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南丰的那几天

南丰顺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刚到南丰的那几天</b></p> <font color="#167efb"> 1970年11月5日,我们赴江西插队的1000多名少男少女,在上海老火车站(上海北站)坐上奔赴江西插队的“知青专列”,那年我才刚满18岁。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大城市,第一次离开养育我的父母,第一次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家,将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安家,全然不知要去的地方是怎么样的……,心情七上八下的总感觉特别难受和十分的留恋。</font> <font color="#167efb"> 我们一起赴江西插队同学的家长、老师都来为我们送行。他们千嘱咐万叮嘱。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到农村后能吃得起苦,跟老乡们和谐相处,学习老乡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把他们的叮嘱记在心中,并向家人和老师挥手告别。<br> 列车启动时,那送行人群激动的犹如大海翻腾,波浪汹涌,欢送的锣鼓声和彼此起伏的哭喊声混成一片,人们焦灼的心情顿时被强烈的激发,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font><br> <font color="#167efb">列车驶出北火车站,经过的所有道口,仿佛都有聚集的人群在为我们送行。列车穿过城市,驶过桥梁,不停的向着遥远的前方奔驶......。经过整整一天一夜的咣当咣当声,第二天傍晚才到达江西抚州市。<br> 我们被分配在南丰市山插队的有70多名知青,大家分别乘上几辆大卡车,车上也没有座位,我们只能在车上就地而坐。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南丰县市山公社。</font><div><font color="#167efb"> 一个从没有见到过的完全陌生的环境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公社的四周都是黑漆漆的,没有几盏电灯。隐隐约约看到道路两旁栽有许多的橘树,黄灿灿的成熟橘子挂满树枝,看上去这里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偏僻。</font><br></div> <font color="#167efb">晚饭是在市山公社食堂吃的。八人一桌,开始了我们第一次在南丰的用餐。地瓜炒辣椒、肉丝炒辣椒、辣椒红烧肉...,几乎每一个菜都放有辣椒。盛菜盛饭的盆都是瓦罐和瓦缸,看上去黑赤赤的。这样的饭菜和碗盆,在家里从来也没有用过,真是很不习惯。但由于路途疲劳,肚子确实也很饿了,只好打点米饭,夹一点菜吃饱了再说。<br> 晚饭后,我们被告知还要继续下一个目的地——耀里大队龙源生产队。21岁的匡方珍和都是18岁的郑彩娟、华培红、陆志兴、我共5人,都被安排在那里插队。在一辆手扶拖拉机的车斗里,我们和带领我们的生产队长分别坐在车斗两边的栏杆上,既没有靠背的地方,也没有平整的座位,只能直挺挺地坐在车斗两边的拦板上,感觉是那么的简陋,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安全。</font><div><font color="#167efb"> 漆黑的夜晚,在砂石铺垫的高低不平的乡间道路上,随着手扶拖拉机颠簸的向前开,并不是很亮的拖拉机灯光也不断上下颠簸晃悠。道路两边的山越来越陡峭,行驶的拖拉机也颠簸得越来越厉害。时而很费力地往坡道上爬,时而好像脱了缰的野马猛然往坡道下冲。这样担心受怕的感觉真是从来没有体验过,感觉很害怕,双手不由自主的始终紧紧抓住拖拉机的的栏杆。</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到龙源生产队已经是深夜十二点多了,老乡们大多都已经睡觉了,生产队干部在村口热情地欢迎我们。我们的到来也惊动了村里狗狗,汪、汪、汪的狗叫声持续了很久很久......。<br></font></div><font color="#167efb">我们住的地方早已安排好了。生产队妇女主任带了三名女孩去老乡家住,我和陆志兴暂时安顿在生产队仓库里住。<br> 生产队长手上高举着一盏油灯,带领着我们走到仓库门口,从一大串钥匙中挑出一把最大的钥匙,打开了挂在仓库大门上的一把大锁,随着嘎——吱——的响声,门被推开。生产队长举着油灯走在前头,我们紧跟其后。