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鲸湾港(Walvis Bay)</b><br>鲸湾港,亦称沃尔维斯港,是纳米比亚第二大城市,位于纳米比亚中西部,濒大西洋鲸湾,充满着休闲的海滨城市气息。虽然是只有2万人口的海滨小镇,但它却是纳米比亚重要的交通枢纽,不仅有国际机场,还有纳米比亚唯一的深水港<div>1990年纳米比亚从南非独立出来后,南非依然不舍对鲸湾港放手,直到1994年鲸湾港才回到纳米比亚版图。如今的鲸湾港有风光旖旎的海滨、干净整洁的街道、成排的欧式洋房、装饰考究的店铺、垂涎欲滴的生猛海鲜</div> <div><b>泄湖—火烈鸟(Flamingo)</b></div>泄湖,本是鲸湾港的一个大西洋海湾,由于泥沙沉积在海湾的出海口处,形成沙洲,继而与海洋分隔,形成现在的咸水湖泊,成为火烈鸟的栖息地。泄湖面积约7000公顷,是非洲南部西海岸最大的浅水水域,也是世界三大湿地之一,以海鸟、水禽众多著称。成群的火烈鸟是这里独特风景,整个南部非洲的火烈鸟有四分之三都栖息在这片浅滩上 低头觅食 神态悠闲安详 轻展双翅,翩翩起舞 振翅高飞 <b>鲸湾出海</b><div>乘坐双体船驶向大西洋,可爱的醍醐、淘气的海狗纷纷上船讨食</div> 这只鹈鹕安静地站在船舱顶上,默默地摆着各种pose供游人拍照 跟帅哥一起看手机的鹈鹕 索要食物,爬上游船的海狗,呆萌可爱 灵动的海狗随着双体船游动,不时地跃出水面 鹈鹕岬是鲸湾泄湖外围伸入大西洋的狭长半岛,这里人烟稀少、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近5万只海狗在此栖息 黑白相间的灯塔,已有近百年历史,至今仍然使用,为来往鲸湾的船只和水手们指引方向 双体船为游客准备了香槟和丰盛的午餐,最美味的是正真的生蚝,生着吃没有任何腥味只有甜美 <b>斯瓦科普蒙德(Swakopmund)</b><br>斯瓦科普蒙德,因位于斯瓦科普河入海口而得名,是纳米比亚西部大西洋沿岸的一座港市,三面环沙一面临海,纳米比亚第四大城市。斯瓦科普蒙德位于温得和克以西280公里,鲸湾港以北33公里处,由德国人建立于1892年,是纳米比亚主要港口之一 1951年建立的博物馆,展馆不大,主要是一些动物标本展示,德国的军舰、汽车模型展示、德国各种相机展示,医疗、印刷、矿石等等都有展示 斯瓦科普蒙德是德国殖民统治中心,整个城市按照德国风格设计建造 <b>斯瓦科普蒙德栈桥(The Jetty)</b><div>斯瓦科普蒙德由德国人建于1892年,当时是纳米比亚的主要港口之一,栈桥也是那个时候修建的,全长200多米,为海运发挥了重要作用</div>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栈桥上 从这里登上栈桥,走到尽头,就是Jetty 1905 Restaurant,一般需要提前预定 餐厅主打海鲜和西式简餐,在这里可以吃到最鲜美的生蚝 餐厅外不知名的海鸟 从斯瓦科普蒙德前往颓废方丹看布须曼人遗留下来的岩画,经过一个村庄休息,看到快乐的孩子无忧无虑的踢球玩耍 劳作的小女孩 <b>斯皮兹考普山</b><div>斯皮兹考普山位于纳米比亚西南部,它是一座完全由花岗岩构成的大山,最高点海拔1784米,静静地屹立在著名的纳米布沙漠中。这座山因其高大雄伟的身躯而闻名,经常被人描绘成纳米比亚的“马特洪峰”(地跨瑞士和意大利之间边界,是阿尔卑斯山最美丽的山峰),因此也被称为纳米比亚的“国山”<b><br></b></div> 斯皮兹考普山之眼 斯皮兹考普山之眼 斯皮兹考普山之眼 <b>颓废方丹(Twyfelfontein)—史前岩画群露天博物馆</b><div>世界上最大的岩画集中地在纳米比亚斯皮兹考普山脚下的颓废方丹,它是非洲保存最完好的岩画遗迹,世界文化遗产,是布须曼人于石器时代留存下来的石壁雕刻于壁画,有些遗迹的历史超过6000年。博物馆分几个展览片区,完全保持着自然状态,没有栈道,在保护区向导兼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只参观了一处展区<br></div><div>颓废方丹,这个名字在当地语言中的含义是“疑惑之泉”,该地区不仅因其丰富的史前岩画而闻名,还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给人一种既神秘又令人疑惑的感觉,因此得名“疑惑之泉”也就是颓废方丹<br></div> <b>辛巴族红泥人—世界与他们无关</b><div>辛巴族位于非洲西南部的纳米比亚,是纳米比亚一个行将消失的原始社会族群。他们是非洲最后保持原始生态的民族,为了维护自己的传统,他们选择了退守丛林,栖身于纳米比亚边远的、未被破坏的原始环境中。