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我在工矿厂做新闻干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8月至1981年10月,我在新疆伊犁工矿厂担任新闻干事,1980年,工矿厂以在中央、省、地级报刊报刊、电台刊稿播稿50余篇,荣获当时伊犁农垦局的先进通讯站称号。</p><p class="ql-block">1981年,我所在的工矿厂在中央、省、地级报刊、电台刊用稿112篇次,获得新疆兵团先进通讯站称号。</p><p class="ql-block">我在新疆伊犁工矿厂担任新闻干事2年多,工矿厂的新闻报道工作搞的风生水起,让过去不知名的工矿厂名扬全疆,让工矿厂的新闻报道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孙建中(三排右五)参加四师新闻干事新闻培训班留影</b></p> <p class="ql-block">我是1975年到工矿厂生产技术科,随我师傅高瑞桐搞测绘工作的。在做好测绘工作之余,我痴迷上了文学创作。喜欢诗歌,想做诗人,工矿厂那时懂得诗歌的是赵润才老师,我就时常去他那里,向他求教。直到有一天感觉某首诗歌写的有点诗味,便冒昧给报社副刊投稿,《假如我是一棵树》刊登在了《伊犁日报》副刊上。写杂文是随感而发的,时不时写写杂文发稿给《伊犁日报》,报纸也很快采用了。在参加的伊犁州青年文学创作学习班上,又迷上了小说,创作了小说《痣》,很快被《新疆青年》刊登。</p> <p class="ql-block">时任工矿厂政治处主任的齐树欣,见我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收获,非常高兴,拟将我调到宣教科担任新闻干事,培养我成为新闻报道人才。当时,工矿厂一矿正在升级改造中,二矿正在兴建中,我所从事的测绘工作要随时跟进一矿二矿的工作进程,不能没有人干,想要调个人来接替我的生产技术科测绘工作,一时又找不到人。最后工矿厂领导班子开会决定,由我担任测绘员兼任新闻干事,生产技术科有我的办公桌,宣教科也有我的办公桌,我身兼两职两边忙,好在那时年轻,精力充沛,两边的工作都做的让领导满意。</p> <p class="ql-block">1980年6月份,伊犁农垦局政治部在干部进修学校举办了首届新闻干事及通讯员培训班,农垦局政治部聘请了伊犁日报社的编辑、记者和伊犁农垦局的老新闻工作者门海群、范润生等为老师,对各个团场的新闻干事和部分通讯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p> <p class="ql-block">培训学习的课程安排的非常丰富,消息的写作,通讯的写作,小评论的写作,新闻图片的拍摄,怎样给伊犁日报写稿等等,培训学习内容基本上是按新闻院校新闻专科的课程安排的。通过培训学习,我的新闻写作水平迅速提高,新闻报道的敏感性增强。我做为工矿厂的新闻干事,参加培训学习,这期新闻干事学习班后来被调侃称谓第四师的“黄埔一期”。</p> <p class="ql-block">从干校新闻学习班回来后,我基本上成为专职的新闻干事了,有很多时间更多的精力全身心投入新闻报道工作了,报纸、电台刊登播报工矿厂的报道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我与伊犁日报社记者周志卓、邢玫合作的《伊犁工矿厂细瓷生产不断发展》,详细报道了细瓷生产的的发展过程,让工矿厂细瓷的民族大花碗、细瓷产品壶、杯、盘和工业细瓷,名扬全疆,成为新疆民族工业的一朵鲜花。</p><p class="ql-block">我写的《26万件民族大花碗直调南疆》,抢占了《新疆日报》的二版头条。《伊犁工矿厂粗瓷生产走上步看下步,积极贮存今冬明春用料》刊登在了《新疆日报》的头版头条。</p><p class="ql-block">我接任新闻干事第一年,工矿厂的新闻报道工作就得到伊犁农垦局的表彰,成为先进通讯站。</p> <p class="ql-block">1981年,工矿厂的新闻报道工作更上一层楼。工矿厂初三学生赵爽写的《一个邮政职工的一天》,在万国邮政联盟举办《国际少年书信写作比赛》中获得金奖,我的图片报道和文字报道上了《中国少年报》、《中国邮政报》等中央级、省级各大报纸。我采写的工矿厂农行康富强拒绝贿赂的报道被《农村金融》杂志刊登。</p> <p class="ql-block">回眸1981年的报道工作,明显有三个突破,一是中央级各大报刊刊稿率提高,突破了过去工矿厂的报道不出省。二是报道视野开阔起来,报道的内容丰富起来。《培养红茶菌的玻璃缸上市》、《细瓷生产技术传向肖尔布拉克》、《伊犁河谷最大煤矿初步建成》等,工矿厂主要生产经营活动见诸报端。