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萬里路 ~雙谿書院夏令营

岭上天然居俞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姐弟齐心,其利断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吴传楷(小升初)</span></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淫慢则不能励精。”在其中“慢”这个字最适合姐姐半个月前的状态。在那半个月里,她连英语第一面单词都记不熟,就以这个状态,这本英语书得背到猴年马月!老师在多次鞭策无果的情况下就做出了一个从古至今都没有过的决定,就是姐姐写错了单词,我这个作弟弟的要挨鞭子。不过王老师的意思我很快就明白了,主要就是提升我们姐弟的感情,也同时提升我们俩的英语水平,让姐姐心疼弟弟,然后就会发愤。</p><p class="ql-block"> 然而刚开始的时候,她却和我想的完全是两样,每天我挨的鞭子不计其数,可姐姐懒惰成性,散漫依旧,不想记。这可苦了我每天挨的鞭子,看来王老师这条计谋恐怕是不行了。</p><p class="ql-block"> 今年六一儿童节我们写的书法作品里有这么一句话,“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想到这里,我便和吴传皓每天晚上看完电影一起记英语,让姐姐看我这个弟弟都努力,你总不能连我这个做弟弟的都不如吧。果不出所料,姐姐在旁边也跟了过来,英语提升很快,现在一连就记熟了五面,就以这速度还愁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吗?</p><p class="ql-block"> 古语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今天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力量了,这真是——姐弟齐心,其利断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 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丁鸿(高一)</span></p><p class="ql-block"> 到下学期开始就是高二了,高中也就只有这一个暑假的时间,想把这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刚好高考是要考美术的专业,就想着可以来书院跟王老师来学习一下美术,到了书院,王老师先让我练习一下画速写。</p><p class="ql-block"> 虽然在学校也有学了一年的时间了,练习的时间也比较少,所以一开始,整个的形也都把握不住,后来王老师看到我画的有问题就给我做了一遍示范,让我看怎么把形先画对,我在边上看着,然后慢慢的练习,终于把形画对了一点。</p><p class="ql-block"> 画人的五官最难,五官的比例要根据正侧的变化而变化,有的时候眼睛画的太分开了,有的嘴巴画的太下面了,有非常多的问题,然后王老师来帮我修正了一个五官,告诉我了怎样的比例去找五官的位置,看完王老师改完的五官之后,对照着画,自己慢慢的找到一些方法和规律,也比以前能静下来了,初步学习了用思考去观察。我体会到了只有思考一下,才会画的对。</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画眉毛的时候,我先看着图上的眉毛画,一开始还以为自己画的没问题,王老师看了,说问题很大,说完了之后还找了一个同学做模特,看他的眉弓骨和眉毛的关系,然后画给我看,我才知道眉毛的线条要怎么画才会好。</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也是跟王老师上课讲的香菱学诗里的学习一样的,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去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去改进,去进步。人物速写从一开始的形都不怎么对,再到现在可以把画画的更像人一点了。就是以她的这样学习的精神为榜样,让自己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对于香菱,他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特别是她学习的强烈愿望,香菱想着有朝一日就能加入诗社和黛玉宝钗等一起谈诗论赋,成为一个雅人。我也要像她一样在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能废寝忘食的将全身心投入。在学习的过程中勤于思考,推敲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雅俗以及表达的意思和意境。就像我在学习速写中一样,把握形,结构,比例,然后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 在来这边学习,听了老师讲课后,知道了学习别人的好的学习方法,把它运用到我现在的学画中去,我也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任何的学习都要勤奋要会思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学相长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丁泽(四年级)</span></p><p class="ql-block"> 上午王老师教我们了《学记》里的一句话,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老师说这是一个类比推理。 </p><p class="ql-block"> 到了下午,王老师教了我们教学相长,我回想起上个学期,王老师让几个六年级的同学来教我们几个三四年级的,而我的“老师”有一个问题不会,王老师说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机会。 </p><p class="ql-block"> 我英语每次考试考的都很差,然后王老师让蔡羽希来教我,不出几天,我们两人的分数都高了很多,原来教就是更好的学,学和教,相互促进。 </p><p class="ql-block"> 这两件事情就印证了老师今天下午讲《学记》里的一句话: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自反,知困,然后自强。 </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几天王老师讲的课,我还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古人学习是为了化民成俗,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大同的生活,怪不得习主席说:“学习可以强国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 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丁泽(四年级)</span></p><p class="ql-block"> 下午的国学课,一开始王老师就问我们怕天命吗?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举了手。</p><p class="ql-block"> 我也很怕天命,而面对未知天命的方法,就是今天下午最重要的一句话,“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就是了解自己,了解对象而历事练心,这样就可以知天,知天就可以知天命。