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我11岁。暑假跟随妈妈、公公、婆婆从南京出发,参加土耳其+希腊爱琴海邮轮旅游......</p><p class="ql-block">今天,来到旋转舞的发源地---孔亚。</p> 孔亚(Konya),又称“科尼亚”,面积为38平方公里,人口约219万人,土耳其中部著名宗教圣地。公元前3000年已经有人居住,这座城市先后被阿拉伯、拜占庭和蒙古等占据过。1037年-1194年成为突厥人在中亚、西亚建立的伊斯兰塞尔柱帝国。梅乌拉那·杰拉莱丁·鲁米,在这里创立了进行旋舞祈祷而知名的苏菲(Sufi)教团。<div><div>孔亚陵园门前竖立着16面不同的旗帜。标志曾经有16个统治者在这里管辖过。从左至右第四面白色旗帜(牛头),是成吉思汗曾派驻人员在此管理;第16面旗帜是奥斯曼帝国的旗帜。<br></div></div> 孔亚的城市不大,人不多,街道行使着宽敞的有轨电车。 梅芙拉纳博物馆(Mevlana Museum)。外观十分显眼,远远可以见到蓝绿色磁砖的笛子状尖塔。<div>1273年12月17日,鲁米终老于此。他的追随者将他安葬在了他传授思想的地方。“坟墓不管怎么盖,不能比蓝色苍穹更为华丽就可以了。”人们为了尊重他,盖了这座拥有天空颜色的尖塔,他的石棺就安置在正下方。</div><div>鲁米去世后,他的儿子把他的信徒们组织成一个教徒会,称为梅乌拉那(意为“我们的导师”),或旋转托钵僧。几百年间,发展了上百座托钵僧住所,一些奥斯曼苏丹也是信徒。后来,他的儿子和几位重要信徒死后,也葬在这里陪伴鲁米。清真寺也慢慢衍化成了一个建筑群,即梅乌拉那博物馆。</div> <div>博物馆建成于1274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伊斯兰教苏菲派圣地,内有鲁米家族墓群、清真寺、道堂等建筑。</div> <div>我到此一游!</div> <div>旋转舞(僧人旋转舞)。又称科尼亚转舞, 源于土耳其中部的科尼亚,舞者通常为男性。</div> <div>据介绍,旋转舞特点:是一种集体舞。入场时,舞者各自站好位置,身披黑袍着白色长裙(象征他们的裹尸布),头戴一顶土黄色高帽(代表他们的墓碑)。舞蹈开始后,双手抱胸,头倾斜至几乎及肩,待主祭教士诵读可兰经的经文及完成祝祷后,信徒便脱下代表世俗的黑袍,表示抛开世俗,心灵向上提升;双臂抱在胸前表示“一”,即神的独一性。随着乐队的演奏,舞者将双臂慢慢伸展开来,右手手心朝天,表示接受神的旨意;左手手心向地,表示将神的意志传到人间。并以左脚为圆心,不停地以自己的心脏为中心旋转,象征宇宙万物都是围着心灵与智慧、爱与真理不停旋转。<br></div> 旋转舞的哲理是:万物无时无刻都在旋转,人的构成分子也与宇宙中的地球和星球一起旋转,人从出生至逝世都是一个循环,生生不息,旋转不停。<div>如今,托钵僧旋转舞成为土耳其的一个文化符号。但不是娱乐性舞蹈,而是一种修行的方式,是伊斯兰的苏菲神秘主义教派的宗教仪式,所以也叫做苏菲舞。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国际鲁米年”,以纪念鲁米诞辰800周年。</div> 从僧院的大门进入庭院。 纪念鲁米的地方,曾经也是旋转托钵僧聚会之地。前庭分成两个主要展区,一侧是鲁米的陵墓及伊斯兰圣器;另一侧展出旋转僧侣的苦行生活。 <div>庭院有一座带顶的洁身喷泉,为苏丹雅弗兹·瑟里姆在1512年建造。过去曾是供苦行僧净身的地方,现在前来朝圣的信徒也可以使用。据说进清真寺前,要洗手、洗脸、用水摸头、洗两脚等。</div> 对穆斯林而言,这是一所圣殿。每年至少150万人造访此地。 这里曾经是塞尔柱王朝的玫瑰花园。当年由苏丹阿拉丁·凯库拜德作为礼物,赠送给鲁米的父亲。 鲁米的父亲去世后,就埋葬在花园里。玫瑰花园作为陵墓的开始。 <div>僧院前庭西面和北面共有17间小室。它们是1584年,苏丹穆拉特三世为奉养托钵僧而修建的。