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学习书法从临习古人法帖入手,这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经验。判断一件书法作品的高下,字里行间的“古”意成为评判的最高标准。一件草书的高下,没有篆㨨的笔法, 作品就没有份量。一件行书作品,没有二王或魏碑的影子, 就被列为甜俗……</p><p class="ql-block"> 很多教授书法的老师,不让学生学习自己的字体风格,留下了很多故事。</p><p class="ql-block"> 晚清大画家吴昌硕说:“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而后,吴昌硕的弟子大画家齐白石也说过这样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亡”。他们也许是就学画而言的,看看他们的书法, 不用长篇大论,相信都会有自己的判断。</p><p class="ql-block">吴昌硕弟子:诸乐三、王一亭、齐白石、沙孟海</p><p class="ql-block">章仕钊弟子:姚奠中、刘锁祥</p><p class="ql-block">赵之谦:于佑任、赵叔儒、王学仲</p><p class="ql-block">学习老师的字,个个都成了大师。</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1844年9月12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p> <p class="ql-block">诸乐三(1902年2月14日—1984年1月29日),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别署南屿山人,浙江安吉鹤溪村人,著名国画家、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浙江省政协常委、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第四次文代会特邀代表。</p> <p class="ql-block">王一亭(1867年-1938年11月),号白龙山人,法名觉器,清末民国时期海上著名书画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其作品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意识,构图讲究,诗书画印,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原名纯芝,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字渭青,号兰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意境淳厚朴实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且能化古融今,形成自己独特书风。兼擅篆、隶、行、草、楷诸书,所作榜书大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沙氏学问渊博,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p> <p class="ql-block">章出钊、姚奠中、刘锁祥之师徒相承</p><p class="ql-block">章士钊(1881年3月20日—1973年7月1日),字行严,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1881年3月20日生于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p> <p class="ql-block">章士钊学生</p><p class="ql-block">姚奠中(1913年5月~2013年12月27日),男,原名豫泰,别署丁中、刈草、樗庐,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南阳村人。国学家、教育家、书法家。2009年,荣获第三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14年3月19日获得“第11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造型艺术奖”。</p> <p class="ql-block">姚奠中弟子</p><p class="ql-block">刘锁祥(1953~ )男,汉族,字固之,号常人。山西沁源人。姚奠中先生入室弟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诗书画印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特聘专业指导教授。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书法系主任、教授,太原师范学院中国书法史论与艺术研究所所长。1995年在山西大学师范学院(现改为太原师范学院)创办了山西第一个书法专业。填补了山西高教专业建设史上的一个空白。</p> <p class="ql-block">赵之谦(1829年8月8日[1]-1884年11月18日[2]),汉族,浙江会稽(今绍兴)人。[3]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huī)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与吴昌硕、厉良玉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清末三大画家”。[4-6][14]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曾以书画为生。</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原名伯循,字诱人,号髯翁、太平老人,曾用名刘学裕、原春雨等,笔名右任、骚心、大风、半哭半笑楼主、关西余子等,被尊称为“右老”[14][17]。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书法家、诗人。</p> <p class="ql-block">赵叔孺(1874-1945),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原名润祥,字献忱、叔孺,后易名时棢,号纫苌,晚年自号二弩老人,以叔孺行世。清末诸生,曾任福建同知。民国后,隐居上海。金石书画、花卉虫草、鞍马翎毛,无不精擅,尤擅画马,可称“近世之赵孟頫”。</p> <p class="ql-block">王学仲(1925年10月23日-2013年10月8日),生于山东滕州。书画家、教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当代中国书画网艺术顾问。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津书法家协会主席。1953年起在天津大学任教,创立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兼任南开大学、广州美院及日本筑波大学客座教授,王学仲艺术研究所荣誉所长,中国文联第八届、九届全委会荣誉委员,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画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精通书法、绘画、文学、哲学;是一位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家,创立“黾学”学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