</p><p class="ql-block"> 知天命要先修身,然后等待祂的到来,也可以说真诚地努力学习,用修身来等待天命,我想这些可以用一句话来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p><p class="ql-block"> 了解了如此重要的方法,我们当务之急要解决懒和身上的习气,我们只要发愤,只有发愤,才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敬畏天命,修身等待天命的到来,这就叫安身立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月 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泓皓(四年级)</span></p><p class="ql-block"> 我原以为杜甫《月圆》这首诗写的是月的圆形,可是诗句里面不是写月的圆形。</p><p class="ql-block"> 开始上课,一开课老师就问我们诗的第二句“寒江动夜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是大江上的寒风吹动了扉,老师说如果不懂,可以联系上下文,看懂这句的前后句就大概可以知道里面的意思了。也就是说要看懂第二句,第一句和第三句是关键,第一句的意思是天上的一轮圆月,月光照在了一座楼上,第三句的意思是月光照在江波上,水波泛着金光反射到了门上,所以第二句的意思是金色的光反射到了门上。 </p><p class="ql-block">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波。”老师问前面讲的是月光下景色的美,怎么突然讲到他的家乡故园和故园里的松桂呢?我想是不是诗人看到了月亮,就想起他的家乡和他家门前的松桂,松桂是松树和桂树。老师讲是诗人看到了月亮的圆满,诗人就想到自己,想和家里人团圆,看到家门口的江水,恨不得连夜乘舟归去。现在圆圆的月亮在天上,杜甫却孤零零的在外客居。</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堂课里,我感受到诗人写的美景,老师让我们在课上思考一下我们想写什么诗,我想到的美景和诗人的美景一对比,那还差得很远,诗人写的美景,好像活跃出纸面,而我写的硬硬的,我一定要努力,努力到跟诗人一样有才情。</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想把这首杜甫的诗给大家看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月 圆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杜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聚 精 会 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泓皓(四年级)</span></p><p class="ql-block"> 这个月的夏令营,我上的课有时候会走神,走各种各样的,老师讲大同小康社会,我就想平时的生活怎么安排,更多的是想着妈妈答应我提前五天来接我出去玩,这事被王老师发现了,老师说难怪老是走神,并让我打消玩的念头。老师说:“玩是要有本领的,没有本领的人越玩越没本领,越不能聚精会神!” </p><p class="ql-block"> 聚精会神很难,所以老师让我们写作文,老师一直追着我写作文。开始写的第一篇作文的时候,我发现专心听课,理解了后,可以把重要内容写的很活跃,写好了一段再往下写,心就能定住。这样也就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上面。在还没写作文之前,我就更认真上课了,课上完就合上书回味一下里面的内容讲了什么,就像香菱学诗一样,读完一首,回味一下。</p><p class="ql-block"> 我们为什么读书?是这段时间老师常讲的,我记得周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刚学的《礼记》上讲,古人学习是为化民成俗,周总理的意思是和古人一样的。这个夏令营的第一节课讲的是我们长大成人,讲成人是为天下为国家的,共同小康和大同的社会是我们的伟大理想。 </p><p class="ql-block"> 幸亏我及时发现我的走神,要不然我将丢掉了全部的课程。那么好的课,必须要认真听,现在,我正在练就一种本领——聚精会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不学,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泓皓(四年级)</span></p><p class="ql-block"> 在《礼记·学记》里有一句话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老师说这一句是类比推理,意思是人就象玉一样不琢就不能成器。</p><p class="ql-block"> 人如果不学就不能知道做人的根本。玉为什么要琢?因为玉石上面有杂质,所以要琢,这跟做人是一样的,人身上也有不好的东西要去改掉。我的毛病就是不爱学习,一年级放学的时候我就在广场玩,考试一大堆空题不会做,四年级到了书院,我开始知道学习很重要。今年夏令营的第一节课讲的是成人,讲学习强国,老师说当年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先生是用美育救国,只有全民都有良好的美育,国家才能真正强大,才能真正实现小康乃至大同社会。</p><p class="ql-block"> 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教学更加重要,古代人教和学都是为了化民成俗,我要向古人学习,我要把所有学到的知识传给别人和下一代人,共同建设美的社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从现在起,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诗 可 以 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龚真慧(初中毕业)</span></p><p class="ql-block"> 几天前,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特殊的课,是以一首和诗同名的音乐——春江花月夜作为开头而展开的。</p><p class="ql-block"> 歌曲是以古筝、琵琶等乐器作为主旋律开始演奏的,它以独特的曲调与忽紧忽慢的节奏描绘了圆月刚刚升起,春江花月夜大美景,随着音乐流淌而出,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音乐刚开始,旋律欢快,似乎是有一种压不住的勃勃生机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二胡那低沉且悠长的曲调,就好像是在对人诉说,诉说着人生苦短和曲折。又以箫声来表达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的情景。时光如江水一般一去不复返。</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了光阴易逝,人生苦短,仿佛看到了孔子在川上感慨:逝者如斯夫!……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是长久的。所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可以与明月共存。我想,张若虚有着对 </p><p class="ql-block"> 人生短暂的忧伤,更有着对生活美好的热爱与追求!我要感谢诗人,是你让我再一次激起愤发的力量和激情!让我学到了不一样的眼界和襟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 唐 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龚真如(小升初)</span></p><p class="ql-block"> 在王老师课上读到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让我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 春江花月夜,仿佛让我们看到月光下的清冷与寂寞,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张若虚的顾影自怜。文章情与景融合。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千古绝问。