现在用来展示托钵僧的起居生活、餐桌礼仪、各种乐器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书籍和工艺品等。</div> 17间小室,每一间都带有一个小型圆顶和烟囱。 庭院中这座石碑引人注目。妈妈告诉我:上面石碗称名为“四月碗”,据说是收集四月的雨水,祭祀后将头浸泡在大碗内,有医疗疗效。其中也寓意着人生的过程和哲理: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从年幼长大成家,到有了孩子直至老去,都是一个循环。最下面的一个石碗代表出生,最上面的石碗代表死亡。 陈列室外走廊上悬挂着浓郁特色的“旋转舞”浮雕画。 <p class="ql-block">托钵僧手执芦笛。仿佛要说: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人生与死亡,循环有分别吗?</p> 预示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四季变换和周而复始。 托钵僧使用的工艺法器。 吊灯。 茶盅和乐器。 土黄色高帽,舞蹈中代表他们的墓碑。 祭服。 展有许多书籍和乐谱。可惜我看不懂。 <p class="ql-block">1880年的图奏手稿。</p> 宗教进行时乐师伴奏用的笛子。 挂袋。 旗幡。 展示苦行僧修行的孤独情景。 陵墓旁是“仪式厅”(Semahane)。过去苦行僧跳旋转舞时,便在这里进行。 <div>据说,鲁米有一天在孔亚的街巷里,听到打铁铺里“叮叮当当”鲜明节奏敲打铁器的声音,感受到了某种神秘力量的召唤,便情不自禁不停地旋转起来,速度越来越快,最后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div><div>通过舞蹈,鲁米发现了一种存在于人神之间的联系。于是他创作了旋转修行之法,通过歌谣和旋转舞感知与宇宙及安拉的对话,寻找与阿拉之间的神秘结合,以“爱”为最高教义精神,宣扬容忍、谅解;通过修行,从日常生活的痛苦、焦虑中解脱出来。</div> 僧侣们使用的“迈特巴赫”厨房部。由苏丹穆拉特二世在1548年修建。1990年,馆方对这里进行了改建,利用蜡像来展示人们在这里的烹饪活动。 一座隐居者蜡像。据说,苏菲教规定,新信徒入教要先隐居1001天。通过考核以后,才能正式传教。而隐居的地点大都为修道院中的厨房。 博物馆殿堂入口,上方有盏美轮美奂水晶灯。 <p class="ql-block">门侧悬挂有鲁米的一首四行诗,以波斯语写成的。译文大致是:“无论你是谁,来吧。即使你是不崇信者、祆教徒或是异教徒,来吧。我们的圣殿不是绝望者的殿堂,若你有百千种未被倾听的忏悔,来吧。”</p><p class="ql-block">诗句充满包容、爱意和浓郁宗教色彩,深深地影响后世......</p> 入厅走道两侧。布置极为庄严精致,存放着一座座大小不一的石棺以及风格奇异的物件。 <p class="ql-block">两侧存放着鲁米重要的信徒追随者。石棺上缠着巨大头巾或摆放着锥形高帽,代表每个人的墓碑。帽子的颜色代表着逝者生前地位的高低,白色是普通的穆斯林,绿色则地位较高,象征其无上的精神权威;男士为缠绕头巾或高帽,女士无标记。</p> 两侧共存放着石棺66座。 石棺旁放着铜质“四月的碗”。大铜碗里面放着四月春天的雨水,并浸着鲁米的头巾,据说具有治病的疗效。 鲁米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殿堂内,每日前来参拜的人络绎不绝,围绕在鲁米父子陵墓前,无不念念有辞。 <div>鲁米和他儿子的石棺安放在博物馆蓝绿色尖塔的下方。鲁米的石棺上用1274年制作的金线刺绣丝绒覆盖,上面放着绿色的帽子。一座拱型大理石棺是1565年由高贵者苏雷曼捐赠,上面覆盖的黄金线刺绣的织物,是一件1274年为鲁米所制的塞尔柱式艺术珍品。</div><div>鲁米的碑文:“我们死时,不要谋求地上的坟墓,而是要深入人心。”</div> <div>梅乌拉那·杰拉莱丁·鲁米,1207年出生在阿富汗,因躲避蒙古人入侵,举家迁往麦加,后于1228年来到孔亚。