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崇新村.几百年历史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崇新村修建了两座水库<土地岩水库.崇新水库>.六十年代.开辟了飞峰坎打通了通往县城的公路,2002年加宽成了凤冈县的第一条二级公路.六十年我还开挖了百亩大田.七十年代还修建有高.初中部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崇新的这些山上很多地方还修建了古营盘建筑.崇新的每一个地名都有一些来历和传说.每一处古营盘都有一段故事和传奇说法.望有家乡爱好者和知情者的笔者朋友们多多提供资料给玺哥收集整理.欢乐共同分享…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雷 打 岩 <地名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 崇新村现在的双山小组以前叫 雷打岩.也就是去上马石边坡那个形如蜂桶,看上去十分高陡的独山坡,与青云山东南相对。国家航拍地图现在也把这里标的是雷打岩。</p><p class="ql-block">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日天下大雨,炸雷,一个接一个,绕着蜂桶岩那匹山撕打;闪电,一个接一个的指向那山岩。雷电凶了好一阵子,突然,喀嚓一个响雷,震得整个蜂桶岩和上马石都抖起来,蜂桶岩一匹石崖,哗啦啦垮下一大壁岩石,把岩下山沟填得满满的,上面一湾水田也被堵流淹没,形成堰塘。更让人可怕的是,塘水都是血水,一条蟒蛇被撕成碎块漂于湖中,只见水桶那么粗的一节蟒蛇脑壳在浑浊的塘水中翻滚。疑惑之事,传之甚远,人们就把这里叫做了“雷打岩”。其实,按科学的道理,应该是蟒蛇出来被雨打湿,身上带电被雷所击。当地人姓神,事后在这蜂桶岩山顶修了寺庙,竖了雷神、龙神及山王诸神,年年香会祭祀朝拜,以求天神保偌。破“四旧”时,庙宇被毁,至今瓦片犹存。当地人把水塘用石土筑堰成了山塘,就是今天的上马石小水库,灌溉上马石、绿果坝的田。前些年,政府还拿钱加固了坝坎,修了水泥沟渠,除灌田外,还浇水坝下茶园。现如今一条弯弯曲曲的似如蟒蛇的乡村公路穿越在岩打岩坡脚向西而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崇新双山组.娃.龙.山<地名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 崇新村的娃龙山<挖龙山>座落于双山组,国家航拍地名图标为“青龙山”。山顶有一礅镇山石,长有两米,高一米有余,活象龙头,人们称它龙王石。身后山廊,从很远的地方走来,活象一条青龙.可能是这原因,当地人称它为青龙山。</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是那个朝代,朝廷观天师一日夜观天象,见黔北上空,黑云时隐时现,直扑夜空紫微星。他掐指一算,说是那家葬坟真龙真穴,要出草寇皇帝与皇家争夺天下,如不斩断龙头,皇家天下不保。启奏天子,天子派遣天师前往黔北彻查究竟。天师领旨,带上随从,从铜仁那边追逐龙脉上来,到了青龙山,见山顶那龙石和拖下的长长山梁,断定真龙真穴就在于此。于是,以皇家号令当地官府,要挖断龙脖。当地官府抽调民工,屯扎南山鸡公岭开始挖山。可是劳工们头的天挖了,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挖槽全长垄了,连续几天都是这样。天师施法,也无济于事。</p><p class="ql-block"> 这天收工后,有一劳工因白天给他发的一双新草鞋忘了带走,脚上穿的草鞋已经不能再穿了,他回去找草鞋。没等他走进挖槽,听见地下闹哄哄的,传出狂笑之声:“不怕上面千人挖,万人挖,就怕他们污血染了铜钉、铁钉、竹签插”。找草鞋的劳工魂都赫落喽,草鞋也没去找,赶忙往回跑,把这奇怪之声禀报天师。</p><p class="ql-block"> 本已无计可施的天师.立马召集随从商量,不防用污血浸泡铜铁竹钉来签插一试。于是,连夜派人去街上的铁匠铺打造铁钉铜钉,在附近人家砍来竹子削成竹签,买来鸡狗杀了取得污血把铜钉铁钉竹签浸泡。