张若虚把月融入景中,把情融入月中,使月更生动形象,特别是“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借月写人,使语言精炼让人感受到了月色的美。</p><p class="ql-block"> 我还在课上读到了李白写的《月下独酌》,整篇诗把孤独写得很热闹,让我更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与寂寞。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三人指的是影子、李白与月亮。还有“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中的无情是忘情的意思,不知李白是月亮,月亮或是李白。</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首是杜甫写的《初月》,杜甫把这篇文章自然流露了出来,杜甫抒发了淡淡幽情。“暗满菊花团”中的菊花团是因为菊花的叶子是一团一团才写的,这篇文章把当时的景物特征写的很有味道,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诗才能写得更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 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龚真如(小升初)</span></p><p class="ql-block"> 老师告诉我们教学相长实质是一种勤和苦的学习。而学习的第一步是肯学,全民族全社会都得重视学习,都肯学习,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化民成俗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读书要勤劳,</p> <p class="ql-block">,肯吃苦。王老师在课上告诉我们人生要奋斗。早晨带我们打太极时,告诉我们要撑起来,立起来。我才知道太极里有这么多重要的知识,所以说,弗学,弗知其善也。老师在课上还说,知困比知不足要高一个境界,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而时习之,教学相长,人才能不断的突破自己 ,一步步成长,直达成人而强立不反。正如《论语》上说的,君子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的成长就如一块璞玉,一定要切磋要琢磨。</p><p class="ql-block">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让我知道了要多读书,读好书,在生活中勇于接受磨炼,不怕吃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还要善于思考和发问,在学问中,教学相长中,我们才能进步,进步才可以为人师,去传播,让更多人进步,这样社会才能从小康变成大同,这样就可以化民成俗。</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的课,我感受到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力量。教可以融入学,学也可以融入教,两者相互融合,可以更好的教书育人,可以更好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 香 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子璞(初一)</span></p><p class="ql-block"> 老师给我们讲了《红楼梦》中的一段香菱学诗,老师上课还特别讲了林黛玉的教和香菱的学,回想起自己的学习,深感惭愧。</p><p class="ql-block"> 在香菱学诗中,一开始林黛玉就先让香菱读一百首王摩诘的五言律诗,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杜甫的七言律诗和李青莲的一二百首七言绝句,先让这三个人的诗做底子,然后再读其他人的诗。香菱当时就拿着林黛玉给他的王维的诗就去读了,诸事不顾。过了一些日子后,香菱就给林黛玉讲了自己读王维的诗的感受,还说他在读王维的诗时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直”“圆”不太对,但想去找别的字来替它时,发现也没有找到比王维写的还好的。看来香菱不仅每天读诗,还会思考推敲,不是像我们一样机械地执行任务了事。</p><p class="ql-block"> 就像老师上课经常讲的一个故事,说老师让同学去拿扫把,但老师真正的意思是让他把这一路上的东西收拾干净,但他只是去拿了扫把,其它的样子还是原样,老师就只好一件一件地吩咐,让他把其它的东西也一一放好,一结束,这个同学就说自己做了好几件事,真好累呀。从这个故事中,我发现了被动地去学习的可悲!再想到自己的学习,每一次都是老师提醒我还有什么功课还没有学,每次都是囫囵吞枣的把书看完,然后就去刷题,不会的就翻书或是看答案,做完后不是出去玩,就是做下一个功课,从来都没有静下来仔细去回味书上所讲的内容,只是一味的想完成作业。更不用说像香菱一样去思考推敲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雅俗以及它表达的意思和意境。看来我平时的学习真是低效,我还遗漏了许多东西。</p><p class="ql-block"> 从香菱学诗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发愤,要学会思考,学会观察。以后我要以香菱为榜样去学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成 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彭楚玥(初二)</span></p><p class="ql-block"> 刚来到,我十分抗拒这的事与物,抗拒这的一切。阳光照在身上,灼灼的痛,只想快点离开这个闷热的地方,迎面而来的风都热的讨厌。 </p><p class="ql-block"> 大概过了十二天,由于前天晚上刮了风,天气凉了许多,所以老师带我们去书院外跑步,我看见了挂在架子上的南瓜,见到了漫山遍野的绿,去了官桥。桥下小河缓缓流淌,见到了动漫里才见过的停在电线杆上一排的鸟,我们一过去它们就接二连三的飞走。第十三天,我已经渐渐熟悉了书院的生活,虽然说不上特别喜爱,却也不那么抗拒了。我们一家同黎老师一起去看了田,看见了烈日下辛勤劳作,见到了真的田,弟弟和爸爸下田插了秧,回来时满身大汗,一脚的泥巴。烈日当空,照的人睁不开眼,一股清风吹过,舒服极了,这里的一切那么宁静祥和,上课时我学到了成人之道,大同社会……。</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一段时间,随着我的学习更加的深入,我认识到了其实书院可以让我更好的成长,让我更好的成就自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月 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彭炯(高二)</span></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杜甫的《月圆》很美,这首诗将我深深吸引,上课一开始老师问我们一个问题怎么翻译“寒江动夜扉”?我开始想的是寒冷的江水拉开了夜晚的帘幕。联系上下文翻译句子,可是无论我怎么翻译都无法顺理成章,当老师翻译出寒冷的江水反射月光在楼扉上时,我才豁然开朗。原来竟然是月光照在水波荡漾的江面上,江水波光粼粼,反射出的柔光,影漾在门扉上。</p><p class="ql-block"> 在这,我才发现诗的优美,作者用清新的笔墨绘出一幅动态的画,我感受到了天上的圆月的美满;感受到夜晚的生动,那美令人遐想;自然地,我感受到作者涌起的思乡之情,同时我学到了从生活常识的感受中理解古诗。</p><p class="ql-block">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波”,这句诗流露着诗人望圆月而忆故乡的情感。但更有趣的是,老师问,“松桂发”是从何而来?众皆茫然。