<br> 在油灯的微弱光线下,我们环顾上下四周。仓库的楼下放有很多的农具和一些我们没见过的东西,楼下有架空可储放稻谷的箱形谷仓,楼上是存放各种各样轻便农具的地方。楼下的一角隔有一间值班室,这就是我们临时住的地方。因为我们的行李没有同行,只能暂时用值班室的被子。两条长板凳上架几块木板,木板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在稻草上又铺上竹席,蓝色粗布的被子包裹着厚厚的棉花被褥,这就是我们睡觉的床。天哪,这么冷的天睡竹席!由于长时间的奔波,我们都感觉很累了,没有多考虑就和衣而睡了,睡的还挺香的......</font>。<br> <font color="#167efb">第二天我们醒来时已经8点多钟了,但周围还是黑洞洞的。原来值班室窗户很小,窗门又是木板做的不透光,即使大白天关门关窗也和晚上一样漆黑。<br> 我们刚起床不久,就有老乡过来叫我们(xie饭)吃早饭。我们跟着来到老乡家,刷牙洗脸也是在老乡家完成的。老乡早就准备好了我们的早饭,有稀饭、炒鸡蛋、炒白菜、烤咸肉、煎泥鳅等,菜还是很丰富的。老乡知道我们不吃辣椒,做菜时尽量不放辣椒。<br> 吃早饭时,不时有老乡过来看我们,小孩子们站在不远处嘴里嘀咕着,像看“西洋镜”一样瞪大眼睛看着我们。时而有老乡向我们问好,但当地话很难听懂。能听懂的第一句话就是“上海佬”。我们说的话老乡们也听不懂,急得一连串问我们“哇西里,哇西里”(说什么意思)。</font><div><font color="#167efb"> 早饭后,我们5人在村里村外走了一圈。村子前面有几座大大小小的山头,山上郁郁葱葱长满了各种各样树木。老乡手指正前方最高的山顶说,那里还有以前红军与白军打仗留下的工事。老乡的话让我们心里感到兴奋, 想不到从上海插队到这革命老区插队落户,意义非凡啊!</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村子后面也是一大片树林。林中不时传来叽叽喳喳的鸟叫声。那天的天气特别好,碧蓝碧蓝的天空飘过丝丝白云,几只老鹰正在高空中展翅自由翱翔。<br> 村子的西北方向远远望去,有一座被一团白云围绕的山峰,山峰的两边簇拥着连绵起伏的大小山峰,苍翠的群山重重叠叠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涛,汹涌澎湃,雄伟壮丽。老乡说这座山就是江西六大山脉之一雩山山脉的最高峰,号称赣东之脊的军峰山。 <br> 村口的路边,有一棵高大的几人都抱不住的枫树。树下几头黄牛在悠闲地吃着稻草,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仓库前面是一个很大很平整的场地。老乡说这是晒谷场,割来的稻谷都要挑到晒谷场晒干,然后才能进仓库。</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房屋不是很多,大都建在离山坡不远处,木柱子,土砖墙,黑瓦片,看上 去<br></font></div><font color="#167efb">都比较陈旧。一条水渠流 经村子的中央,村里的妇女正在水渠边洗着满盆的衣服。村子的四周有大大小小坡上坡下的农田,金黄色的稻穗都快要成熟了。<br> 时间过得真快,一会儿就到了吃中午饭的时候,又有老乡来叫我们吃饭了。就这样,我们5个知青每天都轮流在各老乡家里吃饭,整整吃了一个星期的饭。<br> 我们来到生产队不久就要开始农忙(立冬开始农忙)收割晚稻了。农忙季节到的来,老乡们都要忙起来,没有时间再做饭给我们吃了。 于是生产队就帮我们准备了一间厨房。厨房里有一个用土砖砌成外面用白石灰粉刷的土灶,土灶上安有一口大铁锅,锅盖是用木板做的,中间有一条长长的锅盖把手,提在手里沉甸甸的,看上去很结实。厨房里还安了一口带盖的大水缸,两只水桶,一根挑水用的竹扁担,还有一个洗澡用的木盆,一张吃饭用的桌子,几条长凳子,几个碗和一些筷子,一把切菜用的菜刀。厨房外面的墙根处,还帮我们准备了一些做饭用的柴火,老乡们想得真周到。村里老乡们喝的都是井水,水井就在离村边不远处,用石条围砌在一个不断往外溢出山泉水的泉眼上方。清澈的山泉水不断的往外溢流而出,淅沥沥的流水声长年不断......。<br> 从此,我们5人开始单独起火烧饭,尽管头几天常常是吃着烧的半生半糊的饭、炒焦的菜,我们也还是带上队里帮我们每人购置的一些农具,有锄头,禾镰、扁担、砍柴刀等农具,每天跟着老乡到稻田里割禾。<br>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今生第一次真正的农村劳动生活,第一次体验从城市学生到农村当农民身份的巨大置换,第一次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变成了什么都要自己动手的自食其力者,开始慢慢融入红土地……。</font><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