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技法之外的大法 一一孙传海

中国书画院

<p class="ql-block">一 笔墨之美</p><p class="ql-block">笔墨,不仅仅是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它更是承载文化、传达道义的独特表现手段。遗憾的是,许多人对此或不甚了解,或运用不当,即便运用得当,也往往缺乏文化关怀。这种文化的缺失,成为笔墨难以被理解、难以传承的“硬伤”。</p><p class="ql-block">何谓笔墨?清代学者刘熙载曾言:“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书即心画,若不解笔墨,何以谈以文载道?中国画的内涵又从何而来?</p> <p class="ql-block"> 画家 孙传海 </p><p class="ql-block">二 气韵生动</p><p class="ql-block">“气韵生动”不仅是南齐谢赫六法之一,更是贯穿于中国艺术、文学、武术、医学等领域的核心概念。它超越了文学范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哲学。因此,中国画既是人文的体现,也是科学的结晶。五代画家荆浩提出笔有四势:筋、气、骨、肉。气韵源于笔墨,而笔墨则源自学养、人格和作者对时代的感悟与浪漫情怀。故有“人格不高,画格难求其高”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三 气势之妙</p><p class="ql-block">“势”是画面的关系,更是修养的体现。无势则无气韵生动。势分为两种:一是画面结构之势,即造险;二是笔墨运动之势,即气韵生动。中国画追求鲜活、形而上的境界,势是给人第一印象的关键,或险峻、或敦厚、或野逸、或俊秀,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都展现出一种圆融的开合关系,绵延不绝,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四 境界深远</p><p class="ql-block">中国画的境界,远非自然景观或西画所能比拟。若画家不明此理,陷入景观描绘,越画越像,反而远离了中国画的本真。须知“境生于象外”,石涛有言:“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画家应深入领悟此理。</p> <p class="ql-block">五 写意天真</p><p class="ql-block">它有两种含义:一是发自内心,是真性情的流露;二是游刃有余于艺术,是技艺达到道境的诠释。追求点线的形质,力求“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将个人才情、学养、修为,通过“写”传递到笔墨之中。</p> <p class="ql-block">六 散虚有境</p><p class="ql-block">散与紧相对,画面唯有散淡,方能松活,松活则虚,虚则容纳万物,使画面丰富而深远。当前中国画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普及性的“大写意”,胡涂乱抹,自欺欺人;二是做作之风,追求大、满、全、实,忽略了体“道”的中国画真谛。</p> <p class="ql-block">七 玄虚有道</p><p class="ql-block">道为何物?老子云:“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这种惚恍的神秘,正是中国画深邃的精神境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正是画面玄虚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八 形而之上</p><p class="ql-block">“形”是中国画独特的物象塑造方法,不同于西画的“型”。画得越精细,描摹得越像,反而离中国画的真谛越远。中国画的“形而上”,是指精神层面的物象关系,是源于自然、升华于心中的“意象”,不以实际物象为准,而以心、眼、手的需求为标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p> <p class="ql-block">九 写意精神</p><p class="ql-block">“写意”本为文学概念,而非画种。中国画引用“写意”一词,因其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简是简约而非简单,繁是“以万治一”。石涛的“一画”理论,正是大写意的最佳诠释。无论意笔、工笔、白描、重彩,皆可写意,皆需讲究笔法、墨法,追求形而上的美学意蕴。</p> <p class="ql-block">十 留白有物</p><p class="ql-block">空白是中国画特有的心理空间,是画面呼吸的必要元素。没有空白,中国画便失去了想象的余地;没有空白,中国画的气与势将不复存在。空白,是中国画人文想象的广阔天地。</p><p class="ql-block"> 2024.8.15于石家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