当老师说当从吴刚伐桂花树的典故中得来,从民间故事中得来时,我忽然明白,能够代入诗人理解古诗,是一个极为重要性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首诗中,我学到了古人这种望月怀远的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香菱学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彭炯(高二)</span></p><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讲香菱学诗我收获很多。 </p><p class="ql-block"> 读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我就感受到她对诗的向往。“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都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可见她读诗下过的苦功夫,平仄,虚实,韵侓都一一琢磨过。</p><p class="ql-block"> 再听她的老师林黛玉讲课:“诗无非是起承转合,中间承转的是两幅对子,虚对实,实对虚,若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也都可使得。”老师讲得透,学生真用功,可谓事半功倍,这让我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她的第二首诗很快上个层次,但是老师说太拘泥了。我也觉得香菱写诗在描写上太过用心但没有注意到立意,少了真情流露,故拘泥了。写诗要明确自己为什么作诗,即立意的目的,然后再作诗,这叫有的放矢。不只为写诗而写诗,为读书而读书,有了立意,诗就能更上一层楼,使其化俗成雅。就如前几天老师讲的《礼记》,君子学习,为的是化民成俗,天下大同而学,为生民立命而学,学才有了真正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学诗,香菱是出于羡慕诗人的风雅。这种向往之情,就是一种动力,这与作诗本质上的要求是一致的。诗是要有激情的,也就是诗要起“兴”,有了这个“兴”,才可以表达对天下的愿景,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才会为了理想,为了信念而敢于走自己的路!这就是诗给我最重要的启示。香菱的第三首诗,表达了一种期望——愿天下有情人永远团圆。正是这第三首诗,证明香菱真正明白作诗。</p><p class="ql-block"> 香菱第三首诗无疑是站在了更为宽广的角度,诗的视角不断变换,我从中领悟到多方位思考是写作写诗的重要方法。老师说:“有德者必有言。”正是如此,有德者,就是生活的有得者,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他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有仁德,进而语言自然就高雅起来,作文也不俗套了,而且会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重水复,柳暗花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彭炯(高二)</span></p><p class="ql-block"> 今年夏天,暑假不久,我来到了双溪书院参加夏令营,弹指间,我已在这待上二十多天了。原本我只是被动接受父亲的“命令”来到双溪,却不曾想我已与书院结下了深厚的缘分,让我的生命开出了绚烂之花。</p><p class="ql-block"> 我此生会铭记他与他传递的期望和启蒙,坚定地走向成人之道。</p><p class="ql-block"> 老师的课围绕着成人之道而展开,首先是对世界的认识,即世界观,这个世界构成是情、理、法,甚至于一个人,一次经历,一道题也由此构成。事物的本质,最基本的运行规律就是法,一个人思维方式即理,一道题用什么方法解,怎么解,解后以形而上的观念务求通达,既为理法也为情怀。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人,关键的是志向,有志才会有心中遵守的礼,才会“修身以俟之”,人若无为之奋斗的志向,其活着的意义又何在?我曾以为,我立志是为自己立志,为求安稳的生活就够了,然而这个夏令营彻底改变了我的愚昧。</p><p class="ql-block"> 记起某次晚修,定下的一天的单词任务已背完,有个共同努力至深夜的伙伴,我们相谈甚欢,时间渐渐趟过十点,就寝的时间到了。一缕带着秋意的风拂过我的面庞,步过庭院,忽抬头看向星空,此景让我不自觉得想起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虽不见海也不见月,此时,刚学到的诗让我知晓了情,让我想起了父母。</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知道,学习,不仅是为了我自己,还为我的家。我不能让我的家人浑浑噩噩,没有理想与追求的生活在社会底层。我还要为国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若没有文化,无“鼓天下之动者”之辞,如何能万众一心,使国强,使民安!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我庆幸,学到了成人的理和法,更庆幸的是我具备了成人的情。发 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施语桐(初二)</span></p><p class="ql-block"> 老师常说:“百学当先立志。”只有心中有梦想,有目标,才会愤发。就像《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样,有强烈的愿望将诗学好,想着有朝一日就能加入诗社,和黛玉宝钗等一起谈诗论赋,成为一个雅人,所以她能废寝忘食的将全身心都投入进去,在一次次的失败、挫折当中发现不足,然后自反,而最终实现梦!</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回想起这些年读书经历,从来都是老师父母推动着我学习,而我却很少体会到学习真正的乐趣和自主探索的重要性!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说过,人的阶级划分,根本上不在金钱,而是品格。好的品格的基础在于努力,作为学生,读书努力,能吃苦耐劳,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大我,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这使我领悟到上层人士与下层人士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地位,不是金钱,而是——格局!</p><p class="ql-block"> 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脚踏实地的学习,才能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而只沉溺于眼前安逸,如同故事中的寒号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虚度光阴,而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我要学习香菱的精神,不再依赖父母的催促,不再抱有侥幸的心理应付学习。高尔基说过:“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暂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我要做一颗努力的种子,持之以恒的学习,相信以后回忆起这段时光,内心不会感到愧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才 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尔璐(小升初)</span></p><p class="ql-block"> 最近老师的文学课讲的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在一个亭上题额为“沁芳”,又对了一幅对子——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老师上次讲香菱学诗时,有讲到香菱在学诗之前做过预习,并对读不懂的地方天天疑惑,老师说学习时就是需要像香菱一样存疑,对不懂的要记在心里,时常像牛一般把学过没消化的拿出来反刍,玩味。