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专家简介:<br>杜秀芳: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br>个人简介: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行为决策、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h3> <h3>学习动机的理论及应用</h3> <h3>讨论与分享<br>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习?<br>你所教的班里有拒学的学生吗?拒学的原因是什么?<br>你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怎么做的?<br>效果如何?<br>你是如何知道有效或无效的?<br>学习动机的培养也应视为教学的目的之一<br></h3> <h3>学习动机概述<br>(一)什么是学习动机<br>学习动机是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上激发、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内在动力或内部原因。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组成的。学习需要指学生在学舌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h3> <h3>(二)学习动机的种类<br>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引发的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需要如好奇心、需要、求知欲、兴趣、操纵的愿望等引起的活动动机。<br>外部动机是由外在诱因如表扬、分数、竞赛等引起的活动动机。两类动机在不同学生身上表现不同:<br>产生的效果也不同</h3> <h3>德西效应<br>“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br>但你不能使他一定要喝水”</h3> <h3>2.普遍的和具体的学习动机<br>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或动机的强弱,可以分为:普遍学习动机指在学习活动中努力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稳定、持久地的和广泛的学习动机,也称为性格动机,具有高度的稳定性。<br>具体学习动机指在某一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也称为情境动机,其作用是暂时、不稳定的。</h3> <h3>3.奥苏伯尔的动机分类<br>奥苏伯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br>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br>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br>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保持长者们(教师、家长等)和同伴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搞好学习、做好工作的需要。</h3> <h3>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br>耶基斯-多德森定律:<br>>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br>>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逐渐下降。<br></h3> <h3>传统的动机理论>本能理论>驱力理论> 诱因理论>强化动机理论>需要理论>成就动机理论<br></h3> <h3>(一)本能理论<br>本能论是动机研究中所形成的第一个理论。本能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有的、不学而能的行为方式。本能对维持有机体的生存、种族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br>在早期的观念中,本能概念最早是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的。到十九世纪,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心理学家们开始强调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相似性,并试图根据本能说来解释人类的行为。</h3> <h3>(二)驱力理论<br>美国心理学家赫尔(1884-1952)是内驱力理论的代表。他认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者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需要得到满足驱力降低。<br>赫尔的理论主要有两个要点:(1)有机体的活动主要在于降低或消除内驱力;(2)内驱力降低的同时,活动受到强化,因而它是促使学习概率提高的基本条件。所以该理论也叫内驱力降低理论。</h3> <h3>(三)诱因<br>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可以是物质的,也可是事件和情境。<br>(四)强化<br>行为主义,人的某种学习行0为货币完全取决于某种学习行为与刺激物之间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动机被看作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失去力量 ,并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和作用。<br>条件反射。通过鼓励与惩罚。强化物,分数表扬活动特权</h3> <h3>(五)需要理论<br>马斯洛五层次。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后来又加了两个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基本需要; 认知、审美、自我实现,成长需要<br>基本需要是有限度的,但成长需要是没有限度的。恒河猴实验。爱、温暖、归属。<br>慎用批评,当众批评,会使学生的归属需要受到打击。<br>猴子开锁试验,好奇,<br></h3> <h3>哈罗的恒河猴实验</h3> <h3>(六)成就动机理论<br>成就动机来自于人的成就需要,成就需要是指人们克服障碍,完成艰巨任务,达到较高目标的需要。<br>默里将成就需要定义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难题。<br>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接受了默里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h3> <h3>影响动机强度的三个因素T=M*P*I,I=1-P<br>个体追求某一目标的总动机强度T就是由Ts和T共同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T=TS-Tf=(MsxPsxls)-(MfxPfxlf)因为ls=1-Ps,Pf=1-Ps,If=Ps,那么,上述公式可简化为:T=MsxPsx(1-Ps)-Mfx(1-Ps)xPS(MS-Mf〔Psx(1-Ps)]<br>当Ps-0.5时,成就动机最高:</h3> <h3>三、自我调节的动机理论</h3> <h3>(一)自我效能感理论<br>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成功的进行某项活动并取得成功的主观<br>判断。班杜拉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的行为会导致某种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h3> <h3>1.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br>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br>3.恰当地运用外部强化<br>4.使学生学会自我强化<br></h3> <h3>(二)成败归因理论<br> 归因理论是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br> 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动结果原因的知觉或判断</h3> <h3><br>归因训练的基本步骤如下<br>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或问卷测验来进行。<br>2.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可让学生通过数学练习、单元考试、回答问题等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br>3.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可以让学生在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中选择其成败的原因。