好会被自己突然映现在玻璃幕墙上的影子吓出一身冷汗……</p> <p class="ql-block">(汉阳陵博物馆依托汉阳陵而建,1999年9月建成开放。)</p> <p class="ql-block">(汉阳陵博物馆展出精品文物近千件,列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汉阳陵陪葬坑展示厅用中空加膜电热玻璃幕墙以保持恒温,为世界第一座采用文物保护先进技术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西汉初期,汉文帝刘恒以及汉景帝刘启吸取秦朝实施暴政而速亡的教训,推崇黄老“无为而治”的道家治术,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和以德化民的政策,开创了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四十年的盛世。文景之治不仅为后来的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还同时对以后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景两帝以及中国历史著名的有为之君汉武帝这三位成功男人的背后,始终站着一位颇具争议的女人,她就是文帝之妻、景帝之母、武帝之祖母窦太后。</p><p class="ql-block"> 这位老太太也许是跟随当年威名远扬的吕后呆过一段时间,颇懂权术,且信奉黄老之学,为文景之治立下汗马功劳。武帝登基之后,她继续督促孙子萧规曹随。不料心高气傲的汉武帝慎时度势,在老太太去世的次年便迫不及待地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奉行加强皇权,盐铁官营,抗击匈奴,开拓西域政策,成就了“千古一帝”伟业。然而到晚年则因四处征战、国力衰落、民怨沸腾开始反悔,便发布一道《轮台罪已诏》,重启黄老之治。不知有谁知道,当年汉武帝登翠华山祭祀太乙神时,心中是否还有那么一点对于祖母的愧疚……</p><p class="ql-block">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与彪悍肃穆的秦陵陶俑比较,汉阳陵中的陶佣体积仅为前者的六分之一,且最大的区别是都具有幸福感满满的笑容。其中被视为“姗姗来迟”典故来源的拱手跽坐女俑,优雅的笑脸堪称“最美之笑”。毫无疑问,这些因安居乐业而发自内心的笑容,就是当初文景盛世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所有的陶俑都具有幸福感满满的笑容,因年代久远其木制的双臂与所穿服饰均已风化。)</p> <p class="ql-block">(这座被博物馆解说员称为“姗姗”的女俑,被认定是汉代女子姿态最优雅、妆容最精致、神情最美妙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只是不知道这世间的执政者会不会由此懂得:真正的丰功伟业,必须源于天下平民百姓发自内心的笑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4日于陕西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