</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游于艺,对于学习,这个游字很重要。比如“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幅对子在昨天老师讲过,我就没太听懂,光顾着听贾政对宝玉的严和群客们拍马屁时的察言观色。今天老师的课上重点讲了这幅对子,课上老师问了几个精彩的问题,我觉得最精彩的是:一开始老师问这对子写的好吗?大家都说写的好,可好在哪?所有人都默不作声。当老师说这“绕堤柳借三篙翠”写的活泼时,我一点也想不出为什么活泼。老师问了一圈大同学,竟没有人回答的对。老师又耐心和我们说,香菱写的“非银非水映窗寒”,如果这句话按照我们来说的话定会是:晚上的月光照在窗台上,让人感到凉意。老师这样一对比,再问我们能不能感受到香菱写的这句的活泼,这时,大家都说感受到了,我也渐渐感觉到了“柳借三篙翠”的活泼了。老师紧接着又问贾宝玉为什么写得出这样的句子,而你和贾宝玉又差些什么?我第一个被叫起来,但我还没想到,老师又一个个问了下去,有的同学和我一样沉默,有的同学说是因为没有他读的书多,有的说没有他学习用功,老师都说不对,让我们再想。过了一会儿,有同学举手回答道:“没有宝玉有童趣。”我一听就觉得很不对,我忽然想到是不是没有贾宝玉的那种活跃的思想。又有一个同学举手说:“没有贾宝玉的情。”老师很激动地说,“对,就是情趣才情。你们正是因为没有情趣,没有才情,所以你们不能细致的品味生活。”生活中许多的美被我们忽视了,正如武夷山边上的道观的门上的对联——一山恁么好看,多人到此茫然。</p><p class="ql-block"> 贾宝玉有真诚的情,才有“才情”,才能题出“雅”的句,不似那读腐了书的宾客尽是些俗的,可见一个人有无才情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人才的重要标准。</p><p class="ql-block"> 原来学习不仅要有发愤钻研的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情怀与情趣,这样的学习我们才会成长,成才,成人。《红楼梦》真是教会了我许多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尽 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尔璐(小升初)</span></p><p class="ql-block"> 夏令营一开始老师讲了何为成人,如何成为成人,成人就是拥有完整的、健全的、完美的人格的人。后来的课上,老师讲到了大同小康,这成人与社会大同的理想关系是,有大格局,有使命,有大志向,是人成为大人格的原动力。</p><p class="ql-block"> 实现大同很难,所以圣人决定先做到小康,但目标仍为大同,于是就有“周公制礼,以助其义”。“礼”很重要,在《礼记》中说:“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射御冠昏朝聘。”“礼者,履也。”意思就是,没有礼,人就寸步难行。我想学习也是如此,学习有学习的礼,在学习的漫漫长路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学习要有理想,要有愿望,要有志向,志存高远,有时会感到遥不可及,则又须把这志向分成一个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志于学,孔子说:“吾十五而志于学”,这就是始于足下,是礼的要求!当一个人志于学,才可学好,学而时习,然后可以教,教的时候就会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学,则可以自反也。教和学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教的过程中,你身边就会聚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做着和你一样的事,渐渐的就能带动一大群人,这一大群人再去传播,天下总有一天能够化民成俗,达成小康,直到大同。所以教和学是社会运转的真正动力,怪不得《礼记》上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p><p class="ql-block"> 明白了学的重要,而如何学呢?今天老师的课上讲,认真学习到了极致叫发愤学习,发愤到了极致,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就是尽心。可为什么不能尽心?那是因为懒、习气。《孟子·尽心章句》中“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心就是了解自己的性,了解自己之外的性。所以说历事练心,尽心的人马上能够了解“性”!“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本性不可能是懒,更不会有不良习气,当尽心时就能知道自己的本性,知道自己的本性就能养性,就知道天命了!</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对自己的命运都是充满敬畏的。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二,修身以俟之。”能够尽心的人,需要存着这空明的心,涵养着自性,以等待天命,这应该就是成人了吧?老师说,“古之至人,先存诸己,然后存诸人。”当自己确立了,待机会到来,就去化民成俗,大家都能这样,这天下就能成为大同世界。</p><p class="ql-block"> 按这样的要求,我感觉还没有尽心地去做过一件事,听了老师的课后,我知道了发愤图强是我的当务之急,我将全力和自己的习气做斗争,做每一件事都尽心尽力,争取让自己的人生不留下遗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 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若琪(高一)</span></p><p class="ql-block"> 高中三年如今已过去一年,在这过去的一年里,有挫折,有郁闷,有一次次的摔倒爬起,也有一次次被现实打得遍体鳞伤后的拔高,就连到了高一这一年结束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在学习上,自己依然是手下败将。为什么会一败再败?在现实面前,我逐渐地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不能很好地贯彻,或者一如既往地贯彻好的学习方法,我没有做好发愤,和吃苦的准备。这两者,让我浮于被动的表面,这样的结果让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p><p class="ql-block"> 在前一段时间里,我总是重复地犯着以前的错误,比如总是在知识点还未理解清楚的情况下着急刷题,看完一章书不管懂没懂就丢一边,着急去做别的事,这其实是急功近利了,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而当我读到《学记》里“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忽然想起了爸爸曾经告诉我的学习方法,他说我们应该在看完一章书后,合上书,像个老师一样跟别人讲述出来,这样才能察觉到自己看书没到位的地方,当我照这样的方法去学习《生物》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以前的学习竟是这么的飘。当然这样的方法确实很苦,但只要沉下心花一两个小时把这苦吃了,效果会远超于我们去刷大量的题。原来,这教学相长的方法,在古人的《礼记》里早已有之。而我们往往就会因为急功近利,去忽略这样的环节,做不到教学相长。又因为我们太过看重眼前的胜负,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初衷。