在文化、政治、宗教都得到发展的时代,鲁米创立了以旋转舞祈祷而知名的苏菲教派,成为伊斯兰的哲学家及神秘主义者。在他的教义中,主张通过爱,人与人之间可以有无限的宽容心及博爱精神。对他和他的信徒来说,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鼓励人向善,以平等的态度看待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及基督教徒。他爱好和平及充满慈悲的教义,深深影响所有宗教及信条。被称为13世纪伟大诗人及哲学家、教育家,他在土耳其的地位相当于孔子在中国的地位。</div> 墙壁上鲁米的诗歌。充满哲理和美好的意象:“来,让我们谈谈,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甚至躲开,自己的耳目。就像玫瑰花园一样,永远展露微笑,就像幻想一样,永远无声地言说……”<div>鲁米不仅在宗教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在伊斯兰文学史上也同样杰出,曾受到黑格尔、歌德、教皇约翰等人的赞誉。<br></div> 富丽堂皇的寝陵大厅。 晶莹剔透的水晶灯。是栖森一世征战埃及时,马穆鲁克佣兵王朝所馈赠的礼品。 大厅精致的穹顶,布满伊斯兰植物纹和书写纹。 墙壁上有各种伊斯兰植物纹和书写纹。 装饰线条也是旋转舞图形。 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不远千里而来,为了进入博物馆朝圣,并一睹伊斯兰的珍贵圣物。 大厅内很安静,虔诚的信徒在角落默默地在祈祷,旁若无人…… <p class="ql-block">大厅的展柜内陈列着大小不一、年代不同、版本各异的《古兰经》、散文诗集等书籍。其中有鲁米的著作6大卷,包括25000首优美的诗歌。</p> 这里还精心收藏着鲁米的著名作品《梅斯内维》和《戴万·伊可比尔》,是1851年的最早版本。 这里陈列有16世纪全世界上最大的《古兰经》。 也有16世纪全世界最小的《古兰经》。需要在放大镜下观看。 彩色插图“幸福花园”(1585年)。 1278年罗姆王朝时期的书,距今746年。 1847年的书。 1672年,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四世时期的书夹。 19世纪,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布杜勒·迈吉德一世的画像。 1336年的书。 法器(13世纪)。 其他厅中的穹顶,优美的几何纹和花卉植物纹。 精美的书写文,可惜我未看懂。 木制屏风隔断后面的祷告厅,只有教徒可以入内…… 博物馆的文创用品,富有特色。 午餐安排在孔亚吃披萨。披萨会长得什么样子呢? 就是这家披萨店了。 <p class="ql-block">长披萨!官名为土耳其船型披萨(Turk Pide),又叫皮叠饼。是土耳其的一种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船型外观和丰富的馅料而闻名。馅料丰富多样,常见的包括牛羊肉、各类香辛料、奶酪、菠菜、鸡肉等。</p> 船型披萨长披萨下方是佐餐水果、蔬菜、小菜和调味品。披萨香脆酥口,层次丰富。别具特色! 有意思!我和公公还到烤炉边去实习了一次。 披萨大师傅“OK”,“very good”! 继续前往帕姆卡莱,车程较远。土耳其法律规定:司机驾车行驶两小时内须休息20分钟,避免疲劳驾驶。如此,一路我们须经两个服务区休息。<div>大巴中途在第一个服务区休息。听见屋角有鸟叫,是个燕子窝!</div> 是一窝嗷嗷待哺的小燕子。燕妈妈不时飞回来喂食。可是第一次见! 服务区随处可见鲁米的卡通形象,可见其深入人心。 有点像我国新疆伊斯兰民族中的阿凡提大叔! 车行到第二个服务区休息。墙上广告的是什么呀? 休息区里有售罂粟酸奶。一个小碟,一勺酸奶,一勺蜂蜜,撒上一些炒熟了的罂粟籽,100里拉(人民币约45元)一盘。 柜台上悬挂着罂粟果。