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岁月——一个中师生的前半生

海棠依旧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一生没有家财万贯,没有惊天伟业,但我身上却有一个永远也抹不掉的时代烙印——中师生。我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群体中的一员,这个群体曾撑起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半边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小时候由于父亲过世早,兄弟姐妹多,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着这个贫困的家,熬到9岁时我才有机会上学。从小缺衣少食,挨过饿,受过冻。上山放牛砍柴,翻土种豆;下地插秧割禾,打稻背谷;在家洗衣做饭,喂猪挑水……什么农活都干过。在我的记忆中,最最难熬的事就是跟着大人翻山越岭挑谷送公粮,几百斤的公粮,每天天未亮就得出发,连续几天才能完成任务。每趟只能挑得五六十斤,几十斤的担子落在我的稚嫩的肩膀上,磨得红肿脱皮,这简直就是我童年的噩梦。我做梦都想逃离这样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时光的列车缓缓地行至80年代,我已经十多岁了,一个崭新的春天终于来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惊天春雷唤醒了万类霜天,也迎来了教育界崭新的春天。《中共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提高民族素质,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初中毕业生可以考中专,学费生活费全免,毕业还包分配。这真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这对我这个贫困的农家女来说,就是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我一刻也不敢懈怠,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帮母亲干农活,只希望母亲能让我顺利地读完三年初中。可还是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母亲一次又一次劝退。由于我成绩优异,老师们不辞辛劳再三走访和劝导,母亲终于不再中止我的学业,让我一心一意踏踏实实地上学了。梦想的种子就此在心里快乐地萌芽,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用心听好每一节课。我心里一直默默地进行着中考倒计时,三年,两年,一年,半年……1986年夏天,我终于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湖南省第三师范学校。八年(那时候小学五年初中三年)的勤奋努力终于换来了“鱼跃龙门”,我终于可以摆脱艰难的农村生活了,终于可以进城了,终于可以见识广阔的世界了!兴奋、自豪、扬眉吐气……各种喜悦一齐向我涌来。邻里乡亲的赞誉和艳羡,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紧紧地将我包围,我也一度成了当地的名人。毕竟我是我们村第一个靠读书脱离农村的女孩子,毕竟那个时代能考上中师不亚于现在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毕竟能够考取师范的都是学霸级的人物 ,毕竟全县就那么几十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师范学习期间,我们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学习专业知识,把火红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书海里,用心编织着未来的从教之梦。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还没来得及细品青春的姹紫嫣红,中师三年的时光,如沙漏中的细沙,悄悄地从我们的书页中溜走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八十年代末的那个夏天,我满怀激情和梦想走出了湖南三师的校门,重新回到了生我养我还有点偏僻的家乡——柞市镇中心小学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这时候,我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可是我们早已褪去了孩子的稚气,学着我们曾经的老师们,拿着书本和教案稳重又稍有点羞涩地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段又一段传递着知识的文字;用爱心浇灌着与我们年龄相差无几的同样渴求知识滋润的心田;用匠心精心塑造着一颗又一颗同样满怀梦想而纯粹的灵魂。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日复一日,我们渐渐成熟,爱心伴着责任心在日常工作中一点一点地扎根,植入骨髓。尽自己所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成了我们最基本的信念和态度——三尺讲台,我们一直默默坚守着,用智慧撑起学生希望的蓝天。无论学校领导安排什么工作,从来不挑三拣四,从不拈轻怕重,也从不讨价还价,只是一味地埋头苦干。当年我们每月工资才56元,从早忙到晚,吃住都在学校,白天上课,批改作业,晚上备课,编写教案,随时还得迎接领导不定期的检查和督导。宿舍简陋不能再简陋,房顶几度被狂风掀翻,下雨天漏水,床上撑着伞,盆子接漏水,叮叮当当,叮叮当当,活像一曲交响乐。可是这都不算什么事,也不曾抱怨过。一个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女娃,能幸运地走出田间,进入事业单位,住上“公家房”,吃上“国家粮”,简陋又何妨?内心何等知足!这几十元的工资我也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全部拿回家去孝敬我操劳了一辈子的老母亲,让她也跟我享点“福”。乡邻都夸我孝顺,领导夸我上进,同事夸我能力强,“中师生”三个字似乎在我身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那时候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只有最原始的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我们将言传身教做到了极致: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严以律己躬先表率。平时努力练好三笔字——粉笔、毛笔、钢笔;课堂上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课余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认识动植物,学习干农活,学习手工制作……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了全面发展。学生很单纯,求知欲极强,家长也很配合。那时候家校关系何其纯粹——老师只管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干专一的工作;家长只管教孩子做人做事,无需过问学习上的事。那个时候哪个学生调皮捣乱,老师随时可以义正辞严地教育批评甚至体罚他,从来没有哪个家长责怪、刁难老师。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沒有电脑,更没有微信,有的家庭甚连电视也没有,学生的课内课外的知识来源只有课堂和书本,简单又健康。如果有事情要与家长沟通,我们会不辞辛劳地进行家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9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可是还有很多家长没有转变观念,不支持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业,早早地让孩子步入社会,赚钱养家,我们不得不走村窜户进行家访,劝学保额,不让学生流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非常和谐。师生之间互为贵人,互相成就;老师和家长亲密合作,互为朋友。