<br>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图/AH若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以积极强化;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外部因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告诉学生成功是你努力的结果,而失败则是你努力不够。</h3> <h3>(三)成就目标理论<br>20世纪80年代初,德维克(Dweck)等在社会认知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以前成就动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br>成就目标:成就目标指个体从事成就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br></h3> <h3>德维克等人认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在对成就目标的选择。<br>1、能力内隐观<br>能力增长观(incremental theory),认为智力或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随着学习的进行,能力可以得到提高;能力实体观(entity theory)认为智力或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不会随学习的进行而得到改变</h3> <h3>2、成就目标观<br>追寻学习目标的个体认为智力是可以培养、可以发展的,因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追寻成绩目标的个体则认为智力或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因而力求搜集与能力有关的证据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br>评价,避免消极评价。<br></h3> <h3>3. 成就目标理论的发展<br>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br>二分法: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br>三分法: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br>四分法: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h3> <h3>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提出<br>德韦克长达数十年的“成长型思维”研究表明,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的教学方法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全面发挥潜能的机会,此概念在教育界影响深远。<br></h3> <h3>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br>成长型思维是一种以智力可塑为核心理念的系统的思维模式。简单说就是相信智力、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练习得到不断的提高。拥有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人觉得人的天赋只是人生的基本,会用积极的想法来面对生活的各种问题。<br>拥有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的人觉得人的智力和天赋都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对于失败的结果,他们趋向于逃避。</h3> <h3>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br>(1)让学生觉察自己的思维模式<br>首先接受并拥抱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感谢它曾经保护过你,只是它的存在已经阻碍了你的进一步发展了。<br>大部分人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体,在某些情况下处于固定型思维模式,另一些情况下处于成长型思维模式,这是很正常的。明确是什么激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br>(2)让学生形成大脑具有可塑性的观念<br>告诉学生,努力和不断挑战难点能让他变得越来越聪明。科学已经证明,智商就如同肌肉一样,是可以被发展的。每一次挑战大脑舒适区(Comfort Zone)的极限去学习一些新的和有难度的东西,大脑神经元就会发展出新的连结,长此以往,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br>(3)帮助学生了解后天努力的重要性</h3> <h3>(4)教师要学会科学地称赞与鼓励<br>赞美的原则<br>无条件的<br>与当事人自己比较<br>有具体事实的赞美<br>以深刻的理解为基础的赞美<br>诚实而坚定<br></h3> <h3>(5)引导学生善于重构<br></h3> <h3>(四)自我价值理论<br>自我价值指个体对自身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反映一个人对自己的接受程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M. V. Covington)认为,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自我接受的前提是肯定自我价值。在学校里,当个人获得好的分数与等级时,就能够增强其个人优越感,维护其积极的正面的自我形象,提升自我价值</h3> <h3>(五)自我决定理论<br>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动机过程理论。他们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br>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选择。</h3> <h3>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解释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涵义以及心理需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我决定论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一种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自我决定论中动机内化和基本心理需要的关系尤为密切,其核心认为动机内化的程度是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函数。基本心理需要的观点已经成为自我决定论许多重要假设建立的基础。<br></h3> <h3>四、提升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br>(一)ARCS模式<br>Keller 综合各种动机成果,于1987 年提出ARCS 动机设计模型。该模式主要是探讨哪些动机因素可以影响学生学习,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并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br> 注意力(Attention) <br> 相关性(Relevance) <br>要是探讨哪些动机因素可以影响学生学习,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br> 信心(Confidence) <br> 满足感(Satisfaction)</h3> <h3>(二)TARGET模式<br>1、什么是TARGET模式<br>密歇根大学的教授Carole Ames 于1992年提出了六种教师可以控制的影<br>响学生动机的因素:任务设计( task design) 、权力分配(authority distribution) 、肯定方式( recognition practices) 、小组安排( grouping <br>arrangements ) 、评估活动( evaluatio practices) 和时间分配( time allocation) ,简称TARGET。Ames曾任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院长18年,主要从事学习动机研究,是学习动机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之一。该模式更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而不单是学习的结果(往往是考试成绩、排名),更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能力的角逐</h3> <h3>2、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br>(1)学习任务特点对学习动机的影响<br>学习任务的四个方面的特点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br> 任务价值<br> 任务难度<br> 任务真实性<br> 知识本身的魅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