售卖的蜂蜜、保健品中都有罂粟果成分。罂粟是制造毒品的原料,中国对罂粟种植可是严加控制,除药用科研外,一律禁植、禁贩、禁毒的呀! <p class="ql-block">用英语与售货员交谈。得知罂粟在土耳其是受控制的、合法种植的经济作物。罂粟有毒(尤其罂粟浆),但罂粟的种籽却纯净,欧美很多国家都有将罂粟籽添加到食物料理中的习惯。罂粟籽做成的精油特别受欢迎,同样加了罂粟籽的酸奶也很受欢迎。</p> 服务区还有五颜六色的香料,是否其中也会有罂粟籽呢? 抵达代尼兹利市(Denizli)卡拉哈耶特的帕姆温泉酒店(Pam Thermal Hotel*****),亦称棉花堡酒店。 酒店条件很好。还方便前往附近众多著名景点,包括赫拉波利斯、帕穆克卡莱、希拉波利斯等。 酒店有免费泳池和温泉。 在温泉里泡泡。第一次。 暮色夕阳下,我和公公泡温泉。 累了,在休息大厅坐坐。 大厅文创部里又见陶瓷工艺---可爱的鲁米。 还有棉花堡。 <p class="ql-block">又一种形式的蓝眼睛。</p> 餐厅有丰富的自助美食…… 各式奶酪。 <p class="ql-block">蔬菜及调味小菜。</p>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个国家最讲究吃:第一是中国,第二是法国,第三是土耳其。 也有人说土耳其美食是东方的法国料理。 <p class="ql-block">今晚吃饱,喝足,准备明天清晨“追气球”。</p> 翌日清晨5时,起床。坐上租约的车前去热气球站。 热气球起飞的场地上,工作人员们正在做着起飞前的准备,往气球中充气。 热气球,严格的讲应叫做密封热气球,由球囊、吊篮和加热装置三部分构成。球囊由强化尼龙制成;也有的热气球是由涤纶制成。<div>飘飞热气球需要一组至少4人的共同努力。先是将球囊在地上铺展开,然后将它与放在一边的吊篮连接在一起,用一个大的风扇,将风吹入球囊,使气球一点点地膨胀起来。然后开始点火,用风扇将加热的空气吹入球囊,热空气使气球升到垂直于吊篮的位置就可以上人,继续不停加火,利用热空气比重轻的特点使气球从地面升空,开始起飞。<br></div> 热气球在吊篮中安装有简单的飞行仪表 、燃料罐和燃烧器(喷灯)等设备。一般备有两套燃烧加热系统,以防在空中出现故障。燃烧器是热气球的心脏,当主燃烧器点燃时,火焰可达2-3米高。<div>热气球通常用的燃料是丙烷或液化石油气,气瓶固定在吊篮内,一只热气球能携带80公斤的压缩液体燃料。操控员在吊篮内操纵着燃气开关,随时调整气囊内的温度,进而操纵热气球的升降。</div> “OK”!等待起飞。<div>最适合乘坐热气球的地区,除了得益于热气球系统和独特的地貌景观,还对热气球升空的天气有严格要求。阴天能见度低、雨雪、风力不足或风太大均不能起飞。</div><div>土耳其的雨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div> <div>热气球升空的最佳时间,是太阳刚刚升起。因为此时的气流稳定。按照规定,风速小于6米/秒,能见度大于1500米,飞行空域内无降水降雪等,才可以放飞。</div> <div>热气球放飞实行统一管理。我们在等待。大家都在等待。</div> 终于,朝霞溢出,放飞令下。顿时满场充气、加热声轰鸣。 喷火充气。炙热的火焰照亮了各种颜色的热气球,山谷瞬间充满生机。 气球渐渐被充立站起。 <div>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乘客进入载人篮筐。每个篮筐可载15人,分隔在四个空间里。吊篮的中间是操控员,由他手拉着两根绳,分别控制着四个加热喷灯嘴和飞行升降。</div> <div>继续不停地喷火加热。</div> 热气球便轻飘飘地离开地面,开始飞行。 操控员只能控制热气球的升降,而飞行的方向完全由风决定。这大概也是热气球的迷人之处,没有既定的路线,每个人看到的风景都不尽相同。 热气球伴随着太阳,缓缓升起。 随着热气球高度慢慢上升,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掠过沟壑,掠过山野,天空五彩斑斓...... <div>大地一片光明。