</p><p class="ql-block"> 《学记》中讲:“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之所以学有所成,是因为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謏闻,动众,他们要的,是化民成俗,他们所怀的,是超越自身荣辱,心系国家天下的大志向。当我们站在这样的高度上对待学习时,一切的苦都将会回甘,一切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诗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若琪(高一)</span></p><p class="ql-block"> 从前谈诗,对诗的认知,也可能仅仅停留在陶冶情操的认知上,甚至有些时候还认为,这些古体诗离我们太远了,对我们现在要学的功课益处不大,至于诗是好是坏,更是没有多少真切的感受,也只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罢了。</p><p class="ql-block"> 再一次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于诗,似乎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特别是这几天的诗歌课,认识到诗对社会,对我们起了多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是温度,是热情,是审美,是人格的力量,诗人对于生活的爱,以饱满的情,用美的表达,将这种“兴”传递给我们,就像当我读到《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时,我仿佛看到了广阔的海面上,一轮圆月,伴随着阵阵翻涌而来的潮水,从海平线上冉冉升起,在我心中也升起了一片广阔空明,虚灵而淡远的意境。“登山则情满于山,看水则情满于水”,这是诗人的至性真情。我想,一个人不管是做事还是学习,都有这种至诚,至性真情,那定会无往而不利的吧。</p><p class="ql-block"> 诗可以观。老子《道德经》中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天下之情,之理,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呈现,通过现象去看本质,去看情理,这是诗给我的另外一种启示。由彼及此,由此及彼,这是诗的智慧。那天课上,在社甫的《月圆》中有一句“寒江动夜扉”,若单看这一句,让人难以理解这“夜扉”为谁所动,但若联系前后句来看,“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这又是诗的另一个作用。当我想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禁会心一笑,它就像一个好朋友,在关键的时候勉励我,努力,再努力,而我接受得是那么自然。</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绵延而不绝,历久而弥新,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有这样的文化,我很有信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 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颐耕(小升初)</span></p><p class="ql-block"> 古人为什么说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呢?又为什么要推崇学,崇尚学呢?</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这两个问题是一体的:学可以使人知道不足,知道不足,就会自反了,若每个人都知道不足,都知道自反,那么这样民风就会变得淳厚。而教,可以让人知困,知困而自强。所以说,尊师重道,崇尚教学,教学相长,以诗书传家,使人都以礼行事。这就可以达到化民成俗。</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圣人,他们学习的志向很远大,是为了去感化更多的人,使社会成为大同的社会。所以学和教,在圣人的心中就是用来解决“建国君民”的根本问题的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失之则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颐耕(小升初)</span></p><p class="ql-block"> 在《学记》中讲学有四个失,而其中有一失就是“或失之则止”,而这“止”就是停止的意思。 </p><p class="ql-block"> 香菱在学诗时,她读到王摩诘的《使至塞上》时,觉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为什么烟是直的,而这日也本就是圆的,但这“直”字似是无理,“圆”字又似太俗,若是仔细一想,去换掉这两个字,却再也没有比这两个字更好的了,但合上书一想,却倒也像是见过。去年夏天,我跟爸爸妈妈去青海看到了戈壁和大漠,我感觉只有在大漠上才会有“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这种大的气势。</p><p class="ql-block"> 在香菱身上最值得到我学习的就是她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精神,特别是一首诗学完之后,合上书再去想,不断地去回味,去审美。我想这才是自主的学习,代入的学习,投入的学习。因为自主,才会存疑,才会批判,才会讨论钻研。就如香菱对于王维的《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中对“直”和“圆”的看法,就是以代入法的学习来看的。她合上书去想,将自己代入进去,想象到那种景象。在前几年,爸爸教一些初中生时,便让他们以这种方式去学,就是学完之后,合上书本,把刚刚学过的再在脑中过一遍,或者是像老师一样把它给同学讲出来。这个过程虽然很苦,现在我明白这是为了避免“失之则止”的过失。</p><p class="ql-block"> 爸爸在课上讲,学就是要有品味,要知味,有一种快乐,是读书之后的快乐。陶渊明有诗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p><p class="ql-block"> 是啊,学习就是要止在真意和会意上,我认为这才是学的真正快乐啊!所以古人说:“有书读,即是神仙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尽 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颐耕(小升初)</span></p><p class="ql-block"> “如何尽心?”这个问题一下就让我愣住了,使我百思不得其解。而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的确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爸爸又给我们回顾了一下上个学期学的孟子的《尽心上》。这一回的回顾使我对命运的看法又高了一层。“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我想,一个人读书,做事,都是要尽心。尽心了之后,就会知自己,了解自己,以至了解关注对象,这样就会达到历事练心,也就是练就自己的心。尽心就会知性,知性就会知天,知天而知人,知人从而修身,修身来等待天命,这就是立命。当然,立命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在双溪书院2024年的六一儿童节的序言中说:“扼住命运的咽喉。”是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才可以回归本性,本心。我们树立心中的理想目标,为理想去尽心,就是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把握住命运的关键点吧!</p><p class="ql-block"> 这样去想“如何学习”这个问题就明白了,知己,知事,历事练心,回归本心、本性,去除不良的习惯,就可以水到渠成,正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啊!