那个时代的教育就是那么纯粹而简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90年代末,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社会瞬息万变,我国教育界也掀起了改革的巨浪。随着211和985工程的诞生,各大高校大规模地进行扩招,给无数的家庭和孩子带来了希望。这就意味着上大学再也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机会越来越大。家长的思想开始转变——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们开始高度重视教育。这时候,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我们这个队伍更需要有更多的具有开拓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这一代中师生有点尴尬了:起点低,文凭低。为了融入这个时代,不被时代的浪潮淘汰,我们硬着头皮迎难而上,进行学习深造。于是我们一边工作一边开启了各种培训模式:脱产学习、成人高考、自学自考、电大培训等各种各样的进修模式。有的还读了硕士、博士,这没有超出常人的毅力,怎么可能坚持下来!此时,我们已人到中年,拖家带口,工作家庭两手抓,生活真不容易!有些有关系和自考获得高学历的人自然趁此机会改行做公务员了,毕竟那是受人尊敬的国家干部,怎么也比“臭老九”体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就这样,我们且行且教且摸索,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让自己紧跟着时代的步伐,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小学毕业生,为国家的基础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我出色的表现和教学业绩,被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此时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心中的风铃不由自主奏响了感恩之歌——感恩好时代,感恩好领导,感恩努力的自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时光如水,静静地流淌,不知不觉时光的长河已奔向了一个崭新的世纪——经济腾飞,加入世贸,飞天梦圆,申奥成功……一幕幕波澜壮阔的画卷无不昭示着新世纪中华巨轮的崛起。中国的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已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的学生免费提供教材,利国利民的好消息振奋人心。可是利与弊总是相伴而行的,电子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特别感兴趣,甚至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和QQ聊天不能自拔。老师常常奔走于学校、家庭和网吧之间,道理讲了几箩筐,为了学生拼尽了全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八零后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他们成长于物资富足的年代,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信自强,敢想敢拼,擅长接纳新事物。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学生涌入城镇,村办学校几乎消失不见踪影。教育界的风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场前所未有的内卷悄悄地潜入城市、乡村和每一个家庭。各种名目的培训机构和教育机构犹如雨后春竹吱吱拔节生长漫延开来。家庭条件好的人会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除了兴趣和特长当然也有基础学科的培训,普通家庭当然也不甘落后,竭尽所能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此孩子的童年被剥夺,课外、周末、节假日都奔走在各种科目各种技艺各种能力的培训路上。什么大班形式、小班形式、一对一辅导等各种怪班应运而生……一项培训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甚至上万。家长矛盾纠结(不报班怕落后,报了班费用又难以承担),苦不堪言,怨气冲天,将所有的矛头指向了学校和老师。家校关系似乎变得敏感又脆弱了。虽然我从来没参与过任何学生培训活动,但是每当看到这些变味的家校关系时,那种感觉就如同剜心一般,疼痛难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最近十年这股变味的家校怪风愈演愈烈,比如,学生没完成作业,老师罚抄吧,他们会说这是体罚,批评吧,这就是伤害学生的自尊,不批评不罚抄吧,被说成不负责任,不管怎么做家长都会给老师挑一大堆的“刺”。长此以往学生似乎成了上帝,调皮捣蛋不能批评责罚,不写作业不能批评留校,老师举起的教鞭,再也不敢落向调皮捣蛋的孩子。鸡毛小事都会有媒体和家长来点评和指责,稍有差迟,老师就可能“饭碗”难保。老师们真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孔圣人不也骂过学生“朽木不可雕”吗?其实师者父母心,爱之深才会责之切,我们绝对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心呵护和培养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家校关系变得更加微妙。老师既要上课又要防疫,大脑的那根弦绷得紧紧的,时刻得关注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不停地奔走在各种表册、网课、安全教育等与学生相关的繁杂事务中。另外还得被迫接受各种与教育不相关的什么催交社保,什么关注键接,什么名目的学习等诸多的事务,并且样样要截图,动不动就是与考核挂钩,老师天天累得像条狗,苦不堪言;家长为了配合学校完成打卡任务,不得把手机交给孩子,视力下降,身体受损,家长怨声载道。一边要求学生不玩手机,一边又安排各种名目繁多的网络打卡任务,作为家长哪有不烦躁的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近三年来国家推行“双减”政策,减负政策的初衷确实惠及千千万万的学子及家庭。可事实上小学生的考试科目反而越来越多,次数越来频繁,教育部门明确规定不能给小学生成绩排名,上级却以学生的成绩给老师排名,自然而然压力依然又转移到师生和家长身上。“双减”政策的背后就是老师披星戴月,工作量大增,压力山大;学生早出晚归,抑郁、焦虑、厌学……老师不开心,学生也不快乐。偶尔还见网络媒体报道一些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悲剧。这让老师们更为学生揪心又担心。这个让我奋斗了一生奉献了一生的教育行业俨然成了高危行业。谁不希望一切顺其自然,让花傲然怒放,让草不惧风雨,让树成为栋梁呢?从前的教育不就是守望成长,静待花开,却能人才辈出,俊采星驰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非常庆幸,我所任教的班级家校关系师生关系一直十分和谐,让我可以快乐地坚持到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刻还在挑大梁——教毕业班。感恩所有的家长们对我的信任、支持、理解和帮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感月吟花多少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代中师被时代的浪潮拍打着,淘洗着,席卷着,青丝渐染霜雪色,‌杏坛岁月悄然谢。半生挑战半生奉献,半生沧桑半生忙碌我从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三十六年来,我经历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均衡教育……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呕心沥血,甘守清贫,恪尽职守,站好最后一班岗,只为“新竹高于旧竹枝”,只为培育栋梁撑大厦,只为举世瞩目国富强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