民生方面的报道明显增多,《工矿厂6名工人去桂林疗养》刊登在《新疆日报》等各家报刊上,夏玉智去乌鲁木齐,把装有钱款的挎包丢了,乌鲁木齐大十字商场营业员拾到后,通过挎包内的通行证找到了失主,退还了钱款,《丢钱千里外,不翼飞回来》的报道很快见报。好人好事的报道也多起来,《钟积富业余理发10年》、龚守清勤俭节约自制电焊机,伊犁垦区照相部到工矿厂登门服务等,工矿厂的新闻报道工作活跃起来。</p> <p class="ql-block">三是一批新闻报道通讯员成长起来,热爱新闻报道工作,重视新闻报道工作的风气形成。写稿、投稿、刊稿的通讯员越来越多。文教朱德明的稿件屡屡见报。文教曾林曾经是《海军报》的记者,采写新闻报道轻车熟路,稿件见报也就自然而然了。教师张忠阳,喜欢诗歌,时不时给报纸副刊写写诗歌、杂文,时有稿件见诸报端。许多通讯员喜爱上了新闻报道工作,1983年6月,四师政治部举办了昭苏地区首届新闻通讯员学习班,工矿厂专门向师政治部要了名额,派赵晋和(后调往《西部开发报》任记者,后任兵团交通运输局巡视员)、仇万国(后任伊犁州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自治州残联党委书记)、张忠阳等参加了学习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工矿厂通讯员参加四师昭苏地区首届新闻学习班留影。仇万国(前排右二)、赵晋和(二排右二)、张忠阳(四排左六)</b></p> <p class="ql-block">1981年11月,组织上调我到第四师政治部担任新闻干事,由此离开了工矿厂。但是,工矿厂是我成长出道的地方,我对工矿厂有许多依依不舍,对工矿厂有许多眷恋,于是,写给工矿厂的散文《苏勒马特河的昨天与今天》在不舍和眷恋中酝酿着。</p> <p class="ql-block">苏勒马特河就是由北向南流经工矿厂的那条小河,工矿厂所在地曾经是杀害毛泽民等革命烈士、国民党军阀盛世才的第三监狱,无数革命党人曾经在这里被害。1957年,工矿厂开始开发建设,煤矿建起来了,成为伊犁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煤炭基地。工矿厂从上海玻璃厂、湖南玻璃厂引进了烧制玻璃制品的师傅,工矿厂的玻璃厂成为伊犁地区生产玻璃制品的企业。工矿厂派人到景德镇、唐山、湖南长沙学习陶瓷制作工艺和技术,建起了陶瓷厂,生产的民族大花碗畅销南北疆,瓷壶、瓷杯、瓷缸等多种产品销往全疆各地。陶瓷管、陶瓷水缸、陶瓷坛等粗陶产品,成为伊犁各地基本建设和民用的首选产品。</p> <p class="ql-block">纪实散文《苏勒马特河的昨天与今天》写出后,首先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天山南北”节目中播出,之后,我把《苏勒马特河的昨天与今天》选编入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帕米尔纪事》一书中,算是我留给工矿厂的最后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工矿厂是我由热爱诗歌热爱文学的“文学青年”,转向新闻报道,后成为职业记者的转折点,后来有关心我的朋友问我,你那时如果不转行搞新闻报道做新闻干事,你可能就是知名的诗人、作家。我不这么认为,我转向新闻工作后,就完全喜欢上了新闻工作。而且还特别感谢自己作为“文学青年”所奠定的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学修养,让我在做新闻工作时,轻车熟路,有足够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我坚定了终身做记者,一辈子搞新闻的决心,我参加全国高考进入大学新闻专业学习,又报考研究生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如果有来生让我选择,我还会选择做记者搞新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与张学祥(左一)、仇万强(右一)在玻璃厂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工矿厂机关团支部合影(孙建中 前排左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与徐绍荣合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