我在山坡顶上“追气球”。</div> 婆婆静坐看气球。 公公说,世界公认最古老的“热气球”,或就是中国古代出现的“孔明灯”。那时候,人们将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制成灯笼,然后点燃下面托盘上的松脂,上升的松烟会将灯笼托起升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div>传说是三国时,有次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全军上下束手无策。诸葛亮想出一条妙计,在一天夜里,算准风向,命人糊成无数个灯笼,再利用热烟向上的升力带着它们升空,随风飘去,营内的士兵高呼着:“诸葛先生坐着天灯突围啦!”司马懿竟然信以为真,带兵向天灯的方向追赶,诸葛亮得以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div><div>此后在民间流传范围很广。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div> <p class="ql-block">现代热气球起源于欧洲。1783年,法国造纸商蒙特哥菲尔(Montgolfier)兄弟受碎纸屑在火炉中不断升起的启发,研究用纸袋将热气聚集起来,随着气流不断上升飞行。1783年6月4日,兄弟俩在里昂安诺内广场公开表演成功。1783年9月19日,在巴黎凡尔赛广场表演,专门制作了直径约为12米,由轻质薄纱与牛皮纸制成的热气球;并在气球下面吊了一个笼子,笼内放入一头山羊、一只鸭子和一只公鸡。蒙特哥菲尔兄弟往热灶里添加了羊毛和干草,灶中喷出了一股股热气和浓烟,使色彩美丽而奇特的大气球鼓了起来。上午10时,热气球连同挂在笼子里的3位“乘客”升空。气球上升到500米左右的高空,飞行了8分钟,3位笼内的“乘客”在大约5公里以外的巴黎郊外降落。表演成功后,广场上一片欢腾,路易十六将圣米歇尔勋章授予了兄弟俩。</p><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这种热气球便有了名字---“蒙特哥菲尔”气球。这次飞行比莱特兄弟的1903年12月17日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 在美国北卡莱纳州试飞成功,整整早了120年。</p> 气球满天,心被点燃。高兴!高兴! 妈妈还想单手“托”气球。 每个热气球都配有一辆平板车负责地面载送。气球升空后须即时赶到预定降落点接收热气球。将篮筐平稳落在平板车上称为“软降落”;否则就是“硬降落”。 我们租用的商务车。上车,“追气球”! 气球缓缓越过棉花堡。 真浪漫! 热气球在空中漂浮约50分钟。热气球落地时,会有简单的庆祝仪式,往往工作人员会开瓶,将斟满香槟酒的酒杯送到乘客手上,一起干杯,庆祝完美的高空体验。随后,每个乘客还会获得一份签有热气球操控员名字和乘坐日期的纪念卡,以纪念难忘的飞行。 我们打卡留影! 匆匆早餐后,来到古城希拉波利斯(Hierapolis)。 <div>残存的古城东门。</div> 拜占庭时所建的城墙遗址。城墙基座沿着山脊的方向,蜿蜒着伸向远方。 <div>希拉波利斯古城,在考古学文献中被定义为“圣城”。公元1世纪,耶稣的12门徒之一的圣菲利普在这里传教。当时基督教被认为异教,被罗马总督钉死在十字架上,古城的圣菲利普就义堂就建在圣菲利普公元80年钉在十字架的地方。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昄依基督教后,东罗马帝国在532年将希拉波利斯提升大主教地位,成为安纳托利亚地区基督教传播的一个重要中心。后来,获得了东方指南的称号,希拉波利斯这个名字也意味着神圣的城市。</div> <div>半山坳上的废墟是希拉波利斯古城的竞技场。</div> 公公!这里还有体育场。 如今,体育场只剩散落在荒野中的残断石柱,以及孤立的罗马式门框。 