</p><p class="ql-block"> 在《论语》子路问成人中,孔子讲的成人一定是一个有着完全人格的人,是一个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人。我想成人也是一个尽其心,知其性,存其心,养其性,修身以俟天命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主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吴传皓(小升初)</span></p><p class="ql-block"> 老师讲:“学习要先入为主。” </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老师讲了一首杜甫的律诗《初月》,开始老师只写了一个题目,让我们想一下,如果让你自己写,该怎么写呢?我大略的构思了一会,想写天快亮的时候,一弯月牙在天边。 </p><p class="ql-block"> 可杜甫不这么写,他写的是一个月牙从古塞外升起,银河,隐约的青山,白露和菊影在幽静的夜里。虽然我和杜甫相差甚远,这种先入为主的学习方法,让我顿起兴趣,课就听了进去了。 </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香菱学诗,当她听黛玉说:“写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就说:“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由此可见,香菱在拜师之前做了许多预习,而且勤于思考,能发现问题,这样老师教起来也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好。我觉得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提倡。</p><p class="ql-block"> 我想,先入为主的学习,预习,都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不会做学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求 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吴欣妍(初一)</span></p><p class="ql-block"> 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p><p class="ql-block"> 在人世间离不开求,在人事上,在精神上都会有求。有求皆苦,如求美好的生活,你要吃得了生活的苦,如求学,你要吃得了学习的苦。无求又是不可能的,假如是做衣服的,你不愁没衣服穿,但你可能会愁没有吃的。所以一个“求”字,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坎。孟子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只要努力去求便可获得的,这时你的追求是有利于这些东西的获得的。比如求学习好,求品德好,求努力求勤奋发愤,这些东西要是你真心去求则一定得到。</p><p class="ql-block"> 有一些求是很难的,因为决定权不在我,像成就事业,升官,求别人对自己好这些是很难求的,因为这些的决定权不由你自己,所以“求无益于得也”,这就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而像求学这样的“求”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这个时候你不去奋斗,又待何时?难道等老了没有精力之时再去求,那简直就是白费力气了。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学习不发愤,那么这个人我就不教了。这句话让我知道如果一个人想求学,但又不愿意去发愤,那么一定是学不成的。看来只有发愤,才学得进去......</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王老师给我们讲了孟子的《尽心》篇,讲了尽其心,知其性。</p><p class="ql-block"> 在求学的道路上,我相信发愤去追求学问,一定就会有所得,老师说,得者德也,一个有德的人一就会成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习强国</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夏瑜(高三)</span></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而生生不息,至今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安定的重要力量。我认为与中国全社会全民族对读书学习的推崇有关。 </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崇尚办学由来已久,从西周以来,自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而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博士,乃至隋炀帝确立科举制,再到如今的高考,对学的推崇一以贯之。古人讲,学而优则仕。在这几天的《礼记·学记》的学习中,我终于在根本上理解在中国人才选拔史上的纲常。</p><p class="ql-block"> 《学记》开篇就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由此可见,自古中国人读书一开始就有其崇高的目标,为了实现化民成俗,有志者就要不遗余力的去学习,而学习的高尚目标和志向,又为学习不断提供动力,提供内驱力。</p><p class="ql-block"> 对于学的这个认识,让我豁然开朗,唯有这个格局,学习才会有一种热情和温度,才能透过知识的表面文字看到其背后的意境。唯这个格局,才能主动学习,才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有大格局,有大志向,终可成大器。</p><p class="ql-block">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学学半。”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p><p class="ql-block"> 学而后教,教而更学。正因为此,一人学,则众学,则全国学,所以学习强国。《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此之谓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 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夏瑜(高三)</span></p><p class="ql-block"> 记得读书时,老师说《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以一敌百、技压全唐。当时我没有理解老师想表达什么意思,也不相信一首诗有这么大的能量。如今再听王老师的讲析,我想这个原因我应是明了了。</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讲这首诗,先给我们听了一首同名曲子。初听虽觉悦耳,但并没有听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那“月涌大江流”的画面,也没有感受到离人的思念之情。而在老师点拨后,再听,并听出了琵琶弹奏的波光粼粼的江面,听到了离人的呜咽。—幅幅画面随音乐在眼前像电影一样放映出来,江月、花林、离人组成一张巨大画卷。美,真的很美! </p><p class="ql-block"> 音乐都如此美,那诗呢?当读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两句时,仿佛似银似水的月光照在我身上,我整个人都沐浴在空明的月光之中。