现在辛巴族人数不足两万,除了脱离了母系氏族,其他基本维持着500年前的原貌<b><br></b></div><div>十七世纪的辛巴族人从安哥拉高原迁徙到纳米比亚,曾经是非洲草原上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br></div><div>辛巴人一个家族结成一个部落,一个村子基本就是一户人家,家族制是唯一的社会制度保障,实行一夫多妻制<br></div><div><br></div> 冬季早晚温度较低时,红泥人一般都裹着毯子 辛巴族女子常年袒露上身,最特别的是,她们喜欢把一种红色石粉和着奶油涂抹在身上,就连头发也要用这种红泥巴裹着,一经抹上用水都很难冲洗掉,能保持一周不退色。她们这么做,一是为了抵御烈日暴晒,二是蚊虫不会叮咬,一辈子都裹在红泥巴中,因此一般称之为红泥人。由于缺水,辛巴女人一生都不用水洗澡,用“熏香沐浴”,所谓沐浴就是用火烤一种植物,冒出的浓烟来“洗浴”身体 辛巴女子,没有穿鞋子的习惯,脚上唯一的装饰,就是踝部以上膝盖以下十数道金属的饰圈 女孩子的发辫,像两只牛角一般梳在额前 游客给村子里孩子带来的零食,都要排队统一发放 红泥人的头发梢可梳理部分是用牛毛和羊毛编织的,头顶发饰用牛皮做成 看到红泥人及其生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观感。她们迷人的眼睛、红色的皮肤、胸间坦荡裸露的乳房……她们的幸福在哪里 辛巴族的男人 <b>奇装异服的赫雷罗人</b><div>在辛巴人和赫雷罗人聚居的奥普沃市,《环球时报》记者发现两个族裔经常结伴成行。原来,语言相通的他们在100多年前同属一个民族。</div><div>1884年到1915年期间,纳米比亚是德意志帝国的殖民地。德国殖民者初到纳米比亚,担心裸露乳房的辛巴妇女会蛊惑德国男子,从而强迫一些人舍弃红泥穿上欧式长裙,穿上殖民者服饰的人就演变成了赫雷罗族。他们的服装最早是维多利亚服饰,后族人加入牛角形头饰,独具一格的裙子和帽子让她们在原生态民族中演绎出别样的“黑富美”</div><br> 辛巴人和赫雷罗人在一起 在19世纪中期,赫雷罗人与欧洲人有了接触后,部分赫雷罗人开始尝试新的经济活动;在信仰层面,赫雷罗人曾以祖祭为传统宗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族人已经转向基督教,这些都反映了他们的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融。尽管经历了历史变迁,赫雷罗人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b>埃托沙国家公园(Etosha National Park)</b> 埃托沙国家公园是非洲野生动物的乐园,因为那里生存的动物种类繁多,所以单独写了一篇《埃托沙国家公园—生灵的净土》,https://www.meipian.cn/editor?mask_id=55jm1ozm&getArticleListsParams=%7B%22page%22%3A%201,%20%22hasSureKeyword%22%3A%20%22%22,%20%22curListType%22%3A%20%22list%22%7D&from=mine&back=jp <b>温得和克(Windhoek)</b><div>温得和克是纳米比亚首都,纳米比亚第一大城市。位于中部高原上,气候凉爽。<b><br></b></div><div>今天所说的温得和克是由德国定居者建立的,他们凭借其军事实力于 1890 年建立了这座城镇。然而该地区很久以前就有人居住<br></div> 纳米比亚国家博物馆<div><br></div> 福音路德大教堂,也被称为德国大教堂<div>福音路德大教堂,位于温得和克的独立大街上,是该市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德国殖民时期,于1907年正式建成。福音路德大教堂不仅是温得和克最重要的路德教寺庙,也是该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br></div> 乔的啤酒屋餐厅,网红餐厅,温得和克排名第一的餐厅 乔的啤酒屋餐厅,在这里有很多种别处吃不到的动物肉 肉串上肉的种类(从右到左)分别是:斑马、条纹羚、剑羚、跳羚、长颈鹿。说实话,不知是烹制的原因还是什么,总之各种肉的口感差别不大,也许是这些动物都太善于奔跑,感觉肉质都是偏硬,不如咱们的羊肉串(*^▽^*)◑﹏◐ 纳米比亚是一个理想的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可以深入了解非洲文化、自然美景和近距离观赏野生动物的地方。无论是寻求冒险的旅行者还是希望放松身心的游客,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