</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照样挖山,挖出深槽,将污血浸泡的铜钉铁钉竹签顺槽底插下,还没等人们离开,天空顿时雷鸣电闪,瓢泼大雨倾盆而下,这青龙山梁十多里之外的漏金坪对门<现在的双联组>一座石灰砌做的白坟被雷抓开,连坟带棺木甩下坟坪下的河水之中,尸骨、棺木随洪水冲击而去。随之,挨着漏金坪的核桃坪,一片斑竹林噼里啪啦全爆了,每节竹子格巴竹膜上印着一人一马,各执兵器,左脚已踏上马墩,好象就要出征彊场。按当时的说法,还等几日,那“兵将”右脚翻上马背就成了气候,草寇皇帝兵马出来,天下就要大乱。雷雨过后,这青龙山所挖山槽再不见长,只留下十多米长人多深的石壁夹槽,至今依旧还在。<现在那地方还是叫“后槽”一片蚕桑基地>后来,人们就把这青龙山叫做“挖龙山”,“挖”是“娃”的谐音,挖龙山传成了娃龙山,从而呼之。</p><p class="ql-block"> 现娃龙山顶龙石依然,龙头从山土中冒出,活生生照样如真龙探头。前些年,山下,还有远处来人,时常去龙王石前烧香奉果祭祀,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本传说由住娃龙山脚下.退休老师蔡贤忠提供.玺哥整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强 盗 窝 <真人真事及地名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崇新村三山两塘景区后面一公里处> </span></p><p class="ql-block"> 强盗窝.这个怪怪的名字.在崇新村小地名冷水塘娃龙山向东拉去的牟家寨的后头湾。湾窝里在民国时期.住着一户姓张的人家<远处来的>,有五弟兄,大哥叫张泽健,带着四个兄弟以偷为生;女眷们养蚕,做点菜园,一般都不出门。但这五兄弟有一个惯例.偷远不偷近,盗富不盗贫,当地人也不恨他们。冷水塘牟家寨子是他们唯一的出道,他们日出夜归,或是夜出日归,寨上的人也没得人问。</p><p class="ql-block"> 但是还是有一次还是偷了这近处牟家寨上<现在的三山两塘寨子上>。那是过年头一天,腊月二十九新街(永安)赶场,张泽健两口子赶场回去路过寨上牟建林家,从后阳沟走过,他家正在蒸泡粑,刚蒸好一粑折,香喷喷的,这兩口子赶场赶饿了,看到泡粑就吞口水,可牟家老娘没说拿一个给两口子吃。这张強盗饿着肚子回了家,越想越气,非得“报复”这夹壳。</p><p class="ql-block"> 做強盗的,只要看过你家,他就知道怎么偷。吃了年夜饭,他背了篦背,带了根竹签,就到了老牟家。老牟家后阳沟是窗子,窗下安了一张桌子,这是灶背沟,泡粑蒸好就从粑折捡出,放在桌子上的箥箕里,让窗风吹冷了才端进里屋收拾。当泡粑上大汽时,蒸粑的人往往都在灶门前加火,火要大,火小了米粑就会蒸不泡,铁饼饼的。锅头上大汽,灶门前是看不到灶背后的,加之那时都是照的桐油灯,屋里黑瞅瞅的,更看不见灶背后。张强盗就趁这粑上大汽时,用预备的竹签,一串串将箥箕里蒸熟的泡粑签放进篦背里,装了大半背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老牟家蒸完泡粑,已是大半夜,实在累了,没管粑的事就睡了。等第二天早起来收端泡粑进里屋,他家年年蒸泡米粑是有数的,一看那箥箕,今年少了许多,还少的不是点把点。牟老娘叫儿子牟敬修数粑,自己回忆泡的好多米,蒸的几折,一合数,悬殊大半不对头。后门一直关着,又没外人来过。想来想去,肯定是昨天张强盗两口子过路没喊他们吃泡粑,得罪了两口子。</p><p class="ql-block"> 牟老娘喊了儿子牟敬修就去后头湾,走到当门,张家的一条大黄狗出来要咬人,张泽健家婆娘出来招呼黄狗,见牟家两娘母前来,晓得是为啥,满脸笑嘻嘻的:“大娘,您是来背您家泡粑不是,给您老人家放好的,一个都没动,千偷万偷,也不会偷您大娘家的哦”。牟大娘见还没问,人家就承认了,还有什么说的呢?也陪笑着:“我晓得是那挨刀的开老娘的玩笑”。张婆娘把牟家娘俩让进堂屋,指着堂屋中间大桌子上大半箥箕泡巴:“全在这的,给您凉好的,您们吃了汤粑走,我拿背篼给您送下去。”</p><p class="ql-block"> 除此一回外,这近邻团转都没不在过东西。