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亘古之问一下子又把我带入了深思。“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离人深深的愁透过纸面穿越时空,月光下那思念,那离愁都美得让人怜爱。“春、江、花、月、夜”五种景致以美一以贯之,诗的意境虚灵,淡远,伤佛我都闻到了诗的香味。</p><p class="ql-block"> 这次在书院学《春江花月夜》,我对诗的领悟更深了一层,也让我明白了自身学习的缺乏。忽然想起王老师常提起的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救国思想,我想诗一定是美育的重要部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 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叶钰洁(大一)</span></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学习,全民族,全社会从古至今都推崇读书学习,在中国人眼里,有天、地、君、亲、师五尊,师作为五尊之一,足以见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作为文明礼仪之邦的中国,诗书传家,尊师重道,学习之重要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担负着重大使命,学生读书学习应有大高度与大格局。教和学都肩负着使命,那就是化民成俗,追求幸福、自由,让社会形成好的风尚与风气,让人真正实现自身价值。自古以来,学习就被摆在重要位置上,人若不学,将贻笑于大方之家,不知天之高地之厚。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谦虚下来,《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人只有谦虚,才能够学得更多,一步步成长进步。当然,再好的佳肴,弗食,不知其味;再好的妙道,弗学,不知其善。所以说肯学是第一步,有了真正的目标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动力,才会主动学习,而不是低效的被动学习。</p><p class="ql-block">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需要下苦功,学到位,持之以恒,发愤是学习应具备的品质。浮于表面的功夫只能事倍功半,学透进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当把自己所学教授给别人时,你会意识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远不够,这会促使你学得更用心,更深入,更到位,故曰:教学相长也。一个人学有所得,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传播所学,弘扬大道为己任,促使全社会素质与文明提升,达到社会的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是说找到学习真正价值与乐趣的喜悦。孔子的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人,我想,他们的学习都达到了知遇通达,强立不反的大成境界。也正是因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通过教和学,一代又一代的传递着中华文化,所以中华民族才能够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 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叶钰洁(大一)</span></p><p class="ql-block"> 在这几堂不一样的读诗课中,我真正读到了诗的美,也体会到了诗与学习,做人等方面的贯通。</p><p class="ql-block">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p><p class="ql-block">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开篇就呈现出庄严圆满,旷远恢宏的气势。描绘出一幅虚灵与淡远的奇美意境。诗人,不仅是美术家还兼是哲学家,随后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更是千古一问,不禁让人油然而生亘古之思,天地永恒,人生短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天上的月与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自然融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诗人的美好祝愿,更是仁者的襟怀!王老师说,一个有文化的人与没有文化的人的区别在于内心的境界,在于对美的感受。就是这境界,就是这美,正是在它的指引下,人类才可以步入智慧之门。正是因为有美的指引,生命才有飞蛾扑火的精神,才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的悲壮!人类文明才能如今天一般辉煌灿烂。 诗体现着人深层次的素质和情怀,老师说决定人生成败的一个重要要素是才情,这里的情指的是温、良、恭、俭、让的品格,是仁者的心。而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无疑诗可以涵养人的才情,有才有情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p><p class="ql-block"> 诗的联想与想象亦让人受益匪浅。读到久违的好句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惊喜,读到新句清词,则大有相见恨晚之慨。会心的则“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让我领略了古人高级的学习之妙道,妙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几天,老师讲诗,围绕着写月的主题,满月,初月,带给我们不同的美,不同的诗人,不同的人生,月给他们开启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意境,在起承转合中展现出他的非凡的智慧与才情。它的美让我不断的燃起生命的热情,让我追求,让我愤发。学 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叶子恒 </span></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王老师讲的国学课都是围绕学习来讲的,学习可以让我认识其中深刻的道理,学习可以让人达到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虽有至道,弗学,弗知其善也。说的是要肯学,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这一句话让我明白了学习有一个重要方法,那就是教学相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香菱学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叶子恒</span></p><p class="ql-block"> 香菱学诗中的香菱一次次的将自己写的诗给林黛玉看,和她交流自己的心得与困惑,在切磋,琢磨中一步步成长。我想起了以前自己写作业一遇到不会的,就直接看答案或者查作业帮,而没有思考探索。</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学习。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应该如香菱一般钻研进去,锲而不舍地学习,知味,品味,学会审美。这样才能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