据说满地碎石的下面,是深埋在地下的古城遗址,等待后人的发掘。 继续向前进。 古罗马浴场。希拉波利斯最大的建筑之一,有着漂亮的拱门。浴场入口处有一个宽大的方形庭院,庭院四周是大堂。浴场建于公元前2世纪,531年曾被改造成基督教教堂。现浴场是博物馆,收藏有这个浴场的部分遗迹。 如今,古老的小亚细亚辉煌不再,只能让人感叹。 希拉波利斯古城(Hierapolis)。海拔高度大约500米,从罗马时代起,这里雪白的石灰石连同热泉就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巨大魔力。古城由希腊人佩加门国王欧米尼斯二世在公元前190年间建造,并以佩加门的创始人泰拉福斯(Telephos)的妻子希拉(Hiera)命名。公元前129年,该城隶属于罗马帝国的亚洲省,并由总督负责管理。公元2至3世纪发展至鼎盛时期,成为古罗马浴场的中心,曾经一片繁荣。公元3世纪后被归入弗里吉亚·帕卡提那。 希拉波利斯是爱琴海的古城之一。是从以弗所古城前往地中海小城安塔利亚之间的必经之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div>景区内包括希拉波利斯古城和棉花堡。1988年,希拉波利斯古城遗迹与棉花堡,一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遗产名录。</div> 希拉波利斯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古希腊和罗马两个时期。帕加马王国(Pergamum)公元前281-前133年,是希腊化时期古国。位于小亚细亚的西北部,首都帕加马城。为了在塞琉古、马其顿和托勒密埃及的争夺中求得生存,帕加马王国不得不在外界寻求保护伞,而这时挺兵东进的罗马就成了帕加马王朝投靠的对象。加之末代国王阿塔罗斯三世于公元前133年去世,由于没有留下任何男性子嗣,他在遗嘱中将帕加马拱手“赠予罗马”,以避免发生战争。 放眼处处是残垣断壁。 废墟前打卡。 <div>公公和婆婆。</div> 遗址中保存相对完整的浴室改造成了希拉波里斯考古博物馆。古城中发现的精品石雕和文物陈列在这里。 进去看看。博物馆门前的石狮。 博物馆院内的空场上,摆放着墓碑、石棺残片和建筑构件。 高高的拱形天花板下,陈列着大量出土的雕像和石棺等。<div>棉花堡从古希腊、罗马时代起就以温泉闻名。当年很多达官贵人到此泡温泉安享晚年,有人最后就安葬在这里。山坳古城有大片古老的罗马墓地,有约两平方多公里,据说有4000多具石棺。博物馆陈列的石棺仅是其中极少的部分。<br></div> 石棺上的残件,人物形象仍栩栩如生。 罗马时期石棺上,常有以希腊神话中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形象辟邪。 这座石棺上形象比例匀称、生动,与延续到现代的众多石雕作品近乎一样。石棺两端均雕刻着蛇发女妖“美杜莎”。土耳其的“蓝眼睛”正是美杜莎的眼泪。 雕塑精致,衣袂线条流畅。 棺盖上是合葬的一对夫妻侧身半卧像(头暂失),棺身浮雕刻划着他们生前的日常生活。 精美的雕像,虽然细节有残缺,终是瑕不掩瑜。<br> <div>一座类似以古希腊雕塑《美惠三女神》为原型的石雕。妩媚、优雅和美丽的三女神,是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三个女儿,象征着世界一切美好。</div> 这座墓碑浮雕描绘了主人生前成长的画面。 <p class="ql-block">石棺雕刻了《圣经.旧约》中亚当、夏娃羊乳哺子,人类生生不息的画面。</p> 这座石棺主人或是一位位叱咤风云的将士。 这尊石雕虽是残件,但不亚于维纳斯身材的端庄秀丽,肌肤丰腴。 <div>继续前行。</div> 路遇骑警,欲拍照,结果他们主动停下。友好地示意我站在其前方,配合我拍照。OK!OK! 棉花堡有个别称,叫“大公鸡镇”。这里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公鸡比赛,比的是谁家的公鸡“打鸣声音最大”、“最优美”、“时间最长久”等。