这张家偷东西,往往是几弟兄合伙而行,先探后偷。偷时,望风的望风,偷的偷,有时还要假扮配合。</p><p class="ql-block"> 一回他们偷河坡场(现在的湄潭县西河镇街上)街上一大户人家的骡子,想的是那匹骡子偷来出门偷拉东西就不用挑和背了,偷得财物往骡背上一放,拉起就回家,该拉上远处街上卖的,驼起就走,省事多了。</p><p class="ql-block">兄弟几个头天就采水好的,何进何出,有几条路能出街,都摸得一清二楚。他们出去偷,都是老二进屋,他身轻,动作快;大哥在外接应指挥,他有计谋;其他几个兄弟望风打下手。可二弟摸进去,天亮了还没出来,兄弟几个十分着急,退出场口会合,老二是不是被发现让抓了?五弟小,还是个孩子,在那街上眼生,一般没人在意,大哥就叫他上街打听。河坡场一个小街,要是头晚那家出事,必轰动全街。老五上街,街上十分平静,那大户人家也没有任何异常。回报哥哥,哥弟几个商量,得进去看个究竞。</p><p class="ql-block"> 大哥张泽健扮成算八字、看风水的先生,带上五弟挎包包,他们出门采点也是这样,看不出是做强盗的。</p><p class="ql-block"> 上得街上,一街都是石板铺成,连进那大户人家一条巷也是石板路,老大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马蹄子上钉着铁掌,只要一踏上石板,就会发出踏石响声,惊醒主人。肯定是这个原因,老二没能得手。</p><p class="ql-block"> 兄弟俩来到大户家,一般大家人户都信风水,对张"八字”十分热情,把他们迎进堂屋,泡茶款待。主人陪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聊些风水八字方面的话题。这“张八字”一嘴好口才,夸赞主人这房屋基是龙凤来巢,要出大贵,把个主人说的高兴得不得了,还要留他兄弟俩吃了早饭走。</p><p class="ql-block"> 这张老大与主人闲聊,五弟却出去耍,实则是去找二哥藏在哪里。大哥心不在讨主人饭吃,挂欠的是二弟在哪里。不知怎的,屋梁掉下来一片灰尘,恰落在张老大的茶杯中,主人出去换茶,张老大抬头一看,见堂屋猫梁上有一衣角掉露出来,他一看就是二弟穿的长衣掉出的衣角。自语道:“好只凤凰没收翅哦!”二弟意会,赶忙收起掉出的衣角。</p><p class="ql-block"> 张老大要上猪圈方便,猪圈连着马圈,实则他是去看那骡子。上圈回来,抬脚跨进大门坎,嘴里唸叨:“老板,你家好一匹骡子絮包蹄哦!”这实则是告诉梁上二弟,要用棉絮包了骡马四蹄,蹄踏石板发不出响声才能偷得走。</p><p class="ql-block"> 老二心领神会,等大哥走后,饿着肚子到天黑,等大户人家全都熟睡,街上也夜深人静,取下主人凉在走楼的几件衣服,包了骡马四蹄,牵出来,走过石巷、石街一点没得声响,得手赶夜而归。</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们去偷了绥阳场那边姓安的一家财主,偷了好多金银布匹,骡驼而归。没料到,这骡马驼了东西,踏走留下蹄印。这安家本是当地旺族,还有人在官府做官,养了不少家丁。发觉被盗,顺骡蹄追来,把个张家团团围住。张氏兄弟想逃无路,只有屋后山岩无兵,却数丈悬崖,根本下不去。这张氏兄弟急中生智,从后屋取出晒蚕的箥箕,除老五年幼外,大的四兄弟每人左右手各抓一个箥箕,张开象长的两支翅膀,跳崖而去,不见踪迹。</p><p class="ql-block"> 安氏家丁砸门进捕,只剩下妇孺人等,不见张家大男,只得把张家抄了,抓了大大小小要送官府。</p><p class="ql-block"> 听冷水塘的人传说,当时抓的张家十几口人,用棕索捆了双手一个连着一个,女人要抱孩子,就用索子套着奶子照样拴连,一长串往寨上过。</p><p class="ql-block"> 从此,这家人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房子也烂了,五九年饿饭过后,政府号召开荒种粮,牟家寨的人还在强盗窝那地方的地下挖出过许多银元铜币呢。</p><p class="ql-block">这里原本无名,当地人就把这湾窝叫了“强盗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