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口》续

志诚

<p class="ql-block"> 《菜市口》续</p><p class="ql-block"> 志诚 2024年8月1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拆了,菜市口还是拆了,我到南京后住了八年的厂集体宿舍拆了。</p><p class="ql-block"> 原楼已了无痕迹,现场一片废墟,一堆堆整理出来的城墙砖将回归相关部门。</p><p class="ql-block"> 一块有“周”字铭文的城砖吸引了我,框内“吉”字出头的写法与我不约而同。</p><p class="ql-block"> 起首第一字已缺失,后二字为“康府”,我高兴地对陪我来的儿子讲:“这肯定是建康府了,我住的宿舍砖原来是自产自造本地砖”。到菜场买菜,摊主都会说菜是自家种的。</p><p class="ql-block"> 明代城墙砖每块都有铭文,上标:府、县产地和纪年款,以及提调官、窑匠等责任人。实名制的责任体系,使得今后无论哪块砖出现问题都可溯源追究到人。</p><p class="ql-block"> 儿子笑我:“这是明代城墙,南京那时不叫建康府,叫应天府,南京称建康府是在南宋,差代了。”</p><p class="ql-block"> 那会是什么“康府”呢?一查,明代江西九江地区有个“永康府”,再看砖上“康府提调”后面“都昌县提调”,对上了号,明代永康府下辖有都昌县。</p><p class="ql-block"> 营造南京城用砖约3.5亿块,其中三分之一是“江西造”,那边泥质好,水路运输方便,从赣江经鄱阳湖,再转长江运抵南京。</p><p class="ql-block"> 这块城砖上因印有“窑匠周民”让我感到亲切,和我本家。他是制城砖的窑匠,我是做模型的木匠,工匠知道工匠的辛苦,工匠自有工匠安身立命的韧性:再大的困难咬咬牙就过来了。高温窑变后的城砖见证了古人的功绩,也留下了匠人的英名。</p><p class="ql-block"> 咦?这块砖的铭文怎么会印在端面?上有“三十七年……造”字样,我又不解了:洪武皇帝在位三十一年,造就了世界第一大垣、继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明城墙。这“三十七年”啥意思?</p><p class="ql-block"> 儿子看我一眼:“这就是终身保修制。我猜这块砖不是洪武年间制的,后面嘉靖皇帝和他孙子万历皇帝在位都四十多年,或许他们中哪一位在朝三十七年时看到坏了块砖,就重新烧制补上,铭文印在端面大概是因对号入座镶嵌进去而利于公示吧”。看他讲得头头是道、不打格楞,加之前面我已出过洋相,现唯有诺诺。</p><p class="ql-block"> 那究竟是嘉靖三十七年还是万历三十七年呢?砖上几个关键字看不清,毕竟年代已久。</p><p class="ql-block"> 原本带着儿子是来怀旧,怀念我四十多年前的青春年代,这下好,怀旧成了怀古,搭上时光列车回溯到了六百多年前的大明王朝。</p><p class="ql-block"> 铲车在搬砖,工人在忙碌。消失的菜市口带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存于我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yfnsto4?share_depth=2&s_uid=210862404" target="_blank">2017年我写的《莱市口》一文</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