传说, 此地特产一种公鸡,每天五点半就会打鸣,一口气持续两分钟,直到缺氧晕倒。于是,公鸡就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标志。 我和妈妈打卡。 罗马温泉池文创用品商店出售公鸡纪念品。 买只回去作纪念。 <div>罗马温泉池。罗马时代名曰“圣池”(SACRED POOL), 自从公元前二世纪就用于疗养,治疗疾病。传说第一个来泡温泉的是拜占庭帝国的女皇伊琳娜;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也曾在此流连。</div> <div>温泉泳池曾是阿波罗神殿遗址的一部分,由于遗址下陷形成了温泉池。清澈的水底,散乱堆放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大理石柱与雕像,爱奥尼式、多力克式…… 据说这里是全球顶级视觉泳池,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称为土耳其神圣池。</div> 地下温泉水清澈,常年水温摄氏36-38°,富含矿物质。在2000年前的古池中戏水, 充满沧桑感与浪漫,其它温泉无法可比。 泉池桥下一侧水中有游客投抛的钱币。 时间不允许,否则我也下去泡泡。 半山坳上,座落着罗马时期的海尔保利大剧场。 海尔保利大剧场遗址。建于2世纪,是一座露天半圆形剧场,顺山势而建,保存较好。剧场由哈德良和塞维鲁两位罗马皇帝修建,可容8500-10000人。公元60年,这个剧院经历了一场大地震。两年后之开始整修。整修工作一直持续到公元206年。 剧场设有贵宾席。舞台的大部分、前排贵宾包厢座位,都还保留完好。 剧场舞台有精湛的云石雕刻。浮雕展示奥林匹亚双子星---太阳神阿波罗和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 希拉波利斯古城的大街及拱门。据说是公元129年为迎接罗马哈德良皇帝所建,同时还建有带柱廊的主要街道、剧院、罗马浴场等。拱门被称为“地狱之门”。<div>古城曾由古希腊人建造,古罗马人改造,有过10万人居住。在公元2世纪-3世纪的末期发展达到顶峰。在建设结构上,它承袭了希腊的传统风格,主街道(Frontinus Street)延绵约一公里,大石板铺就的道路两边伫立着各种残存的建筑立柱,街道两侧的小巷与主街道成直角。较为重要的一些建筑物包括剧院、八角形建筑、纪念门、罗马式建筑房间和大墓地等。公元4世纪-5世纪,这里还是安纳托利亚的大主教辖区。<div><div>拱门被称为“地狱之门”。原因或许:一是神庙附近确有喷发毒气的洞穴称“地狱之门”(ploutonion)。二是从公元前2世纪起,这里就成为了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疗养及养老胜地,很多人终老于此。在古城外有一片超过4000座石棺的墓地,形成一道“死亡”风景线。再次,希拉波利斯曾在7世纪遭阿拉伯军队的洗劫。数百年中,还经历四次大地震,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13世纪塞尔柱人在附近建了一座新城。最终,希拉波利斯古城14世纪末被废弃。被称之“地狱之门”,就不难理解了。</div><div><div>道听途说,可惜已无时间游览。</div></div></div></div> 古城中确有的“地狱之门”。在希腊神话和罗马传说中,被称为“冥王星之门”,入内有通往地狱的阶梯。进入洞穴的动物会即刻倒地毙命。洞口当有人求神时,就会有祭司出现。公元前63年-公元24年,“地狱之门”由意大利考古学家佛朗西斯·德安利亚率领的考古队发现。并在考古会议上宣布这一发现,被称为世界十大地狱入口之一。<div>现代科学揭示是:希拉波利斯建在一条 35 公里长的地震活动构造断层带,地壳中的裂缝使富含矿物质的水和致命气体逸出地表,其中一个喷口就是“Ploutonion”。喷口喷出的气体二氧化碳严重超标,含量80%以上。因二氧化碳比重重,受天气、温度影响,易在地面形成气湖,首先会致使地面动物致命。</div> 再到棉花堡(Pamukkale)。因形如棉花和城堡,土耳其人称它“棉花堡”。 据说是在公元692年的一场地震中,形成如今地下温泉水不断从地底涌出,翻滚而下。形成大约100个阶地,每级从1米-6米不等,阶地中每一个有水塘。多数阶地呈明亮的白色,但有一些阶地因水中含有矿物而呈淡黄色或棕色。 <div>温泉的水温常年保持在摄氏36-38°,水的酸碱值约6,泉眼的流量达到每秒钟25升。许多人认为它对肌肉和体力有益,对治疗风湿、心血管疾病以及湿疹和皮肤病等有疗效。<br></div><div>游客可以在这里泡温泉、近距离亲水。但是必须脱鞋进入,以防鞋底磨损棉花堡的石灰岩。</div> 泡温泉的游人络绎不绝。凹凸不平的钙化石扎脚且湿滑,不小心会摔伤。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还是争相走到水池中蹚水。 棉花堡每年游客超过200万人次。游客拥挤在有限的“水池”里,对棉花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周边大量兴建的温泉旅馆,截取水源,导致泉水量锐减。枯竭的水源和环境的污染使原本棉白色的地表逐渐变色,威胁着棉花堡的生态平衡。据称这里已被列为全球即将消失的八大景观之一,迫切需要对自然遗产和地质遗迹的保护。 缺水的阶地。 沿着栈道走走,也是一种享受。 <div>层叠的阶地像“钙化梯田”向山下跌落,山上就是古城遗址。民间传说:当年,牧羊人安迪密恩(Endymion)为了和希腊月神瑟莉妮(Celene)幽会,竟然忘记了挤羊奶,致使羊奶恣意横流,染白并覆盖住了整座丘陵,便成了闻名于世的景观 “棉花堡”。</div> <div>从科学角度解释。是雨水渗入地下,经过漫长的循环又以温泉形式涌出,在此过程中溶解了大量岩石中的石灰华和其他矿物质。当温泉顺山坡流淌时,石灰华沿途沉积,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片片阶地状的钙化堤。这些石灰华沉积在地质上属于第四纪,认为它来自于一个断层中,这个断层位于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过渡地带上。这些白色阶地是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钙化”。</div> <div>山下是帕姆卡莱小镇。蝶形粉白的山坡蜿蜒而下,与蓝天、碧水、宅屋、平原构成美丽的湖光山色。</div> 引得人们纷纷驻足拍照留影。 瞧着一家子。 妈妈打卡。 <div>婆婆留影。</div> 我也到此一游。 我和公公。 公公和婆婆。 <div>没想到古城希拉波利斯有9.7平方公里之大。遗憾只看了“九牛一毛”。高兴在有限的时间里,走马观花,一次性游览了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div> 古城荒野上,我和公公奔走在返回集合点路上。 终于按时回到集合点! 继续乘车,抵达库萨达斯 Odelia Resort Hotel酒店****。 <p class="ql-block">明天,我们就要在库萨达斯的邮轮码头登船。今天,要与一路相伴的土耳其地接导游再见了。地接导游:艾克(Mr. ibrahim),土耳其人,自称祖先来自中国北方匈奴,会说汉语,专业出色,有问必答,一路特别照顾最小的我。非常感谢他!</p> 夜色降临,楼下鼓乐欢声。据说击鼓表演是库萨达斯社区演出的特色。 翌日清晨。将登邮轮,开启希腊、爱琴海之行,有点兴奋! 烈日下奔走了一周余。每天行走15000步以上(手机显示)。妈妈帮我修剪脚指甲。好妈妈,真辛苦! <div>早餐后临行。不忘向酒店总台服务员道声:“good morning”“Thank you”。</div><div><br></div><div>配乐:土耳其《微笑》♫ ♫ ♫ ♫ ♫ ♫ ♫</div>